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油茶园:“恬静”与“粗犷”
随县澴潭镇,通过梯田开垦,种植了万亩油茶园。在这里,景观之美不仅来源于自然的造物,更在于人类活动的痕迹。当代的乡村之美,已并非纯粹的田园诗意,在山峦河流间,还有各种粗犷的基础设施巨构:梯田的线条、蓄水池的轮廓、高压塔的挺拔。
▽项目视频©赵奕龙
它们既是一种生产生活工具,也是一种全新的景观符号,在简单粗暴中彰显着自己的实用性与力量感,呈现出人类与自然互动的真实面貌。在这片土地上,人工与自然不再对立,而是彼此成就,互为依托。景观的定义被拓宽:一种与自然互相搏斗、又与自然共生的技术系统。
▽场地区位©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 + 青微舍工作室
▽项目近景©赵奕龙
灌溉蓄水池:从“鸟瞰”到“身旁”
蓄水池,就像一面大圆镜,镶嵌在群山之间,不声不响,却震慑人心,天光云影全都徘徊其中。但这种美,只属于无人机的镜头,和上帝的眼睛,让人难以触及,更无法亲近。
▽蓄水池概念生成©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 + 青微舍工作室
▽蓄水池远景©赵奕龙
▽蓄水池远景©赵奕龙
为了将这片空中镜像带入人间,我们设置了一个大台阶,台阶宽度从底端的6m收缩至顶端的600mm,踢面采用镜面不锈钢。池中水仿佛正沿台阶倾泻而出,波动的天光和山影也跟随着淌在了建筑立面上,让山下的人们也能目睹这份本该只属于天际的幻象。
▽蓄水池鸟瞰©赵奕龙
▽蓄水池近景©赵奕龙
从大台阶登临水池顶端,脚下的步道会将人引向水池中心,亲身踏入这幅圆形画框,视线几乎与水面同高,山影与人影交织,眼底巨大的镜面,似乎能映穿观者的内心,将任何浮躁与喧嚣洗涤成一片清澈。
▽脚下的步道会将人引向水池中心©赵奕龙
▽蓄水池结构©赵奕龙
悬挂亲水步道的,是一个大圆环,与蓄水池形成45度夹角。它不仅是结构支撑,蓄水池中的水也可通过圆环喷洒出来,为周围的土地提供滋养。水雾升腾,池水波动,浪漫的可视化了蓄水池的灌溉功能。
▽悬挂亲水步道的的大圆环©赵奕龙
▽悬挂亲水步道的的大圆环©赵奕龙
▽圆环灯光设计©赵奕龙
▽蓄水池中的水也可通过圆环喷洒出来©赵奕龙
消防瞭望塔:从“监视点”到“聚集地”
消防瞭望塔,是一个孤独冷峻的的监视点,矗立在山顶,守卫着整个茶山的安全。塔身消瘦,却又姿态挺拔,像一根大头钉,标定在大山之中。我们绕着塔增设了直径12m的圆形基座,内有两层座位,通过这种水平方向的向心性,进一步强化塔与场地的锚固感。
▽瞭望塔概念生成©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 + 青微舍工作室
▽瞭望塔和蓄水池©赵奕龙
为了给放大的基座提供遮蔽,我们从塔身原结构上悬挑出一圈钢架,覆盖其上的膜材料给这个钢铁巨构滤上了一层朦胧,它像一条裙子从塔顶套下,又在离地2.1m处悬空停住,将外面的山色裁剪成一条环形的长轴画。
▽塔身原结构上悬挑出一圈钢架©赵奕龙
如今的瞭望塔已成为茶山重要的公共空间,因为有了座位、灯光和广场,远近的茶农们逐渐聚集于此,翻晒茶果的清脆声音日夜不息。消防瞭望塔也就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眼睛”,转变为一个热闹的聚集地,不仅锚定了空间,也锚定着人们与这片土地的连接。
▽座位、灯光和广场©赵奕龙
▽夜景©赵奕龙
▽蓄水池平面©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 + 青微舍工作室
▽蓄水池立面©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 + 青微舍工作室
▽蓄水池剖面©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 + 青微舍工作室
▽瞭望塔基座平面©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 + 青微舍工作室
▽瞭望塔雨棚平面©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 + 青微舍工作室
▽瞭望塔雨棚剖面©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 + 青微舍工作室
设计团队:胡兴,刘常明,胡谊,李哲,严春阳,罗婷锴,唐子骥
设计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青微舍(武汉)工作室
联系邮箱:contact@studio-qing.com
深化设计:胡谊,湖北璞素商业管理有限公司
施工方:周军,武汉景鹏翔建筑膜结构工程有限公司
业主:随州市岳雄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项目地址:湖北省随县澴潭镇
面积:226.0㎡
竣工时间:2024年12月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