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位于苏州城区西面偏北阊门外,距离城区大约4公里,在苏州园林中其艺术成就颇为突出。以其严谨布局、高雅风格、丰富景观,曾被评为“吴中第一名园”。 抗日战争到一九四九年苏州解放,留园遭受了很大的破坏,园内建筑几成废墟。一九五三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对留园进行了整修,使一代名园重现丰采。一就六一年留园与苏州拙政园,北京的颐和园以及承德的避暑山庄一起,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被首批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这四个古典园林也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一九九七年,苏州古典园林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留园就是首批四个典型例证之一。留园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典型例证自然有其原由。 留园的大门非常狭小,没有一点大户人家的气派和阔绰,苏州园林,很多都是辞官引退后回乡的官僚所建的私家花园。他们本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们不爱人来客往的世俗应酬,而喜欢闭门谢客,独自在自己的园中玩石赏月,经营花草,以重归自然、寄情山水的隐士理念来追求一种隐居的生活。基于这种生活理念,苏州的私家园林均无气派显眼的高大门楼,其正门都力求淡化、简单,以求接近普通民居。 进门后即正厅,门厅正中屏门上嵌的一幅缀玉留园全景图。这是一九八六年时,为纪念苏州古城建成2500周年,由扬州工匠用2500枚各类玉石薄片相缀而成的。在全景图的上方高悬着一方扁额,上面写着“吴下名园”四个大字,点出了留园在苏州园林中的地位。这是由当代著名版本目录学家,前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延龙先生所题写的。在全景图屏门背面刻有清代朴学大师俞樾先生所择,吴进贤所书的《留园记》。 接着是一条长长的小巷,迎面是一长方形花岗岩,上面刻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颁布的“世界遗产”标识。他是留园于1997年12月被批准作为苏州古典园林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典型例证后,于1998年立的。小巷中部两方小小的露天空间,苏州人称之为天井。由于他们面积太小,所以人们称之为“蟹眼天井”。这两方蟹眼天井在这里主要是为了采光而设计的。为了避免造景上的单调,在其下方各置一棕竹盆栽,以次丰富了此处的景观内容。 小巷左转右弯,便是“长留天地间”南院,由于庭院面积有限,不能大范围的造景,所以造园者就充分利用南面这堵高高的粉墙,来为游人设计了一幅立体的“国画”。这里布置了湖石,种上了金桂和玉兰。除了寓意“金玉满堂”外,正是一幅以粉墙为纸,花石为绘的立体国画的画境。 继续往前到“长留天地间”东侧有一个大空窗,这是一扇没有任何图案设计的单纯的长方形漏窗,这种特殊的漏窗也叫空窗。此处如果没有这扇空窗的话,那么这里的采光就不足,就会显得昏暗。所以说,这扇空窗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采光。和前面讲过的蟹眼天井同样道理。园林建筑哪怕是一扇门一扇窗在建筑设计时,一定得考虑其造景功能。所以为了避免空窗的单调,就利用了植物盆栽来映衬它,使他在具有采光的同时,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立体的画面,此可谓一举两得。 门楣上的砖刻门额“长留天地间”这几个字。这是篆刻书法,是元代周伯琦(字伯温)所写的,寓意留园这一精美典雅的古典园林能永久地保留下去,但愿我们大家都能不辜负先人的期望,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 来到这里,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过了一条长长的走廊,这条长廊虽有数十米长,然而造园者巧妙的使廊、屋相接,并且在比较封闭的暗处设计了“蟹眼天井”来采光,用富于变化的建筑技巧使廊在空间上产生出了明与暗大与小的对比,另游人在不断变化的空间中,欣赏着各种布置独到的园林小品,在不知不觉中走完了这段长廊。另外,从园林审美方面来看,这段长廊相对于秀美的中部远景来说,大有一种“欲扬先抑”的审美效果。因此,这段长廊不仅被园林专家评定定为“留园三大名廊”之首,而且在整个苏州古典园林的廊形建筑中也有一处佳例。 穿过了“长留天地间”门洞,前面的粉墙上有六扇窗图案,因此漏窗也俗称“花窗”。在便于通风和采光的同时,可使窗外的景色,若隐若现地透过来,因此,花窗在园林建设中长作为透景,或者叫漏景之用。此处六扇花窗将中部景色半遮半掩的透了出来,使人隐约可见,从而激发起游人的游兴,催人急于进园去领略窗外那片胜景。同时,从花窗中透出的园景,随着游人脚步的移动而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是古典园林欣赏中的所谓“移步换景”之妙。 当然,在通风采光和透镜的同时,花窗本身的花格图案在园林造景中,也起到了很好的丰富墙面审美内容的效果。另外,在不同的光影照射下,花窗的花格会呈现出各种多姿多彩的落影,为古朴的园林平添了几份活泼的生气。 南面白墙。墙根处有一明式青石花坛。上面有山茶,旁边植有翠柳,花开之时,红点缀缀,生机勃勃。花坛上方白墙上嵌有“古木交柯”砖额一方。花坛上原有古柏、女贞两棵古树,枝接交错,苍劲虬曲,给人以高洁坚毅之感。“古木交柯”就是指古柏、女贞交柯连理之意。这里是游园的分叉口,左边去西园,右边通往东园,在这里透过廊墙上的透窗可以看到窗后的园景。在南墙跟种着两棵树,一棵是柏树,一棵是茶花,这棵茶花的独特之处是一树开两种花,一种花是淡红色少瓣,人称雌花;另外一种花是深红色复瓣,是雄花。听介绍,以前这里栽的是另外两种树,一棵是柏树,一棵是,在下后随着树木的生长,渐渐的两棵树居然长到一起了,所以主人就将这两棵树成为“交柯”。 向右边通道经过曲溪楼,弯弯曲曲的廊道就像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沿着园中的池边向前延伸,廊墙上镶嵌着不同形状的漏窗,走在廊道里透过漏窗向园中观景感觉就是一步一景,移步换景,这里的透窗没有拙政园的透窗样式变化多样,因为拙政园的透窗是由明代画家文征明亲自主持设计的,出自名手大家。但是这里的透窗形式还是很漂亮的,通过西楼,出廊门,眼前出现一座雄伟的建筑,名为“五峰仙馆”,馆前是一丛假山,这一丛假山是仿造庐山五仙峰而搭建的,假山规模宏大,山顶几座山峰高拔挺峭,具有庐山五老峰的写意神韵,于是取唐代李白“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的诗意,将山北厅馆命名为五峰仙馆。厅中扁额上的“五峰仙馆”四个字是园主盛康请金石名家吴大题。馆是单层结构,全是楠木建造而成,当然,不仅仅是梁和柱是用楠木,连内部陈列的家具也是用楠木加工成的,而且整个大厅规模雄伟,布局巧妙,单梁跨度有十几米,就因为该馆结构规模大,整个馆并家具全是楠木制作,所以,这个馆又叫楠木厅,并且号称“江南第一厅”。但是现在的柱子已经不是楠木的了本身的红颜色了,而是黑色的,因为当年抗战时期,留园被日本鬼子占据用于养马,这些鬼子马乱咬乱啃,结果楠木柱子被啃的千疮百孔,以至于之后进行修缮是只得把柱子重新填补,并刷上黑色用于补色。这样,楠木的红色就变成黑色了。 这里是园主以前用于举行重大宴饮以及婚丧寿喜的活动的场所。由于封建时代讲究男女授受不清,因此在大厅的中后部以一排屏门、纱隔和飞罩将大厅隔成了南北两个部分。南面,宽敞明亮,座椅严格按规制摆放,是主人宴请男宾之处。而北面则相对局促,是专为女眷而辟。正中银杏木屏上刻有光绪年间马锡藩所书的《兰厅序》全文。二十四扇纱隔下方的群板上刻有花篮、葫芦、竹笛等“暗八仙”图案。纱隔的上半部装裱着张辛稼先生的绢本花鸟画。 另外在大厅北侧一角,还有一块圆形大理石座屏,直径达1.4米,属全国罕见。石面纹理色彩构成了一幅天然水墨画。尤为另人称奇的是石面左上方有一天然的“朦胧月”,给人以“雨后静观山”的意境。这块大理石和太湖石精品冠云峰以及冠云楼中的鱼化石通常被俗称为“留园三宝”。 除大理石座屏外,大厅东、西墙上,还挂有四幅庄重典雅的理石画挂屏。深褐色的理石屏板上各嵌上下一圆一方两块大理石。其天然石纹宛如一幅幅天然山水画,同时上圆下方的布置又表现了古代“天圆地方”的含义。 五峰仙馆内还保存有一件号称“留园三宝”之一的大理石天然画。只见一面大理石立屏立于墙边,石表面中间部分隐隐约约群山环抱,悬壁重叠,下部流水潺潺,瀑布飞悬,上部流云婀娜,正中上方,一轮白白的圆斑,就像一轮太阳或者一轮明月,这是自然形成的一幅山水画,这块直径一米左右的大理石出产于云南点苍山山中,厚度也仅有15毫米,真奇怪这么大尺寸的一块大理石是如何完好无损从相距千里之外的云南运到这个江南苏州的,真是一个谜。 五峰仙馆东边是一个读书处,名叫“还我读书处”,里面有一张棋台,一张棋台并没有什么出奇的,奇的是那张棋台还是一个七巧板桌,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游戏用具,有七块不同形状的板子组成,通过不同的组合,可以拼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动物或图形,是一种非常好的训练智力的玩具。还我读书处南边是一块太湖石,从读书处观看这块太湖石,石头就像一只欲飞的老鹰,其实比较奇特还在于石头的后面,只见石头后面有一面镜子,将鹰的背影反射出来,但是当你走近那面镜子,才发现那并不是一面镜子而是一扇窗,窗里面也有一块太湖石,在远处看这块太湖石就像那块鹰形太湖石的背影一样,这就是苏州园林造园手法中的借景手法。 读书处东边又是一处留园的主体建筑,并且还是重点建筑,名叫“林泉耆硕之馆”,“林泉”在此指山水风光,“耆”是指六十以上的老者,“硕”在此指有学问名望的人。因此,通过这个建筑的命名,想必大家都能知道,这里原是隐逸高士的聚会之处,具有浓郁的书卷气。为什么叫“耆硕之馆”,这里的“耆”指老者,“硕”指有名望的人士,园主人起这个名的用意是说明自己结交和交往的人全是有身分有名望的人,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一座鸳鸯馆,苏州园林中几乎每一座园林都有鸳鸯馆,鸳鸯馆的特点我也已经数次介绍,这里就不再重复了,但是我要讲的是这座鸳鸯馆是我所见到的比较有特色的,首先,馆的布局不同一般,一般的鸳鸯馆也分男馆和女馆,男馆朝南,女馆向北,但这座馆的男馆和女馆正好相反,为什么要相反呢,一会就知道了;另外,男馆和女馆的装修布置也不相同,女馆的梁柱是光光的没有一点装饰,而男馆则是雕梁,整个梁柱上布满各种图案的木雕;还有女馆的窗子是四方形的漏窗,窗上仅有几条横平竖直的窗栏杆,而男馆的窗户是八角形的,上面装饰有图形复杂的木刻窗花;最后一点不同是一般人会忽视的,就是脚踩的地板,女官处的地板比男馆的地板尺寸要小,当然还有家具陈设上面的差异。 林泉耆硕之馆的南厅正中屏门上刻有冠云峰图,是清末的作品,这里布置着香妃榻、红木架穿衣镜以及大理石座屏,显得简洁而典雅。南厅外是一个花园,天井中,东、西各种有一棵金桂,中间石库门上有“东山丝竹”四字门额。“东山”原指晋代谢安在浙江上虞的隐居地,在此则指代隐居。“丝竹”在此指音乐。石库门外字中原有戏厅,是主人听戏赏曲的地方。坐在馆里就能听到非常优美的丝竹音乐,伴随着美酒香茗,不愧是人生的一种享受。 馆的北面是留园的精华所在,迎面就是一块巨大的太湖石傲然挺立在眼前,巨石的四周是亭台楼阁,好似众星捧月一般将巨石围绕其中,这就是号称江南三石之一的“冠云峰”,冠云峰周围的建筑均被园主人用冠云峰相关的名字命名,阁叫“冠云阁”,楼是“冠云楼”,亭为“冠云亭”,廊唤“望云廊”,连池水度被叫成“冠云池”。这里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林泉耆硕之馆”的男馆在北面,因为冠云峰就在馆的北面,为了能够时时刻刻观赏自己非常喜爱的石头,圆主人不惜打破常规,将北面作为鸳鸯厅的主馆。这里介绍一下号称江南三石之一的冠云峰,冠云峰通体身高5米,重6.2吨,是一块天然整体的太湖石,峰顶好像一头雄鹰,中部则有一个帽子斜斜的伸出,形成一个济公的帽子,底座非常像一个驮着石碑的乌龟,应该不是乌龟,而是龙生九子中的一子,喜好驮重。其实这座太湖石的历史比这座留园的时间还要久,当年宋朝时,那时已经对太湖石有较高的欣赏程度,那时的苏州地方长官为了给宋徽宗进贡,就从太湖中采了两块巨大的太湖石,命名为“大榭姑”和“小谢姑”,大榭姑当时就被运往宋都开封,而小谢姑则留在了苏州,后经过历史的辗转往复,小谢姑被留园的主人收归门下,也成为留园三宝之一。从冠云峰后面观赏冠云峰又像一位送子观音塑像,所以有的游人就以送子观音为背景照相留念,以期能早生贵子。冠云峰北面就是冠云楼,目前冠云楼是一间茶室,但是这里面保留有留园三宝中的第三件宝,一块鱼化石,也是一面1米见方的石板块,悬于茶室的中央墙上,石板上有各种不同的颜色形成的图象,应该是一个图形就是一个化石。 冠云峰,取《水经注》“燕王仙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交霞翼岭”之意而命名。前面也曾经说过,古人称石为云根。尤其太湖石形状、色质近似云彩,所以自古多以云来命名湖石名峰。留园中,为了烘托冠云峰主景,在其两旁还立有两块湖石作为陪称衬,分别命名为瑞云峰和々云峰。这也就是俗称的“留园三峰”“留园三峰”中尤以冠云峰高大奇伟,壁立当空,嵌空瘦挺,孤高磊落,具备了古人对太湖石的八字审美标准,即“瘦、皱、漏、透、清、丑、顽、拙”。 石,由于它质地坚硬和外表不易发生变化的特质而被赋予了忠贞不喻的人格特征,自古为人类所崇拜。太湖石产于太湖。由于湖水荡涤,石质坚贞而色泽清白。这种坚贞和清白让在官场宦海中沉浮的士大夫文人从它的身上找到了精神寄托。尤其是太湖石阳刚的石质与阴柔的外形和谐于一体,正是中国传统文人所追求的“外圆内方”处世道的生动典型。所以,自古从孔夫子“仁者乐山”开始,文人们爱石、友石、赏石,就是要通过与石的情感交流来表现自己坚贞和高洁的品德。说到这里,各位想要理解“拜石称兄,以石为友”的“石痴”文人米蒂那种对石的特殊情感,恐怕就不难了吧。 另外,太湖石那天成的多姿曲线也给人们留下了一片富于想象的审美空间。因此,欣赏太湖石,就犹如品茶读画一般,让人在玩味的同时;意境凸出,美不胜收。也正因为太湖石如此具有审美价值,所以它常作为营造文人山水园的叠山素材之一被广泛布置于古典园林之中。苏州之所以多古典园林,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里盛产太湖石。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中:“石有聚族,太湖为甲”。可见诗人对太湖石是何等钟情。 冠云峰,传说是北宋末年为宋徽宗采办“花石纲”时遗留在江南的一块名石。后来几经周折,到清代被颇有“石痴”遗风的留园园主盛康购得。他为可欣赏此峰,还特意在石峰周围建造了一组亭台楼榭,并都以“冠云”来命名,可谓匠心独运。 冠云峰是“仙苑停云”庭园的主景和构图中心,位居中央洗云沼畔,瑞云、帕云两峰退立两侧。四向林泉晋硕之馆、冠云台、冠云楼、冠云亭和伫云庵围绕巨峰而建而赏。冠云峰为孤石巨峰,盆室屹立在用樟眼相接的石座上,峰高6 . 5 米,独具瘦、漏、透、皱之秀美,既雄伟又秀丽,为留园诸峰之冠。就其形似又名观音峰,从石之西北观之,婷婷玉立,犹如一尊送子观音佛像。冠云峰原为留园之旁的奇石,前园主刘云峰性爱石而未获,盛旭人得园后,以善价得石,后又购得峰前隙地,筑屋建庭园,前后历时20 年之久,冠云峰入园中。相国张之万(字子青)为之书赠“奇石寿太古”五字,俞抛为之赞贺,皆成美谈。 瑞云峰位于冠云峰左首,冠云亭之东侧,为停云庵北向对景,峰高4 . 5 米。此峰疑为明代园主徐泰时五峰之一的“舞袖峰”,飘逸如仙了帕云峰在冠云峰右后侧,峰高5 . 5 米,有百年构祀藤穿洞缠绕附石,春秋时成花之峰果之石,别有奇趣。冠云、瑞云、帕云又被谓之留园姊妹三峰,据说盛旭人曾以三峰分别名其三孙女。 园内原本有一瑞云蜂“高三丈余,研巧甲于江南”。 关于它也有一段传奇式故事呢。话说当年朱缅在太湖中采得两块奇特的湖石,分别命名为“大谢姑”和“小谢姑”。“大谢姑”先运往东京,深得徽宗的喜爱。而“小谢姑”在装船启运过程中突然连船带石沉没于太湖深处。以后朱缅派了很多人前去打捞,奇怪的是寻遍周围水域,就是寻不到“小谢姑”,仿佛这块奇石“游”走了,朱缅没有办法,只得懊丧地放弃了打捞计议。 数年之后,到了明朝,吴县陈姓人氏竞在西洞庭山找到了这“小谢姑”,陈氏欣喜若狂,连忙雇入特此石装载上船,准备运往苏州,而奇怪的事情又发生了,石头上船后不久,突然船漏舱破,“小谢姑”又落入湖底,打捞半天还是找不到,陈氏急了,花大本钱在峰石沉处的四周筑成堤围,将围中之水干,这才将“小谢姑”取出水,运到家中,安置在堂屋前。 过了一段时间,浙江董氏花费巨资从陈氏手中买下了这块奇石,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运输这块奇石的途中,运石船又沉没了,董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小谢姑”打捞上来后,董氏将此石赠给女婿徐泰时,徐泰时将此石置于自己的“东园”内(现留园的一部分)。乾隆四十四年,苏州地方官为迎接乾隆南巡,装修行宫,为拍马邀宠,特将此石搬移到行宫内(现苏州第十中学内)。时至今日,这块颇带传奇色彩的奇石仍屹立在那里。 林泉耆硕之馆北厅是观赏“留园三宝”之一的冠云峰的佳处。这里布置有一堂红木家具,陈设精致,显得富贵而古雅,北厅门上刻有俞樾先生择写的《冠云峰赏》。 五峰仙馆,林泉耆硕之馆,冠云楼构成留园的东部景区,这里的景区以建筑精致华美而见长,在整个苏州园林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从冠云台循高低起伏,曲折悠长的长廊西行,便来到了中部花园的东北角。这里有一两层楼阁式建筑远翠阁。它取唐诗“前山含远翠,罗列在窗中”之意命名。一楼是“自在处”,意思水刷石心得自在的地方,颇有些禅意。远翠阁上层宜远眺,下层可近观。阁前有青石花坛,是明代遗物,上面有各种雕刻,显得古朴典雅。花坛内现种有牡丹,花开季节一派雍容华贵。 留园属于私家园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最初是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所建的东园。徐氏有东、西二园,西园即今西园戒幢律寺。明末清初,该园荒废。徐泰时曾任工部营缮郎中,参与营造万历滴的寿宫,即十三陵中的定陵。范仲淹的后代范允临是他的女婿。他为人耿直,终因得罪权贵,被处分丢官回到故乡苏州,由于长期在朝为官,他深感身心疲惫,因此回到苏州后,便不问正事,每天在自己的园中赏花弄草,吟风诵月,在自然的空间中尽情地复苏着早已受到扼制的心灵。在阊门西营建一座花园,就是现在留园的前身。到了明清之际,东圆已逐渐荒废。到清乾隆年间,该园归吴县人刘蓉峰所有。他非常喜爱此园,得手后重新整修并加以扩建,同时取“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之意,将园名该为寒碧庄。但由于园主姓刘,所以民间俗称为“刘园”。咸丰年间,苏州阊门外遭兵燹,园子周围街巷宅屋几乎毁尽,惟独该园幸存下来。到了同治年间,常州人盛康,即盛旭人因用偏方治好了慈禧太后的皮炎,得到朝廷赏赐的钓鱼岛等三个台湾海峡中的小岛用以种植草药。(其子盛怀宣是清代重臣,洋务派先锋,是中国资本家的早期代表)盛氏从此发迹,于是购得此园,并重新修建一新。盛康袭“刘园”其音易其字,将园名改成了留园。尔后,经过盛康之子盛宣怀的用心经营,留园声名大振,成了吴中著名的私家园林。 东园其实是位于整个园林的东北角,参观完东园,自然而然来到北园,被原其实是一个苗圃,里面栽培着多种盆景,有的盆景已经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全是历史的见证。北园是一带而过的,穿过北园向西就来到西园,西园是留园富有田园气息的所在,但从北园到西园要经过一座人工搭建的黄石假山,据说这座黄石假山是江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黄石假山。登上假山,虽然不高,但还是有一点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山顶上种植有银杏树和白皮松,都是有上百年树龄的古树了。从山上下来要沿着一条曲曲直直,拐拐弯弯,狭窄的两旁全是石头堆起起来的小道行走,小道九转十八弯,及像羊肠小道,应该是当年设计者刻意建造的,故以营造一种山路弯弯的感觉。小小的山,山路到有上百米长,可以是一大特点。 绕过小山包,眼前就是一马平川一片绿地,这里就是充满田园气息的西园,西园有两座亭子,分别叫“至乐亭”和“舒啸亭”,从名字上可以看出当年的主人非常喜欢这个西园,因为这里没有凡尘的名利争夺,这里只有人的本意和生命的基本意义,在这里可以放情舒展个人的心情,甚至可以放情高歌,任情自我的回归,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形式,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纵情无为,我想只有竹林七贤这样的山野贤士才能享受这样的生活。 环绕着西园的是一圈长廊,这里的长廊也是留园的一大特色,与拙政园的游廊,沧浪亭的回廊并称苏州园林三大廊。留园的长廊一个是长,总长达到700多米,另外廊墙上全是石雕碑刻,镶嵌着几百幅不同时期名家的书法作品,不乏书法精品,其中最珍贵的当属明代董刻“二王法帖”,流连于长廊之内,欣赏着总多书法作品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和熏陶。 长廊有一半是围着留园的水池修建的,转出西园就来到留园的中部,也是一个以假山假水见长的苏州私家园林,这里的水池面积不大,但池水是令人惊奇的清澈,整个池水是碧绿的清澈见底,水中可见池鲤在池水中游动,数量之多令人惊叹,有几位游人正在喂鱼,只见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池鲤聚在一起争吃鱼食,一些小一点的鱼游动非常敏捷,但却不能吞噬个头比较大的鱼食,纷纷争抢小的鱼食,有些鱼甚至被其他鱼顶着被抬出水面,而大个头的鱼则慢条斯理,不紧不慢的游动,嘴巴一开一合甚有节奏,那些大的鱼食对他们来讲是非常合适的,一张嘴就可以吞食下去。在这里观赏鱼的自由游动是不是也可以使人休闲修身养性吗?特别是那些大鱼,一派与世无争的气度,好似闲庭信步一般。 水池西岸有一座轩亭,亭亭玉立在长廊旁边,这是苏州著名的欣赏桂花的所在,亭子唤名“闻木樨香轩”,木犀即桂花树,轩前种有桂花数株,每当秋风吹起时分,桂树飘香,遍地金黄,是赏花观桂的好地方。我国自古就非常喜爱桂花,一方面桂花的花形非常细小,但是花香却异常浓烈,能够让人在数十米开外就可以嗅到那浓浓的花香,还有桂花的花色是金黄色的,就一粒粒黄金粒一样,显得十分喜气;还有桂花经过加糖腌制后可以用作非常好的饮食调味品并且可以保存很长时间;甚至很多古代传说中都有提及桂花,著名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嫦娥在月亮中就有一棵桂花树,这棵桂花树甚至将桂种落到杭州,从此人间就有了桂花树;相传宋代时,北方少数民族首领就是听到这样一首词句:有金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后才动起南侵的念头。可见桂花在我国的喜爱程度。 水池南岸有两座连体建筑,分别起名叫“明瑟楼”和“涵碧山房”,明瑟楼是一座临水的水榭,林榭观鱼别具一番情趣,但见池中游鱼连连,时而有鱼跃出水面,落入水时发出啪啪的极大水面的声音,时而有鱼争食,争先恐后,有的又是闲庭信步,悠然自得,一派悠悠然也。很多游客见到这里有这么多的观赏鱼,个个兴奋异常,很多人拿出自己的食物喂食,那些大大小小的鱼自然也不客气,个个争得面红耳赤。 留园除了有几块著名的石头外,还有一个苏州其他园林没有的文化节目,就是苏州古文化展示,在我们一路经过的亭亭阁阁,都能听到悠扬悦耳的苏州评弹或者苏州昆曲,要么是琵琶弹奏,还有苏州书唱,这些全是留园都有的文化节目,使游人在游玩园林,欣赏自然或人为实物艺术的同时,又能够欣赏到无形的艺术。和留园是世界文化遗产一样,苏州的昆曲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只是属于非物质文化范畴。昆曲,号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最早于明代时就起源于苏州昆山,后来昆曲向西流传到安徽,与当地戏种结合形成徽派黄梅戏,后来黄梅戏进京,就逐渐发展成为现今的国剧——京剧,所以说,京剧的祖先就是起源于苏州昆山的昆曲。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