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往昔
时间过的飞快,转眼间明年已经是正式参加工作的第九个年头,从最初家装公司发单子跑业务,到后来的效果图制图员,设计助理,方案设计师,到现在主案设计师,至于未来要走到哪一步,目前似乎还未知。
19年马上就要过去了,在年根底下,我在平台上做了一次将近两个小时的分享,开端回顾了个人最近三年的工作经历,从上市公司、到个人标签型的建筑工作室,到施工设计一体的公司,到目前的创新研究所,市面上常规的设计公司模式貌似都走了一遍,也是感慨很多。 上市公司:一些大型的工装公司走的方向和设计的偏好,往往和CCD的路子很像,我们公司也不例外,做着高大上的项目,但有时候由于项目急迫,前期的设计概念往往屡的不是很清楚,甚至有时候会上来直接找一些好看的参考图,确定下大致调子,就做了,等方案完成后再扣上一些设计概念的帽子。
后来和一些朋友聊天,发现很多大型工装公司的一些项目都是这个方式。只有很少的精品项目才值得大家去原创。
因此当初对于设计概念的梳理和工作中的矛盾,似乎在脑子里埋下了后来慢慢转型的种子。
我在这个公司工作了将近三年的时间,从公司的辉煌到后来的业务不那么多,直到后来离开,也思考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关于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之前我们都借助着好的大型平台,不管是材料商,甲方等都是非常支持我们工作的,但一旦离开那个平台,离开同频的团队貌似自己的能力问题也会突显出来。
当时还有一些其他同事一起离开,他们都纷纷去了CCD、杨邦胜啊、LTW啊等大型公司,谋求更大的发展,但我却选择去了一家小的建筑公司。 内心中也有自己的个人想法,认为且希望自己走的路子更对一些。
个人标签式建筑公司:这种类型的公司大家应该都见过,像东仓这种公司就是,出来的作品带有及其强烈的个人标签。以至于我以方案设计师的身份加入后很快就察觉了不适合的地方。
但在这个公司让我见到了一些真正的建筑师思维的介入,因为创始人都是从贝聿铭事务所出来的,他们更追求空间的纯粹感,这和装饰思维有非常大的区别的。(关于空间逻辑的问题,大家可以看下我对李玮珉先生的作品空间手法解析,然后可以去学习建筑方面的知识,不了解的朋友可以私聊我,咨询免费的,课程要付费啊,哈哈)
同时关于组织形式的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未来的年轻人更专注自己的价值体现,那这种类型的公司其实很难一直留住人,这是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施工设计一体的公司:这种公司形式非常常见,这里有一个核心点需要考虑,公司的“一”是什么?是施工还是设计?当发生矛盾,谁来让位。 同时升维看,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设计也需要不断的拓宽供应链的上下游,否则只是做整个链条的一小段而已,不管是自己做,还是联合做,难的依旧是同频的问题。
创新研究所:目前所在的公司,公司模式是好的,设计思路也是对的,但目前来看那个破局点的上升期始终没到,我们也在慢慢的等待,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问题能力、解题能力。 同时近两年关于设计的边界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总结:通过对这几段经历的回想总结,发现其实是在走一条“求真之路”。 始终在思考设计是什么?到底解决什么问题?
于是在我的个人平台上有了下边这句。
同时关于带有双引号的设计和理,都有注释,“理”分不同阶段的理,设计理论、人的需求、社会价值,这也是个人认为设计的未来走向。
未来已来
前些天写了一篇关于菜市场的问题,文字较多,估计很多朋友扫了一眼,并没有完全读下来,里面当时写了一句话:我们是一批极其需要抬头看路的人。
2 0 1 9
2019年马上就要过了,不知道大家针对今年一年的学习是否总结了呢? 学习过的东西到底是否学会了呢? 这是一个学习方式的总结,大家可以思考下,看下自己处在哪个位置上? 设计师一直是一批非常爱学习、能加班的团体。 你也许今年学习以下的某一个或者多个内容。
我个人认为那些实操性强,和工作强关联的东西放在工作中和工作日来学习,剩余的时间建议把精力放在对未来更有用的方面,比如思维!
思维之美 这个思维的好处是,能真正帮助我们认识事物,而不是过去的直接的表达观点,不断的训练这种思维方式,发现本质的洞察力也会慢慢增强。
比如你过去一定是这样处理问题的,遇到问题时按照自己以往的经验直接解决掉。但这样其实并没有解决到事情的本质上。 但其实我们应该反复的问自己问题,先去找到事情的核心是什么?找到这个本质之后,再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