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桦
异开设计&深圳泡泡艺廊创始人
FRAME
美术馆作为文化空间,具备很强的公共空间属性,您如何理解这种公共空间的设计呢,您在深圳美术馆这个项目中是如何思考场馆与人,人与各种活动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连接。美术馆不仅仅作为一个空间容器,它承载和体现文化活动与事件,设计师对此有怎么样的预设和思考留白,以包容场馆在未来使用中的各种功能和发展可能性?
毛桦
美术馆是公众接触艺术、感受文化的重要场所,它的公共属性不仅仅体现在物理空间的开放性上,更在于它如何激发和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我们摒弃了传统美术馆那种高高在上、与人保持距离的设计理念,而是以人的体验为中心,用艺术点亮空间,以自然而然的互动方式融入展览、艺术品。观众可以近距离接触艺术作品,用身体感知艺术的内涵。这种体验是多维度的,它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边界,让艺术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我认为,这个时代是充满变化的,我们的设计不能仅仅着眼于当下,而应该为未来的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在深圳美术馆(新馆)的设计中,我们没有将空间的功能定义得过于具体,而是保留了一定的模糊性和开放性。这种留白并不是一种空白,而是一种对未来的期待和包容。我们希望这些空间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生长和变化,成为一个能够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有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