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放 于 2011-5-18 08:58 编辑
风水理论简析
一.概述
1.研究概况
(1).传统神秘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
天、地、人三才
天时、地利、人和
天——天文——星象
地——地理——风水、家相,“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命相——面相、手相
(2).传统建筑领域的三个组成部分
营造学——建筑——大式、小式
造园学——园林——皇家、私家、寺庙
风水学——规划——形家、法家、日家
2.传统思维特点
(1).天人合一的人生观
(2).时空合一的自然观
(3).知行合一的价值观
3.风水概念
风水的核心是“生气”。郭璞《葬经》有云∶“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
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气乘风则
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
次之。”清人范宜宾注《葬经》云∶“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
地学之最重,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
“地理家以风水二字喝其名者,即郭氏所谓葬者乘生气也。而生气何以察之?曰气之
来,有水以导之;气之止,有水以界之;气之聚,无风以散之。故曰要得水,有藏风。又
曰气乃水之母,有气斯有水;有曰噫气惟能散生气;又曰外气横形,内气止生;有曰得水
为上,藏风次之;皆言风与水所以察生气之来与止聚云尔。总而言之,无风则气聚,得水
则气融,此所以有风水之名。循名思义,风水之法无余蕴矣。”(《地理人子须知》)
“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内气萌生,言穴暖而生万物也;
外气成形,山川融结而成像也。生气萌于内,形象成于外,实相乘也”。(《青乌先生葬
经》)
“所谓风者,取其山势之藏纳,土色之坚厚,不冲冒四面之风与无所谓地风者也。所
谓水者,取其地势之高燥,无使水近夫亲肤而已;若水势曲屈而环向之,又其第二义
也。”(《风水辨》)
所谓看风水,就是在建邑筑室立墓时,须据形势,相水泉,择向背,纳休和,始为至
善。
4.风水术分类
(1).按对象分
阳宅——相宅
阴宅——相墓
敦煌莫高窟《宅经》有云∶“占宅者,见形势气色,草变迁移,祸福交并,吉凶代
谢。占葬者,辨山岗善恶,营域征邪,鬼神安危,子孙隆绝。”
(2).按方法分
汉代就有所谓“形法家”与“堪舆家”之分,形成了风水的两大流派。传承至唐宋以
后,则演变为“形势宗”与“理气宗”两大派。
“风水之术,大抵不出形势、方位两家。言形势者,今谓之峦体;言方位者,今谓之
理气。唐宋时人,各有宗派授受,自立门户,不相通同。”(清余嘉锡《四库提要辩正》
卷十三引清丁芮朴之《风水祛惑》)
“后世言地理之术者分为二宗。一曰宗庙之法,始于闽中,其源甚远,及宋王 乃大
行。其为说,主于星卦,阳山阳向,阴山阴向,不相乖错,纯取五星八卦,以定生克之
理。其学浙闽传之,而今用之者甚鲜;一曰江西之法,肇于赣人杨筠松、曾文遄,及赖大
有、谢之逸之辈,尤精其学。其为说,主于形势,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专注
龙、穴、砂、水之相配,其它拘忌,在所不论。其学盛行于今,大江南北,无不遵之。”
(《风水祛惑》引明王yi 之《青岩丛录》)
“地理为形家之言,故其学以形为重。山有斜正妍丑,水有朝抱分飞,地有方圆破
碎,路有环绕冲射,田滕有向背斜穿,沟渠有迎注倾泻,必皆逐件体察。形势既得,然后
格以罗经,局乘生旺,气辩纯清,此为一定之法。今人置形势而专言理气,未免舍本求末,
乃其所谓理气者,又不过祸绝生延之诀,已属舛谬。”(《阳宅辟谬》)
①.形势宗∶
又称形法、形家、地理、峦头、峦体、青囊、青乌、青鸟……,肇始于原始的相土尝
水之术。《汉书·艺文志》云∶“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
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生气贵贱吉凶。犹律有长短,而各征其声,非有鬼神,数自
然也。然形与气相首尾,亦有有其形而无其气,有其气而无其形,此精微之独异也。”
唐以后,由江西人杨筠松发展而成江西派,世称杨筠松为江西派祖师。
所谓形势,即山川地理形势。“《经曰》∶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千尺
为势,百尺为形。势来形止,前亲后倚,为吉藏也。”(晋郭璞《葬书》)“势言其大者,
形容其小者。势欲其来,形欲其止。”“外势欲圆,内形欲方。”“势降处成形,形止处
成穴。”(《管氏地理指蒙》)
②.理气宗∶
又称堪舆、阴阳、相宅、卜宅、图宅、方位、法家、宗庙之法、屋宅之法、罗经之
法……,肇始于原始巫士的卜筮择居。《尚书·召诰》∶“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周
礼》∶“王丧七月而葬,将葬先卜墓之茔兆。”《孝经·丧亲》∶“卜其宅兆而安厝之,
为之宗庙,以鬼亨之。”《诗经·公刘》∶“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
观其流泉。[笺云]厚乎公刘之居豳也,既广其地之东西,又长其南北。既以日景定其经界
于山之脊,观相其阴阳寒暖所宜,流泉浸润所机。皆为利民富国。”
理气宗发源于福建,由南宋江西人王ji 发展而成福建派。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
也,生物之具也。”(朱熹《文集·答黄道夫》)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引许(慎)注‘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堪
舆,天地总名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盖堪为高处,舆为下处,天高地下
之义也。”
(3).按目的分
知——理论研究
行——操作应用
5.风水典籍
(1).形法
《青乌先生葬经》(托汉青乌子)、《管氏地理指蒙》(托魏管恪)、《葬书》(托晋郭
璞)、《地理五诀》、《地理人子需知》、《天机会元》、《撼龙经》(唐杨筠松)、《疑龙
经》(唐杨筠松)、《青囊奥语》(唐杨筠松)、《葬法倒杖》(《十二杖法》唐杨筠松)、
《水龙经》(唐曾文遄)、《青囊序》(唐曾文遄)、《天机素书》(唐丘延翰)、《灵城精
义》(南唐何溥)、《博山篇》(五代黄妙应)、《催官篇》(宋赖文俊)、《九星穴法》(宋廖
禹)、《发微论》(宋蔡元定)、《玉尺经》(元刘秉忠)、《堪舆漫兴》(明刘基)、《披肝露
胆》(明刘基)、《葬经翼》(明缪希雍) 、《地理大全》(明李国木)、《风水祛惑》(清丁
芮朴) 、《水龙经》(清蒋平阶)……
《玉髓经》、《葬法心印》、《泄天机》、《平砂玉尺经》、《堪舆管见》、《搜玄旷
览》、《山洋指迷》、《地理知止》
(2).理法
《黄帝宅经》、《青囊海角经》、《阳宅十书》(明王君荣)、《阳宅撮要》(清吴
zi)、《阳宅大全》(明一壑居士)、《阳宅大成》(清魏青江)、《阳宅爱众篇》(清张觉
正)、《阳宅三要》(清赵九峰)、《阳宅经纂》(清高见南)、《阳宅会心集》(清林枚)、
《八宅明镜》(清箬冠道人)、《阳宅辟谬》(清梅漪老人)……
6.风水源流
秦樗(chu)里子
汉青乌子、魏管恪
东晋郭公——郭璞、陶侃、韩友
隋萧吉、舒绰
唐李淳风、僧一行、浮屠泓(泓师)、
(1).形势宗
唐杨益(筠松、江西派祖师)——曾文遄——赖文俊(大有、布衣)——刘雍
——宋陈抟
——吴景鸾
——范越凤——丘延翰
——厉伯绍——刘淼(江东)?
——谢子逸
胡翰《葬书序》∶杨筠松——曾智——廖禹——刘子先
——赖文进
《葬书新注序》∶杨筠松——廖三——廖禹——谢世南——谢永锡
濮都监(则巍、昆仑子)——廖禹(伯玉)——孙世南
南唐何溥《博山篇》(五代黄妙应)
宋王攸原、蔡元定、胡矮仙、蔡神与、谢和卿(玉元子)
谢双湖、周景一、俞廷举、
明刘基、缪希雍(均卿)
(2).理气宗
宋陈抟、王ji、厉伯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