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形画廊今年的亭子,像一块舒展开来的岩壁,扣在大地之上。细看去,顶盖是一片片形状不同的石块,看似随意的叠搭在一起。
亭子是日本建築師石上纯也的作品。最近去上海,碰巧赶上石上纯也在国内的首次展览“自由建築”。
2019蛇形画廊模型在展览现场
不得不说是最近最流畅的一次观展体验,二十组建成/未建成的项目,先是“巨型”模型带来的震撼,再来是让人忍不住的走近观察细节,然后倒退几步再看,会发出“这也能是建築?!”的感慨。
来看看最颠覆的几个:
被放大的动物对小朋友来说,就是建築
谷之教堂,一折一卷,插在山谷中的巨大力量
日本山口的餐廳,水泥浇筑出“洞穴”般陈旧的品味和空间
这样盖房子的建築師并不多,对他好奇的话,不妨跟着三菌线上逛逛这个展(tiptip!略微剧透)。
01 走起来才能看完整的模型
展览所在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地处黄浦江畔,前身是座发电厂,为了契合里面的大型空间,石上纯也重新設計了展览的场景,很多大型的模型充满了整个房间,要走起来才能看全。
比如这个超长的文化中心模型。
模型尽最大可能还原了原场地的地形,蹲下来看,里面还做了丰富的“小世界”。
撑满整间展廳的还有神奈川工科大学工房,我们熟知他用305根形状各异、分布不均的薄柱创造出的工房。
但此次展览中,下沉的广场模型更为震撼。
跨度巨大的顶棚中间没有任何支撑,你可以来现场亲眼一睹。
位于中国山东的谷之教堂,除了有与实物材质相同的小模型,在行走过程中不知何时你会发现身旁的墙竟是顶到天花板的另一个超大模型,稍作下蹲就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到缝隙中透出的圣洁感。
02 去森林吧!
石上纯也认为,当下的建築早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遮蔽物,而是组成世界这个巨大空间的各色各样的“风景”。
因此他借助对环境、自然与尺度的把握,将建築转变为全新的风景,从而发现全新的世界,比如荷兰迷宫公园游客中心项目位处于一个始于19世纪的古迹公园,石上纯也没有试图改变既有环境,而是沿着已存的三条彼此交叉的散步小径,创作了一座人字形的走廊建築。
在游廊中漫步,似乎可以感受到建築作为走廊的存在和功能,而延伸至末端交会的玻璃面,又似乎全无功能性——不为行走,而是单纯为了反射并延伸了建築周围的池塘,森林与草地的美景。
由此可以感受到,自然与人,在他心中分量不分伯仲。
2018年于日本栃木县落成的“艺术生态植物园/水庭”,展中介绍到,经过了长达五年的反复勘察、思考及建模,石上纯也将旁边因开发而将被砍伐的树木全部移植至庭园中,又将旁边的小河引入庭园内的小池子。
艺术生态植物园/水庭展廳
移植过程中,每棵树都被仔细编号,标记品种、高度、树干直径、冠幅。
存在这里的景观,以新的方式在庭园中重叠并相融,创出原本自然中不曾有过的新自然。
03 堪称工艺品的细节
一进展廳,工作人员会告诉你,模型可以拍,但不要从正上方拍,我猜因为模型实在是太精巧了,万一失手手机砸下去…
来感受一下。
老人之家,把不同地域来人的房屋结构直接搬运到基地,再通过测算逐一放在一起,失忆的老人在这里生活会有熟悉感
八座石宅,巨石作为墙壁的度假房屋
森林幼儿园,这里的小朋友也太幸福了!
云朵公园
除了大尺度的模型,展廳还用建築手绘、設計手稿、影像资料等方式,向观众揭示建築師实现理念的过程与细节。
展廳最后一组项目是石上纯也自宅,给老人翻新的家。放一个远观图,大家可以到现场探索下。
展览的最后小节还会播放长度大概一个小时左右的纪实和采访,要仔细逛的话,可以预留半天给这个展览,唯一美中不足是展览周边产品比较少,只有传统的画册、明信片。
展览会持续到10月17日,沿着黄浦江西岸一路走,有不少艺术馆可以看,比如龙美术馆、油罐艺术中心、西岸文化园区里的几个展览空间、余德耀美术馆等等,气氛很好,沿江还有跑步步道。
有点爱上魔都...
图片部分来自上海当代艺术馆/dezeen/现场实拍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