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一些大型的工装公司走的方向和设计的偏好,往往和CCD的路子很像,我们公司也不例外,做着高大上的项目,但有时候由于项目急迫,前期的设计概念往往屡的不是很清楚,甚至有时候会上来直接找一些好看的参考图,确定下大致调子,就做了,等方案完成后再扣上一些设计概念的帽子。
后来和一些朋友聊天,发现很多大型工装公司的一些项目都是这个方式。只有很少的精品项目才值得大家去原创。
因此当初对于设计概念的梳理和工作中的矛盾,似乎在脑子里埋下了后来慢慢转型的种子。
我在这个公司工作了将近三年的时间,从公司的辉煌到后来的业务不那么多,直到后来离开,也思考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关于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之前我们都借助着好的大型平台,不管是材料商,甲方等都是非常支持我们工作的,但一旦离开那个平台,离开同频的团队貌似自己的能力问题也会突显出来。
当时还有一些其他同事一起离开,他们都纷纷去了CCD、杨邦胜啊、LTW啊等大型公司,谋求更大的发展,但我却选择去了一家小的建筑公司。
内心中也有自己的个人想法,认为且希望自己走的路子更对一些。
个人标签式建筑公司:这种类型的公司大家应该都见过,像东仓这种公司就是,出来的作品带有及其强烈的个人标签。以至于我以方案设计师的身份加入后很快就察觉了不适合的地方。
但在这个公司让我见到了一些真正的建筑师思维的介入,因为创始人都是从贝聿铭事务所出来的,他们更追求空间的纯粹感,这和装饰思维有非常大的区别的。(关于空间逻辑的问题,大家可以看下我对李玮珉先生的作品空间手法解析,然后可以去学习建筑方面的知识,不了解的朋友可以私聊我,咨询免费的,课程要付费啊,哈哈)
同时关于组织形式的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未来的年轻人更专注自己的价值体现,那这种类型的公司其实很难一直留住人,这是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施工设计一体的公司:这种公司形式非常常见,这里有一个核心点需要考虑,公司的“一”是什么?是施工还是设计?当发生矛盾,谁来让位。
同时升维看,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设计也需要不断的拓宽供应链的上下游,否则只是做整个链条的一小段而已,不管是自己做,还是联合做,难的依旧是同频的问题。
创新研究所:目前所在的公司,公司模式是好的,设计思路也是对的,但目前来看那个破局点的上升期始终没到,我们也在慢慢的等待,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问题能力、解题能力。
同时近两年关于设计的边界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总结:通过对这几段经历的回想总结,发现其实是在走一条“求真之路”。
始终在思考设计是什么?到底解决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