▽项目视频©间筑设计
标清240普清360Vz2高清720Vip超清1080Vip字幕无马上解锁
高密度的淮海中路,人车匆匆。在新天地商圈最高建筑的南侧,是项目的基地所在。与以往实际建筑项目不同,此次设计的为一座空间装置——间园,“家”与“微公园”是创作遵循的两个重要主题。
▽项目鸟瞰©Studio FF
今年春天,上海疫情与封控使市民们日常聚焦的重心再次落回到“家”这个空间,我们发现人们的外出行为削减时,城中动植物却愈发从容地生存着。本次装置作为2022年设计上海·新天地设计节的一部分,人、家与自然的关系被拆解与重构,我们希望在喧嚣闹市的基地环境中,在因疫情而居家时间骤增的当下,打造一个供人驻足与休息空间的同时,借此引发观者对“家”的重新审视与思考。
▽装置“围而不合”的形态延续着场地既有动线©Studio FF
环绕之家
由于基地内原本就有着多条相互交叉的人行路径©间筑设计
▽项目外观©Studio FF
另一方面,设计考量了人体对厅、室、卫的不同体感与私密性要求,使各空间产生相应的高差变化。在限高条件下,层高最高点为5米,最低为2.45米,三个坡屋面不仅形成了“家”的向心性,且满足了将雨水汇集至绿植内院的功能。“家”的各部分与三个主要出入口无硬性阻拦,人群环绕或进出,在装置内外留下交错的足迹。
▽向心性坡屋面满足了雨水汇集至绿植内院的功能©Studio FF
▽装置西侧出入口:竖向龙骨与磨砂板呈现饰面的两个层次©Studio FF
▽从室内望向街道©Studio FF
缘侧间
人们驻足入口,便会望见代表着“家”的各部分在中心自然“挤”出公共区——一处覆满植物的微公园,也是相关活动的生发地。为了满足装置临时性与低技建造的需求,对水肥依赖度较小的芒草类作为主要植物;基于对动线的分析,防腐木形成交错的路径引导人行,为观者游览或集体活动提供一个自然花园。
▽仅通过胶合板不同的拼贴方式区分室内功能区©Studio FF
另一方面,如何营造私密与公共的关系,是一个相当吸引并值得思考的问题。日本传统住宅内的“缘侧”给了我们启发。建筑师黑川纪章曾讲到:“缘侧作为室内与室外之间的插入空间,是介乎内与外的第三域。它既不割裂内外,又不独立于内外,而是内与外的一个媒介结合区域。”设计首先将各空间抬高了0.45米,其次借3.5米半径圆切割出三道弧顶,形成了覆有顶盖却相对开敞的檐廊空间。自然与家在檐廊下相互捕捉、相互渗透,维持了良好的平衡关系。
▽在檐廊俯坐时©Studio FF
“间园”围而不合的形态减弱了来自外界的噪音,在檐廊下俯坐时,风铃声悬在耳边,园内的花草恰好拥簇在人们的膝头。从高处俯瞰,“家”的各部分通过檐廊与微公园紧密串联,仿佛“拥抱”在一起,向人们传达着安慰。
▽飘窗为有限的SPA空间增加更多层次和视野©Studio FF
流动之室
随着人们在“家”之间往来,装置微弱的边界感使自然在室内外之间流动,种类繁多的小灌木、小乔木类植物以较可控的方式栖息在屋檐下,为人带来“亲生命性”的愉悦感。室内尽可能减少了装饰性语言,让光线、植物与家具元素成为空间的主角。
▽光线、植物与家具成为室内的主角©Studio FF
▽自然与家通过檐廊相互渗透与捕捉©Studio FF
▽间筑过往设计的家具:休闲椅与落地灯在“间园”相遇 ©Studio FF
当设计抹去了“家”的第四面墙©Studio FF
▽装置在夜晚透出朦胧灯影©Studio FF
▽装置夜景©Studio FF
装置的搭建时间仅持续3天,且只允许在夜间作业。为此,我们与搭建方多次讨论,最终采用预制组件的方式降低了现场操作的难度。展期结束后,装置内所有的盆栽植物均又获得了二次领养,而“间园”的主要建材之一胶合板也会通过“拆除-切割-重新拼装”的方式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循环,作为新的家具再次出现在别的生活空间里。
▽装置材料近景©Studio FF
▽平面图©间筑设计
▽北立面©间筑设计
▽西立面©间筑设计
▽剖面A©间筑设计
▽剖面B©间筑设计
- 项目名称:间园 | 闹市中的空间装置
- 功能:展览
- 设计时间:2022.03-2022.09
- 施工时间:2022.09
- 地点:上海
- 建筑面积:90SQM
- 团队:肖磊,滋埜悠司,邓兆静,杨毓琼,沈瑞杰
- 合作方:搭建施工 LAND GROUP
- 合作方:景观执行 序言景观
- 类型:装置
- 状态:建成
- 摄影师:Studio F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