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四点金”的形式及特点
四点金这种合院是一家人活动的中心,这一建设形式可以看成是原始居民公房制的遗留。
合院,传统居住方式是一个院落组合成一个家族,采取纵向、横向连接两种形式。其中以纵向为常见,于是有了二进、三进院落,体现“深”字的意蕴。二进三进之内称为“室”,因此女眷多称“内人”或“室人”。妇女一般生活在二进院落以内,即所谓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封建皇宫实际上就是一个纵向与横向结合,多层连接的大型四合院,是封建“家天下”的象征。
传统四合院院落宽敞,四面房屋各自独立,以游廊相接,起居极为方便。对外,四合院呈封闭状,只有一个街门,有很强的私密性,因此胡同里的行商小贩们只能崐高声叫卖,以吸引院落深处主妇们的注意,形成了北京独具特色的深巷货声;四合院关上门则自成天地,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合合美美,其乐融融,展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家居特点,体现了四合院之“合”的精髓。
对称:前厅——天井——后厅。后厅前厅两侧各一房,占居四合院的四角,这就是“四点”的由来。
“金”,因其四角上各有一间其形如“金”字的房间压角得名。后面的大厅是祭祖的地方,两边的“大房”是长辈居住的卧室,门厅两侧的“下房”是晚辈与仆人的居室,天井左右有回廊的南北厅,有的还有两间小房,作厨房或柴草房,又称“格仔”。“格仔”与大房之间有通往外面的侧门,称“子孙门”,取多子多孙出入之间。
“四点金”极象一个以后座的厅堂为身,“大房”为两肩,“伸手房”为双臂,“下房”为交手的抱气入怀的人体,它中间敞开的庭院天井是其虚怀纳气的空间,这种格局和“风水学”中“山凹环抱”的“风水”美格是同构的。
特色,窗只开向内庭。这是因为“凡屋以天井为财禄,以面前屋为案山。天井阔狭得中,聚财”(《阳宅撮要》)。“财气”从大门或从上天降临积聚于天井后,再通过各房门窗“吸”进屋里,若对外开窗就是葫芦漏气,财气外泄。
格局:“四点金”方正对称的格局极易扩展为宗祠和家庙。潮汕的宗祠就是在“四点金”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如将“四点金”回廊两侧的“格仔”和天井与后厅之间的“隔闪”(隔断),以及后厅和左右大房的墙统统拆去,使堂与堂,堂与厅之间相连,成为一个以中庭为中心的上下左右四厅相向的“亚”字形空间结构,并在大堂放上祖先灵位及神器,就成了可以祭祖的二进祠堂。
【注:四点金建筑在现代以来,以是极少再建,有的是修缮与翻新。“四点金”多扩展为祠堂与客厅。(所谓客厅,是指古代潮汕人在中举或做官后,建造的“四点金”建筑,这样的客厅,也是村落分支的表现。)一个村落,有一个或两个祠堂,但是却可以有很多个客厅。潮汕人有浓厚的恋祖情结,也注重大家族关系,所以,在保护祠堂,古建筑这方面是比较成功的】
5.四点金与其他格局
“下山虎”:就是三个房子连在一起,中间一个小天井,中间一间是厅,供祀祖先,生活、活动都在厅;两边是房,住人。“下山虎”,北方叫“三合院”,北方的“三合院”,房都在院中,三间房中间一个院。
“三座落”:就是“四点金”后面再加一进,一共三进。古代家族,人多一点的房子都是三进,有进士以上的衔头,四进、五进都有,大的家庭一般都是三进。
“四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复杂化。
潮汕建筑对合院建筑的继承,不仅仅是表面的平面形制、一个结构部件,而更深层的是那种因地制宜的建筑思维模式、尊卑有序的封建道德礼仪及中国人传统的思考习惯与生活方式。正如著名设计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京都博物馆运用“深山藏古寺”的中国含蓄的思考模式而不是仅仅将博物馆特有的设计元素简单地堆加。
正如雷铎认为的那样:显而易见,沿袭至今的潮汕民居,是潮汕先民把北方的生活模式带到南方来,与本地地理气候条件结合,北方建筑潮汕化。“比如,北方的屋顶,把瓦盖上去就行了,潮汕的屋顶是非常重的,瓦片还非得用石灰粘起来,因为这里雨水多、经常刮台风。”
6.关于室外装饰
潮汕民居的主要特色是将传统的建筑文化与地方特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如金漆木雕、工艺石雕、嵌瓷艺术、金属工艺以及书法、绘画艺术等最大限度的整合。 民居建筑金碧而不庸俗、淡雅而有韵味,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豪华气派,无论在建筑序列格局还是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可以与皇宫相媲美,这也是“京华帝王府、潮山百姓家”之说另一由来。屋脊之装饰,屋顶之龙风及仙人走兽的嵌瓷,精美绝伦之木雕、石雕工艺等,都是潮汕民居之特色。
7.对家乡古建筑文化的思考
我觉得,今天重新潮汕建筑文化的研究,仍然具有时代意义,对现代建筑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第一:透过潮汕古代民居建筑,可以看出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变化的内涵。从选址靠山朝水,反映出潮汕先民已深受《易经》勘舆学的影响。用竹钉而不是用铁钉,不生锈,经久耐用;北方木柱,潮汕建筑是石柱,更是地方特色的体现,因为本地潮湿,木易烂而石不烂;装饰华丽、精细;反映出潮汕先民的聪明才智。屋顶比北方的屋顶平缓,因本地下雨北方下雪,雨比雪轻,易溜走;双层瓦,下层搭三漏七,上层搭七漏三,既可保障雨水滑落,又可利用空气隔热,可节省开支,效果也非常好。
第二:古为今用,充分体现其价值。潮汕古代民居建筑反映出“天人合一”的观点,设计巧妙,尽量利用自然条件,注意保护生态平衡,符合今天我们大力提倡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筑与环境协调”的观点。精美的建筑为今天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借鉴;整体建筑独具特色,观赏性好,可以开发利用,发展旅游业。可以进一步延伸中华古文化。
第三:如何才能更好地将传统建筑所蕴含的适合当时当世人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及宗法礼仪等思想与现代人的思想状态相联系并用建筑的形式来表现出来当为现代建筑发展的一个方向。在整个潮汕民居的发展过程中,潮汕民居形成汲取了各方面的营养,既有中国古代优秀的艺术成分,也有西方现代建筑的精华。这一点也正体现了潮汕文化开放的一面,但同时潮汕民居发展至今所形成的固定模式对潮汕民居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阻碍。大片建筑规模和风格都一样的“四点金”让追求个性的现代人感到厌倦。而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建设的水泥砖洋房,也由于缺乏艺术气息和文化底蕴,凸显了许多的不足。所以,我们在传统建筑与现代材料与样式的新建筑融合,形成了独特风格的现代化楼房。这也更好地促进了新时期的潮汕民居的发展。虽然这种中外结合的方式在现在都有很大争议,但是我认为无论如何这也是潮汕人民对传统民居眷恋所表达的一种方式。
2012.05.25(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