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缘起
设计之初项目的具体内容并不明确,政府希望在大观镇选址,依托周边现状乡村旅游资源,建设一个游客服务中心,作为片区乡村旅游的集散地和标志性门户。经过现场踏勘以及与地方各级政府的交流,设计团队选择了大观镇南部高速路的一处丘陵地,原规划推平用于建设高层住宅。
▽视频© 汪新
▽山脉与建筑© 梅可嘉
设计团队提出将用地内富有地域特色的地貌和植被保留,打造一处与自然结合的游客服务中心,配套建设商业、市集、餐饮、乡村图书馆、乡村展厅、酒店、停车场等公共功能。项目本身也是乡村旅游的第一站,既可以为访客带来独特的乡村自然体验,也为村民提供更好的展销和售卖的窗口,并提供日常公共文化生活场所,更让当地村民重新认识乡村的自然之美。在各方的沟通努力下,这一建议最终被采纳。.
▽清晨鸟瞰© 梅可嘉
▽雾景鸟瞰© 汪新
02
设计理念
最大限度保留原始地形,创造独一无二的巴渝山地体验空间;最大限度保留自然植被,使原生生态环境得以延续。将复合的建筑功能,依据原始地貌与植被化整为零,创造建筑与自然交互的景观。以自然为纽带,留住原乡的记忆。让城市人感悟自然乡野,让当地人重新珍视日常的自然宝藏。
▽“山行”模型理念分析图©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模型©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设计草图©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03
在地生长
重庆又被成为“山城”,山地是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当地的传统民居为干栏式吊脚楼,运用木材和竹材依山就势而建。本项目以钢结构解构传统吊脚楼形式,顺应地势依山布局。运用竹材作为栏杆和遮阳格栅,大量架空,坡屋顶挑出屋檐,营造大量半室外空间,以适应当地夏季炎热,雨季集中的气候。竹、石材、瓦等大量传统建筑材料的多样化使用,使得项目更具有地方性。
▽“漂浮”© 梅可嘉
用地复杂的地形不利于建设,与周边道路的最大高差约60米。设计考虑最大限度保留原生地形,最大限度保留自然植被,将这一不利条件转化为自然的特色。两组建筑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回应自然地貌。山脚下的市集拆分为小单元,顺应高差逐台布局,利用架空、吊层等办法契合自然地貌。山顶的环形部分,将自然山体环抱,强化自然的核心。
▽街景© 梅可嘉
▽遮阳格栅立面© 梅可嘉
基于保留原始地形和自然植被的出发点,用地整个成为一个乡野公园,建筑与自然相互咬合,成为景观的一部分。尤其是上部的环形部分,环绕山丘形成约85米跨度的漂浮桥廊,成为环绕自然的胜景。屋顶的环形光伏玻璃栈道,向外可尽揽乡间自然胜景,向内可观内山清幽,并与内山中保留的山神庙延续时空的对话。
▽保留“内山”© 梅可嘉
▽底面映衬自然© 梅可嘉
▽登山步道© 梅可嘉
针对运营招商的滞后和功能的不确定性,方案采取弹性空间的策略,并尽可能将公共空间室外化。不同高度的半室外平台和廊桥,适应当地气候特征,打破建筑与自然的边界。
▽挑空与楼梯© 梅可嘉
▽檐下环廊© 梅可嘉
04
绿色可持续设计
对于乡村地区而言,采用高性能的设备以实现可持续不是最优选择。我们希望回溯传统民居的乡土人居智慧,以空间统筹设计为手段,从底层逻辑上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
——对自然地形与原生植被的保护,使生态系统得以延续。有组织的雨水汇集,不依赖市政排水设施,融入原有自然生态体统,促进雨水涵养。
——利用良好的环境条件,实现所有空间的自然采光与自然通风。大量外廊和大出檐,是湿热气候的自然选择,减少使用空调的空间。
——场地起伏,架空和吊层为自然通风创造了新的方式,挑檐与格栅为建筑提供了良好的遮阳。
——采用本地材料与自然材料,粗粝的毛石墙、斑驳的石笼墙、光亮的青石板、湿润的绿砂岩,深深浅浅的竹篱笆,各种材料根据其特性成为自然场景的独特表情;自然材料的包裹也让建筑多了一层保温隔热的皮肤,白天吸热,夜间散热,提高了建筑的热工性能。
——树形交织的结构构件大量外露,不采用外包和过度装饰。将结构的自然逻辑直观的显现,成为重要的空间趣味和体验
——屋顶220平方米的光伏玻璃栈道是绿色技术的示范,年设计发电量约9230度;
以上策略综合起来,大大降低了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运营能耗。为周边乡村发展做出了引导,重塑了当地村民对乡野自然的认知和信心。
▽环秀山房©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环绕内山© 梅可嘉
▽彩虹光伏栈道© 梅可嘉
05
后记
从项目实施开始,大量当地村民参与了项目的实施建造,村民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并受到项目倡导的自然价值观的影响。项目完成后,为当地的农产品和特产提供更好的展销和售卖窗口。也给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更多年轻人得以回到乡村,成为链接乡村与城市的纽带。
▽回望“山神庙”© 梅可嘉
项目中除了酒店及部分经营区域外,均对村民和访客全时段开放。考虑到当下乡村中老年人和儿童居多,项目中设置了乡村儿童图书馆,乡野学堂,学生作品展区等空间,当地村民得以以平等的身份与外来游客共享空间。项目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日常公共文化生活场所,成为各种节庆活动的举办地。
▽山麓市集©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场市集© 梅可嘉
▽访客中心二层平台© 梅可嘉
▽商街与旱溪© 梅可嘉
▽石笼与编织竹栏杆© 梅可嘉
自然地形与原生植被的保留延续了当地人的自然记忆。被环绕强化的山丘成为了自然信仰,保留的“山神庙”传承了村民们的信念与意志。大量地方材料与自然材料的使用,更经济且富有地方特色,砌筑毛石等传统建造工艺得以改良和传承。项目呈现出的自然乡野奇观,更让当地村民重新认识乡村的自然之美,激发对故乡的感情和生活的自信。
▽总平面图©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环秀山房一层平面图©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环秀山房二层平面图©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环秀山房剖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山麓市集二层平面图©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山麓市集三层平面图©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山麓市集剖面图©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山中屋·屋中山——大观原点乡村旅游综合服务示范区
项目类型:游客中心、酒店、商业
设计方: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公司网站:https://cadg.com.cn/
联系邮箱:xusongyue@cadg.cn
项目设计:2019年9月
完成年份:2023年12月
方案主创:景泉、徐松月、黎靓
建筑:景泉、李静威、黎靓、徐松月、关珲、张少飞、及晨、邢睿、单立欣、吴南伟、王哲宁
结构:郭天焓、杨婷、史杰、王道博、施泓、霍文营、杨飞、何敬天
给排水:王存凤、王艳姗、黎松、郭汝艳
暖通:王伟良、郭然、郑坤、胡建丽
电气:姜海鹏、李磊、王苏阳、李俊民
总图:余晓东、郑爱龙、刘文、 白红卫
项目管理:贾濛、衣妮、肖舜芊
室内顾问:邓雪映、董一童、李钢、李倬
项目地址:重庆市南川区大观镇
建筑面积:23500.0㎡
摄影版权:梅可嘉、汪新
泛光照明顾问:北京宁之境照明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景观合作设计:北京原筑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客户:重庆市南川区永隆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材料:毛石、石笼、木瓦、小青瓦、竹、蜂窝铝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