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色"--浅析中国古代早期的色彩象征美学 色彩作为外在于人的现象充天塞地,而作为人的内在感知本能,色彩随着人类的生命产生,又永远与人的生命活动同在。像人的声音一样,色彩属于人类原始自发的生命本能。随着人类在时间里的进化,人的色彩本能升华为以生命直观为特征的色彩艺术创造。在色彩创造的过程中,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实现了史前发展对色彩的发现和发展的丰富性。
人类史前由生命自发的色彩活动大约先后经过一百年以上过程。期间,色彩感知和形式都先后产生了变化。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早期的色彩感知主要在原始时期到先秦时期,该时期的色彩美学五色文采,是东方色彩艺术的造型特色。本文就该时期的色彩象征美学作浅析,从而对中国早期的色彩美学获得较多层面的了解。 色与宇宙(自发的色)
古老的中国不但是人类明显运用色彩象征的国家,而且是世界各民族坚持使用色彩象征最长的国家。经过原始时代单色肯定之后,中国先民在新石器后期制造出白、黑、红单色为主的彩陶,其主要在于色彩装饰,但色彩象征的意味并不明显。约公元前三千年左右,自黄帝开始选择单色崇拜,历经商、汤、周、秦,帝王们从"阴阳五行"说分别崇尚青、白、红、黑、黄五色。明显不同于西方的是先民的色彩象征是建立在自发的理性观念之上的。
中国古代先民以整个宇宙的大象确立色彩象征是中国远古象征色彩的特性,"五行"中的色彩象征,表现出中国古人以自发性哲理,从田地四方和自然物质属性在四季变迁中宏大的时空变化进行色彩把握,这种内在本质与宇宙的关系是中国色彩象征长久存在的原因之一。
五行的顺序为水、火、木、金、土,在黄帝之后,历代帝王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天道循环选择他们的色彩象征。古代帝王的服饰则根据春夏秋冬自然万象之变而据五行说选择服服饰、食物、车马、住所的变化。
以时空万象的关系感为象征色彩的依据是中国古代色彩得以延续至今的内在原因。远古时期的中国先民,已知(包括人在内的)世界万物的根源是阴阳之化。在"自生其明"而"首先黑白"之殊的基础上,渐渐以色彩与天道自然运动的五行法则建立关系。在该时期,色彩象征性是中国先民把握季节和方位的主要依据。中国传统文化把四季冠以色名和方向。春为青阳,方向主东,守护神为青龙;夏为朱明,方向主南,守护神为朱雀;秋为素白秋,方向主西,守护神为白虎;冬为玄冬,方向主北,守护神为玄武。黄为远古五帝中心的象征色彩。在中国,黄色具有特殊象征意义,它位居五行的中央是象征大地的颜色。
<v:shape style="Z-INDEX: 1; POSITION: absolute; MARGIN-TOP: 0px; WIDTH: 86.25pt; HEIGHT: 300pt; MARGIN-LEFT: 46.25pt; mso-wrap-distance-left: 0; mso-wrap-distance-top: 0; mso-wrap-distance-right: 0; mso-wrap-distance-bottom: 0; mso-position-horizontal: right; mso-position-horizontal-relative: text; mso-position-vertical-relative: line" id=_x0000_s1026 o:allowoverlap="f" alt='论 "色"--浅析中国古代早期的色彩象征美学' type="#_x0000_t75"> 中国传统色彩的五色体系把红、黄、青(绿、蓝)、白、黑视为正色,它的原始依据是黑、白之后的单色肯定。古代中国在产生文字之前的太极图,以黑白表示阴阳合一,其外在影响主要为月亮的圆缺变化。中国古代文化重月亮之阴性,认为阴是永恒的静寂,与阳动构成太一。《吕氏春秋大乐》载:"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太极之象即无极之象。无极之中含是黑白分明的太一,在太极图中的阳动阴静,阳变阴合而生水、火、金、土五行。反过来说五行归一为阴阳,阴阳归一为太极。
黑色在《易经》中被认为是天的颜色。"天地玄黄"之说源于古人感觉到的北方天空长时间都显现神秘的黑色。他们认为北极星是天帝的位置,所以黑色在古代中国为众色之王,也是中国古代史上单色崇拜最长的色系。
此外,白色象征与红色相反的涵义,在中国古代色彩观念中,具有多义性。"五行"说把白色与金色相对应,证明中国古人感觉到白色象征着光明,列入正色,表示纯洁、光明、充盈的本质。
红色在中国的色系中受人喜爱的程度胜于西方。红墙、红衣、红纸、红旗,甚至以红色染食品,证明红色是中国象征吉祥喜庆的色彩。
黄色是中国人的皮肤色。中国文化有黄色文明之称。出于自身种族的本性,古人在五行中,把黄色定为中心色,象征大地的颜色。显然以黄色为色彩中心是中国先民从环境特色中的自发性选择。中国远古时代把黄称为"中和"之色,所以在中国甚至有"黄生阴阳"的说法,把黄色奉为彩色之主。在汉以后的历代皇朝,黄色以近金色的灿烂成为皇家专用色彩象征,土庶(贫民)不得以赤黄为衣。
青色(含绿)象征着生机勃发的春天。与西方相近,青绿色也是中国古代先民所喜爱的正色。
中国古代把红、黄、青、白、黑的混合色称为下五色。下五色中的亮紫色在汉代常被作为珍稀的极色。在唐代紫色为五品以上官服和皇家喜爱的色彩,紫色边为高雅之色,主要原因是受到西来文化的影响,中国色彩文化认为紫是红的极色。这反映出中国人在五色之上对全部色彩丰富性的发现。
远古时代中国历代帝王奉行的五色至奴隶制末期(先秦时期),已经实现根据自然属性之象实行的社会节制,历代帝王都不敢打破这种色制,他们怀着敬畏,警觉万象。它的出现显示出中国先民自发本性的结束。 自觉的色
先秦时代(公元前300年前),是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诸子百家学术争鸣和诸侯之间大规模的战争打破奴隶社会相对的封闭状态,自此,自发色彩开始走向自觉的精神领域。随着色彩自觉性的觉醒,中国古人由原始自发的色彩象征转入自觉精神层次的色彩象征。
在先秦诸子中,对中国色彩文化影响最深的属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和汉朝开始传入的佛教色彩象征。因此,中国古代色彩象征呈现多元化的倾向。
孔子在世的时代,他面对奴隶制"礼崩乐坏"的现象以及动乱中的变革,提出"仁"这个儒家核心思想。从"仁"的观念,孔子对远古色彩象征以"礼"的规范延续下来,以实现他在变化的社会中视色彩为"仁"的目的。正是这种原因,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把象征性的色彩作为"礼"的规范推向整个社会。
<v:shape style="Z-INDEX: 2; POSITION: absolute; MARGIN-TOP: 0px; WIDTH: 300pt; HEIGHT: 198.75pt; MARGIN-LEFT: 0px; mso-wrap-distance-left: 0; mso-wrap-distance-top: 0; mso-wrap-distance-right: 0; mso-wrap-distance-bottom: 0; mso-position-horizontal: left; mso-position-horizontal-relative: text; mso-position-vertical-relative: line" id=_x0000_s1027 o:allowoverlap="f" alt='论 "色"--浅析中国古代早期的色彩象征美学' type="#_x0000_t75"> 孔子一部《论语》,劝戒人要象爱色(含女色)那样好德为"仁"。出于对周礼的维护,儒家把红、黄、青、白、黑定为"正色"、"上色"。孔子在《论语》中曾经斥责青杂色"恶紫之夺朱",说紫色夺正不"仁"。甚至说"君子不以绀取饰,红紫夺正不仁"。甚至说君子的长久色彩自发性,即使对黑和百,也认为"白当正白,黑当正黑"。以礼的形式保持单色的纯正性。
儒家"亚圣"孟子以社会性的人格,以理性的角度看到人"目之于色,有同美焉"的色彩共性认识。他强调人的色彩感觉之同。而忽视人的色彩感觉之异的另一面。在孔孟之后,儒家虽然把色彩推向社会,但是在象征色彩之外少有发现。
曾经提出"人定胜天"的荀子,作为主动的哲学思想一直未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形成主导的地位。如在《正名篇》,提出"形体色理以目移,……心有微知。"他反对道家提出"五色乱目,令人目盲"的见解,而主张"树五色,施五彩,列文章,养目之道也。"这种超乎象征主义的看法具有明显的超前性。
儒家早期色彩观念把五色与"仁"、"德"、"善"结合,运用于"礼"的形式中,推动了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马克思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中国古代先民从"天人合一"的主客体双向进行的色彩象征性发现,曾经实现人类那个时代的"五彩彰施"的色彩辉煌。但是,色彩自觉性这一面在后来的封建社会,除在染织色彩有超越西方的丰富之外,在色彩本质上成为虚假的符号。比如:现代中国人都知道用红表示节日喜庆,用白表示丧事悲哀,但很少深思色彩的本质,说明缘故是人类对色彩本质的肯定延续极久。
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从另一个方向,即"道法自然"的方向作出"以自性回归原始无色世界"的选择。道家在面对人类社会趋向复杂化时,采取在清晰自然的感知状态,复返原始混沌的思想主张。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意思是在人于自性的恣纵状态又保持住天真蛮性。老子启示世人应当保持纯真不羁,取"无知之知",在"常德不离"的状态下"复归婴儿",他指出长存婴儿天性之本真可以维护本心。从色彩感知看,道家的色彩主张是原始自发色彩自然,是一种消极意义的色彩自觉。
<v:shape style="Z-INDEX: 3; POSITION: absolute; MARGIN-TOP: 0px; WIDTH: 300pt; HEIGHT: 144.75pt; MARGIN-LEFT: 260pt; mso-wrap-distance-left: 0; mso-wrap-distance-top: 0; mso-wrap-distance-right: 0; mso-wrap-distance-bottom: 0; mso-position-horizontal: right; mso-position-horizontal-relative: text; mso-position-vertical-relative: line" id=_x0000_s1028 o:allowoverlap="f" alt='论 "色"--浅析中国古代早期的色彩象征美学' type="#_x0000_t75"> 庄子继承老子"五色令人目盲"的思想。认为五色之用超出了本性,是人滥用聪明。认为青与红并用为文,红与白并用为章。在《天地》篇,庄子指出"五色乱目,使目不明。"表现道家"无色而五色成焉","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那种向黑色回归的基本倾向。
以无彩色中发现自然,以黑色反对彩色,是道家以色彩低度自觉维护原始色彩本性的具体表现,这难免难以摆脱局限性。马克思认为,"人不是由于逃避事物的消极力量,而是由于有表现自身的真正性的积极力量才能得到自由。"道家色彩主张消极的那一面,强烈地影响到后来中国色彩文化的丰富性表现。
道家选择黑色(玄色)为道的象征。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黑为一切彩色的止熄,以黑色为最高的色彩崇拜。"无中生有",重"阴静"的倾向,渐渐形成中国古代色彩的自觉感知,并发展为原始内在的色彩因素,例如中国水墨画中由墨色的浓淡干湿形成的墨色渐变那种微妙的审美情趣,在许多西方人视觉散发信息收集来看显得有些枯燥无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仍依先人观物取象的传统别黑白定一尊敬水德"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秦始皇即位后,"易服色与旗色为黑",崇尚黑的习惯为中国民族色彩文化较明显的特征之一。从道家尚黑,以至中国传统水墨对黑色之变独到的审美创造,都十分明显地表现出单色情感,情感倾向自史前已形成对人的内在本质影响。
中国古代早期的色彩在五行的基础上,建立了五色的稳定色彩结构,它的长期稳定性,证明其中的本质合理性。自秦王朝后,色彩的象征渐转向于色彩装饰功用,中国古代色彩也走向了丰富绚烂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