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布村是位于福建与浙江接壤山区中的一个古朴村落。村落沿松溪而起,浙闽水路航运留下了村落伸向河道的码头步道。如今沿河一线的建筑仍基本保留历史旧貌,记录着未曾间断的历史痕迹。本项目是针对其中一组进行的更新与改造,力图在尊重和保护历史痕迹的同时,以新的结构与空间形式,探索传统村落中的当代空间价值。
▽露台公共空间鸟瞰俯视©高含之
乡村制造
不同于收储资产并进行功能置换的常见开发逻辑,本项目是政府出资并主导的闲置宅院自主更新。这种模式下宅院权属与功能不变,仅以租赁的形式交由政府统一更新,并作为乡村公共空间使用管理。这种方式增强了更新的可操作性,但权属与功能的模糊状况亦造成了设计与建设的复杂和矛盾,加上成本有限,而施工又以经验建造为主,这使本项目成为始终围绕乡村状况的“乡村制造”,它既是挑战,又具有启发性。
▽改造前原状图示©上海可空建筑设计工作室
▽鸟瞰俯视©高含之
▽鸟瞰向河延伸的天桥与码头堤道的历史遗迹形成共鸣©高含之
▽总图视角©高含之
改造范围内的建筑产权复杂分散。由于重建后的建筑理论上仍属于上述不同人家,根据乡村习俗,各户间的边界仍须以墙体或地台等永久性构件的形式标记。这使得改造设计既要打破边界将建筑群落作为整体考虑,亦须保证边界的位置和几何关系在更新后的空间中以可被识别的方式呈现。这使得建筑空间须在自然边界几何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空间秩序并考虑空间的组合与形式,最终形成不寻常的空间复杂度。这种复杂背后是乡村产权的自然形式,其本质则是村落的空间尺度与肌理,这使空间哪怕是全新建造,也不会成为村落中的异质。
▽北侧改造前原状照片©上海可空建筑设计工作室
▽南侧改造前原状照片©上海可空建筑设计工作室
▽沿河立面©高含之
改造中空间需求无法准确定义,空间的不断演变成为一种日常。与运营目标明晰的常规开发相比,本项目空间功能始终不明确。如说乡村的自然形式影响了建筑的尺度和形态结构,参与者对乡村公共空间的设想和理解则动态影响着建筑的空间形式,这使得现场自发的调整伴随整个建造过程,空间也在这样的调整中不断演变——尽管不断脱离设计的预期,却一直以灵活的姿态反映乡村自身的期待与诉求。这种未定义和未完成的状态亦是当代乡村演变中的空间日常,一种并不要求精致完成度的松弛感,以及面向变化和新体验的开放与灵活。
▽东侧巷道内视角©高含之
▽从夯土墙中生长而出的新结构©高含之
新旧交织
改造围绕新与旧的关系展开。既有建筑群落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侧以零碎的宅院构成,北侧则是夯土封火墙围合中的三路大宅。夯土墙,木构青瓦的建造体系形成了群落的传统风貌,但无论从形制,工艺或历史的视角看,这些建筑格外普通日常,不构成特殊的保护价值,加之破损坍塌情况严重,若采用历史风貌修缮如旧的方式将变成仿古新建,并不必要也并不恰当。因此总体的改造策略变为基于现状保护保留有价值的构件,并以新结构连接整合,形成新旧交织的空间体验。
▽南侧改造概念©上海可空建筑设计工作室
▽入口保留老屋及新老结构的交织融合©高含之
▽保留老屋©高含之
▽保留了“福”字浮雕的老墙与穿行的村民©高含之
▽由保留老屋望向北侧厅堂©高含之
▽新空间穿过完整保留的北侧庭院©高含之
▽茶歇空间与庭院的对望©高含之
▽入口空间一角层叠的新旧关系©高含之
▽入口老屋一角©高含之
▽细部©高含之
针对南侧分散铺开的建筑状况,我们采用了织补链接的更新策略。去除搭建和不具备保留条件的构筑后,留下东南角和中部两幢民居建筑,以及以残垣断壁形式存在的夯土墙体。考虑不影响既有结构基础,新空间以对角错开的方式嵌入群落格局,构成新旧交替,院落和建筑穿插的均质格局。在空间内部,这种策略形成了可漫游体验的庭院式的空间群,传统木构的具体和当代空间的抽象交替,互相呈现。北侧宅院形制完整,夯土封火墙内,雕花木构和天井墙上的“福”字浮雕均刻画场所的历史气象,只是屋顶不复存在。
▽保留厅堂剖面图解©上海可空建筑设计工作室
▽茶歇空间结构及洞口与保留老墙的呼应关系©高含之
▽保留老屋墙体的修补与延申展现生动的新旧关系©高含之
▽保留厅堂©高含之
▽厅堂木构与台阶状新结构的组合©高含之
▽片段化的历史样本呈现于新的空间框架内©高含之
▽老屋与新结构的并置互相呈现©高含之
▽保留木构与新建梁柱的新旧交织©高含之
▽新旧空间的层叠与视线的穿透©高含之
▽新旧交叠的结构与空间©高含之
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采用了垂直生长的更新策略,在完整保留这些建筑片段的基础上,以垂直向上的新结构构筑的全新屋顶。此屋顶结构本身既是一层漂浮在木构墙顶之上的敞开式空间,坡顶披檐之下,横向展开的山水景致和错落的屋顶纳入视野;屋顶结构之下,厅堂空间的木构架被完整保留,屋顶空间地面顺木构檩条的位置和标高,做出面向景观供人席坐的条板大台阶,木构与新结构通过台阶的错落嵌合一体,还原木构支撑屋顶的结构力感,保留了厅堂的空间重量,而从缝隙中透露的道道光影提示结构与空间的重构,将当代体验结合进历史氛围,促成新旧交织的化学反应。
▽北侧改造概念©上海可空建筑设计工作室
▽嵌入式的结构概念©上海可空建筑设计工作室
▽版画工坊©高含之
▽由茶歇空间望向入口门厅©高含之
▽入口门厅二层透明的环绕视野将层叠屋面景致纳入空间©高含之
▽由悬浮穿越老屋的回廊来到二层空间©高含之
▽漂浮于老屋厅堂之上的轻盈屋顶空间©高含之
▽台阶状的地面与面向层叠屋面河景观的披檐©高含之
▽披檐下横向展开的景观视野©高含之
公共空间与集体记忆
作为大布村的文化生活空间,项目的公共属性非常重要。对乡村而言,公共体验并不在于消费场景或文化活动等常用以定义公共的概念,开放自由的空间体验本身,及可以弥合人际的文化认同和集体记忆,即构成了乡村的公共性与松弛感。公共空间是须被准确定义的特定场所。古时的大树村口,以特定的形式赋予事件空间以形象,如今在当代语境中如何塑造恰当有效的公共空间,成为一项重要挑战。
▽可攀爬席坐的屋顶©高含之
▽在屋顶上望向山水景观©高含之
除了在建筑内营造开放漫游的体验外,我们将注意力投向建筑屋顶上的户外空间。南区分散布局的西侧设置有完整的新建体量作为非遗工作坊,这一空间在室内连接分散的新旧体量,而在屋顶则以略带坡度的上人屋面和架空连桥,连接二层空间,并以衔接承托的姿态,将错落的青瓦屋面整合成极具体验感的场所。上人屋面通过外部楼梯与村落自然衔接,形成了一个不受建筑开放时间限制的乡村公共空间,一个漂浮在屋顶之间的小型广场。在这里既可以近距离触摸风蚀的夯土墙,又可以爬上面向山水景观的瓦屋面,乡村习以为常的元素被新的体验重新定义。在屋面的一端,一座越过街道悬挑向河流的天桥,将屋顶空间引向景观的远眺,这唯一能环视村落与山水的视角使这个空间具备了属于村落的特殊性与标志性,也具备了特有的公共性。
▽屋顶公共空间©高含之
▽可触碰风蚀夯土墙的户外连廊©高含之
桥梁白色的拱形曲线桥墩,以超脱村落风貌尺度的特殊形式,在街口河边构筑了一个当代的标志物,成为村落新的集体记忆。当我们远眺,这座桥和历史上村落延申至河道的条条堤道码头一样,以连接自然与村庄的线性形式,延续着向河而居的村庄文化记忆。
▽悬挑向山水景观的天桥©高含之
▽向景观延申的天桥©高含之
▽改造完成后的使用场景©松溪县河东乡政府
▽总平面图©上海可空建筑设计工作室
▽一层平面图©上海可空建筑设计工作室
▽二层平面图©上海可空建筑设计工作室
▽剖面图©上海可空建筑设计工作室
项目名称:松溪大布村文化生活空间
项目类型:乡村振兴/古宅改造更新/公共空间
设计方: 上海可空建筑设计工作室
联系邮箱:cocoonstudio@126.com
项目设计:2023.10
完成年份:2024.8
设计团队:主持建筑师:王伟实 ,建筑设计:王伟实;王翌旸(实习);陆泓澎(实习), 结构设计:陈学剑 , 暖通机电设计:钱薇, 顾问咨询:陈春辉
项目地址: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大布村
建筑面积:1222.4.0㎡
摄影版权:高含之
合作方:上海尊邦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福建尚道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厦门风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客户:松溪县美丽河东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