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之源。它以口头语言和有形符号的形式世代相承,而有形符号作为社会文化形态具有的公众性、普遍性、传承性、和扩散性等特征,具有传递、交流文化信息的功能,是负载各个人类群体生活经验,承继文化传统与习俗的一种行径载体。作为历史文化的符号化表现,是人类创造性的文化行为,是研究特定地域文化环境的重要物证,是时代文化的印证。运用图形符号解析和传承人类历史活动的种种经验和行为方式的意义,挖掘图形符号的社会学意义和人文精神价值重大。 廿八都古镇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建筑文化遗存与自身所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廿八都位于浙江省江山市西南端,浙、闽、赣三省交界处,此地群山环抱,交通迂隐,是仙霞古道的必经之地。唐乾符五年(878)九月,黄巢起义军辗转至仙霞岭“刊山开道七百里直趋建州”。(建州今福建建瓯)从此廿八都逐渐成为京城通往福建的重要陆上通道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运输枢纽,堪称边界商贸重镇。廿八都因路而兴运,缘运而聚商,倚商而成市⑷。官商不惜巨资大兴土木建设宅第以显赫门庭,光宗耀祖。廿八都建筑数量、形制繁多,拥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国早期的建筑六十余栋,融浙式、徽式、赣式及闽北客家等建筑文化为一体,建筑文化呈多元融合的天然状态。 中国建筑的文化品格在传统建筑形制、结构、装饰中有着明显的重伦理、轻宗教的思想体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规定着一切民俗文化的价值观和伦理的本质精神,这也是民俗文化符号的精神所指。中国传统的太极阴阳学、天地人和思想、五行风水、人体气化论、儒道佛等哲学在廿八都建筑文化传承融合中都可得以认证。儒家礼制是影响廿八都建筑文化发展的主流和内在的主导力量。尤其儒家确立的“三纲五常”是为中国封建礼制和伦理规范、社会秩序的最高准则。廿八都木雕主题表现几乎以儒家、道家文化为母体,木雕整体表现出即文雅、内敛、又自由大度的艺术风格。木雕就地取材,因材而治也吻合了儒家文化中的“廉简”思想,木雕大多以素雅的“清水雕”形态呈现于梁柱、斗拱、门窗、挂落、雀替、栏杆、飞檐等装饰部位,木雕在透过天井的自然光线下尤显生动自然与柔和隽美,这种朴素的形态正好吻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和淡薄名利的生活观念。 木雕文化是传统建筑文化的文华所在,是集绘画、雕刻、文学、历史、戏剧、民俗于一身的艺术,运用借代、隐喻、比拟、谐言等手法表达吉祥寓意,是在跨越满足实用层面上的一种精神付托。廿八都木雕图式符号中,题材从古代文贤、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戏曲人物,到禽鸟瑞兽、鱼虫花卉、博古器物等均有涉列,还出现了道教人物符号如“福禄寿”、八仙、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等诸神形象,也有渔樵耕读、三国故事、麒麟送子、五子闹春等代表儒佛文化的典型形象,出现了龙风、龙鱼、仙鹤、喜鹊、鸳鸯、鹭鸶、狮子、鹿、牛马、蝙蝠等动物形象,还有梧桐、柳树、松树、梅兰竹菊、常青藤、葫芦、佛手、石榴、桃子、葡萄等大量的树木、花卉及水果民俗符号。以佛手、桃子、石榴为例,这三种水果是这一符号的具体指符,而意符则是对福寿的期盼,意在表示和指示出“指符”所要传递对象的民俗含义或概念。换言之,这三种水果被赋予了一定的民俗寓意:佛手象征福、寿;桃子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多福,三个形象代码的结合,便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民俗符号,即“福寿三多”,传达了人们“祈福祈寿”的愿望,这一含义并逐渐为人们所共识。从以上的题材内容来看任何一种作用于人的感官系统的外界事物不仅可以解释为一种符号,同时这种事物也是具体可感真实而直观的,这种直观的东西也正是民俗符号的表现体,成为民俗符号的“指符”。传递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图形符号的隐喻与象征意义是由其表达内容的相似性经过长期演变和沉淀而约定俗成的。诠释意识承接人文精神是文化内在的发展动力,是人类活动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民俗图形符号反映了人们的希望、理念、和信仰;这即是民俗文化蕴涵的内核,也是民俗事象成为民俗符号的重要前提。乌丙安在《民俗学原理》一书中深入剖解了运用符号学的理论对民俗符号的形构及传递规律。他认为,民俗符号作为民俗文化的表现体,是用某一民俗事物做代表,来表现或表示她所能表示的对象,最后由相应背景中的人们对它作出公认的解释,指明它的含义或概念。这便是民俗符号使用过程中,由表现体、对象、背景性的概念三个要素的关系之间的作用的规律
鱼龙木雕(廿八都金同顺旧宅) 狮子(廿八都文昌宫撑拱狮雕)和合二仙(廿八都杨瑞球旧宅) 鱼龙木雕(廿八都金同顺旧宅),是鱼与龙的复合造型,头为龙头尾为鱼尾形态。此木雕图式设计巧妙,以头尾做斜撑点,首尾呼应,头虽居下而气势寰宇,蓄势待飞。“鱼”是原始先民的重要衣食之源,关于鱼的原始认知文化在原始陶器上可得认证。如绘有回旋四鱼纹饰(姜寨出土彩陶盆),以“回旋”象征寒来暑往;阴阳鱼纹饰(河南灵宝南万村出土),以“阴阳”展示太阳月亮的昼夜交替;回折鱼纹饰(陕西临潼出土尖底罐)则为热寒相对,阴阳往来,互为依存的寓意象征。说明鱼纹已是作为一定观念形态的象征性标志符号,成为诠释自然规律与观念形态的人文符号。鱼的符号寓意在传承中由此而不断生发,对后来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尔雅·释地》:“鱼丽,言太平、年丰、物多也。”是丰年多产,祈禳多子的吉兆。因“鱼”与“余”、“裕”、“玉”谐音,出现连年有“余”,吉庆有“余”,生活富“裕”,金“玉”满堂等美好愿望和精神慰藉。鱼是不可或缺的民俗符号,构成着民间习俗的重要内容。 狮子(廿八都文昌宫撑拱狮雕),因“狮”与“师”谐音,故民间多以狮谐“师”,古代太师少师乃为政高官,地位显赫,以狮寓意执掌国政、官高禄厚之人。在廿八都镇建有两处文昌宫(阁),一般县治才有建造,是为保佑地方学子魁星高照、文运亨通而供奉文昌帝君和魁星的地方。在《全唐诗话》出现“龙门变化人皆望”的诗句,正是孔子的 “学而优则仕”的人生价值理念影响深远的明证。“狮子”昭示了科举时代廿八都人劝学从政的一种心愿。另则,狮子在人们心目中是威严而吉祥的瑞兽,有看家护院压邪镇凶的作用。 和合二仙(廿八都杨瑞球旧宅),常画二像,童颜笑面,一持荷花,一持圆盒,取和谐合好之意。二仙形象在廿八都家喻户晓,频频出现,这与“和”“合”二字本义有直接的根源。“在中国古代,“和”被看成物之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有了阴阳相和,有了不同的基本因素之和,才有万物,才有一切,才有繁殖,才得生存。”⑺“和”成了生存的力量和生命的依托,“和”体现了强大的凝聚力与融化力,世间万事万物皆可相合。正体现了中国哲学精神主客交融“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和”与“合”通,又有“合欢”“合子”之义,亦指男女相结合。“家庭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与此相适应以家庭伦理为核心进而扩展形成的儒家伦理,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主导。”⑻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和”不仅是治理国家“政通人和”的要求,也是治理家庭“家道和顺”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其寓意影响深广。把“和”、“合”这两个抽象的汉字人格化、形象化,化成生动而神圣的图像符号,是传统文化理念、宗法礼制借助民俗符号的力量得以广泛教传、持久延续的一种方式,是人们将其魅力和魂灵的能量渗透到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微而不弱,妙不可言。
渔樵耕读(廿八都姜遇鸿旧宅之二),即捕鱼、砍柴、种田、读书, “牛”与“书”形象是“耕读”符号的指符,归根到底是儒家文化思想的支配作用。源于它把个人道德修养与国家统治、社会安定巧妙结合,“内圣外王”是二者的契合点。作为这一思想传播,廿八都自捐修建两处文昌宫作为传承这种精神的文化载体,承担起儒家思想的社会教化功能。在廿八都昔日世代以农为本,流传“千样味道不如盐,千行手艺不如田”和“衙门钱,在眼前;生意钱,好过年;种田钱,万万年”之谚语。可见种田乃为传统农耕社会的生存之本。而读书取士则是传统人生理想的价值核心。“耕读”反映古代民间文人雅士逃避仕途,仰慕田园生活的一种人生态度,也体现了廿八都人自足于山水清音的平和心境。在此两者的融合是一种形而上的理想,所以钱钟书先生说:“荀以‘悦山乐水’,缘‘不容于时’;统以‘背山临流’,换‘不受时责’。又可窥山水之好,初不尽于逸野兴趣,远致闲情,而为不得已之慰藉。达官失意,穷士失职,乃倡幽寻胜赏,聊用乱思遗风,遂开风气耳。”⑼他们希望在与自然的交往中得到精神的愉悦和陶冶,得意于山水之间,忘形于天籁之中。仕途失意,自然要倡幽隐逸,另寻慰藉,方有陶渊明笔下“久在樊笼里,复得归自然。”的别样心境。
吉祥花窗(廿八都杨瑞球旧宅) 花窗是建筑的重要装饰构件,廿八都花窗纹样丰富,表现形式二十余种,以传统的吉祥事物或格条纹样为主题。花窗出现“石榴”、“寿桃”、“瓷瓶” “南瓜”、“葫芦”、“葡萄”、“莲”等深含寓意的图式符号,表现出人们对子嗣繁衍、生命的珍视和对吉祥、幸福的追求。吉祥花窗(廿八都杨瑞球旧宅)中出现“石榴”寓意多子,“寿桃”象征长寿,四角方形和“瓷瓶”分别寓意四季和平安,中间的圆形,寓意团圆美满。这正是“多子长寿保平安,四平八稳大团圆”。集中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祈愿与礼赞,对子嗣延绵的期盼,对福禄喜寿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高扬民俗文化中珍视生命和吉祥生活的主题意蕴。
综上可以看出廿八都木雕图式符号蕴涵着人们在认识自然环境、社会人生方面独特的表达方式与价值理念。图式符号的孕生,使民俗文化的传承具有了符号性、喻意性、暗示性等功能。同时不可避免地映带地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印记,符号成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载体,为我们释读人类文化与探究渊源提供了最简易的线性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