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缘起
上海从2021年开始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的建设,始建于1995年的外环绿带防护林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亟需通过功能和环境提升将原来密林为主、无法为民所用的状态转型升级为由生态绿道贯通串联、休闲游憩功为主的城市公园。从2017年起长宁区率先对外环绿带进行提升改造,并于2019底年建成开放,形成兼具生态保护、健康休闲和资源利用等功能的线性城市生态公园。该公园带位于长宁区外环高速路以西、外环西河以东的100米林带,北起苏州河,南与虹桥路景观迎宾道相接,面积55公顷,绿道总长度约6.25公里,同步叠加步行、路跑、骑行、体育赛事等健身休闲功能。由于建设之初采用的征地不转性方式,外环绿带的土地属性仍是农用地与林地,所以在改造完成的公园带内除了新增几处休息棚架之外,并没有落实绿道升级规划中原本需要设置的综合了市民休憩、信息咨询、文化科普、公共厕所、更衣淋浴、自动售卖、物品寄存、医疗急救、自行车停车等功能的建制化的市民服务驿站,以致和公园开放后的使用需求存在较大矛盾。
▽有年堂–5#驿站西南侧©杨敏
为使长宁环城生态公园带的功能更趋完善,区绿化与市容管理局于2021年初启动了配套市民服务驿站的建设工作。针对没有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矛盾,我们在前期调查中发现了外环林带建设之初征地动迁时被保留下来作为道班房和防汛库房使用的四处1970-80年代村民自建的农宅或村集体设施用房。它们原本的利用率不高,但都处于树林掩映中,如果通过改造更新与驿站功能相叠加,既能规避用地指标问题,又能使空间效能倍增,营造驿站所需的闹中取静的庇护感。这一因地制宜、挖掘既有空间潜力的更新策略也体现了对于外环绿带既有历史的尊重及对于建成环境的最小扰动,充分回应了生态的可持续性。
▽场地演变(1979-2022)©致正建筑工作室
▽鱼丽阁–3#驿站©杨敏
功能组合
我们适当压缩闲置的管理用房规模,并与驿站功能有机结合,使两者在布局上相对独立、互不干扰。驿站主要由融合了问讯、阅读、科普、社群等使用场景的公共休息室及公共卫生间组成,同时通过连廊、檐廊、敞廊、阳台等灰空间增加休憩空间与自动售卖机、共享雨伞、储物柜等便民服务设施。建筑秉承原有乡村房屋朴素自然的气质,充分利用每栋房屋的布局特征,以平易近人的姿态融于环境,让建筑成为强化所处场地自身特征的风景放大器。
▽轴测图©致正建筑工作室
▽有年堂–5#驿站西南侧鸟瞰©杨敏
改造策略
原有建筑主体都是两层砖混房屋,多带有木构坡顶瓦屋面,具有典型的江南普通房屋的时代建造特征。我们保留并加固一层砖混结构,拆除二层楼板以上部分,替换为新的胶合木结构。对于一层砖混加固部分,我们顺应原有承重墙分布格局,稍加整饬,以容纳相对封闭的道班管理用房及公共卫生间。而对于二层新替换的木结构坡屋顶部分,其立柱和梁架分布以原有一层承重横墙的开间模数为参照,采用纵向加密,横向单跨的简洁明晰的结构逻辑为特征,多以屋面双斜梁夹住单立柱和单片斜撑的富有编织感的连接构造配以深远出檐及压低的檐口,营造轻盈、通透、开放的空间氛围,在公园树丛的掩映中形成一种漂浮感与透气感。在此结构逻辑下,四座驿站的坡顶形式各有不同,并与各自的场地与空间特征相对话。
▽采绿庭–1#驿站东北侧外景©杨敏
构造材质
遵循于平实、庸常中接纳使用者的自在及参与的设计初衷,构造与材质的处理于温馨细腻中体现对于使用者的关怀。砖混结构基座施以白色肌理漆,上部是直接露明的木结构梁柱、望板、并结合木挂板的外立面处理。这种内外一致形成了外部界面结合环境、内部空间自然温润的体验感受。深出檐的坡屋顶采用哑光深灰色或银灰色的钛锌板或铝镁锰板金属屋面系统。
▽采绿庭–1#驿站钢木结构局部©杨敏
采绿庭–1#驿站
采绿庭位于长宁环城公园带北段苏州河与北翟路之间,东西两侧分别毗邻贯通绿道及外环西河,南北两面都是茂密的树林。原为一处1973年建于田间的生产队设施用房,围合成向东开口、南翼略短的三合院。北翼二层主楼为带砖墩南廊的空斗墙砖混结构,二层楼板及闷顶为预制混凝土多孔板,其上为简易木构四坡顶。西翼及南翼都是单层的双坡顶简屋。院内留有两排高大的水杉树。
▽一层平面©致正建筑工作室
▽二层平面©致正建筑工作室
▽剖面©致正建筑工作室
▽采绿庭驿站入口©杨敏
▽步道看向东侧观景复廊©杨敏
改造延续了原有场地格局。鉴于空斗墙无法直接加固,我们采用分段替换的方式改造主楼一层作为管理用房,并在北侧留有独立后院和出入口。南侧柱廊也被纳入室内,适当加大进深。二层则以全木结构双坡屋顶重新构建了公共休息室和面水露台,由重新组合的室外楼梯上下。南翼与西翼的两处简屋分别采用钢木结构(钢柱隐藏在木挂板夹芯围护墙体内)和全木结构更新为公共卫生间及另一间作为专属亲子区的公共休息室,临水面设有宽大檐廊,并以曲折短廊与主楼檐廊相接。原来院子东、南两侧开口处的围墙被钢木结构带有居中廊墙的景观复廊取代,加上主楼南侧底层以木构挑出的檐廊,以及西、南两翼建筑内外两侧的出挑檐廊,将整个驿站围合成一处完整的庭院。内外侧廊下都布置了沿墙的连续座椅,提供了围绕庭院内水杉林和面向庭院外密林的不同静观视野。
▽剖透视©致正建筑工作室
▽面水露台©杨敏
▽庭院廊下©杨敏
▽居中廊下的连续座椅©杨敏
▽南侧管理用房廊下©杨敏
▽庭院看向南侧管理用房©杨敏
▽2楼公共休息室©杨敏
▽1楼专属亲子区的公共休息室©杨敏
▽公共休息室内阅读的人©杨敏
原始场地内低外高的地势高差给庭院空间的微地形创造提供了契机。庭院在破除原有硬化地坪后顺势改造为自然块石及缝隙植物打底的下凹旱溪雨水花园,高起的杉树林以干砌毛石挡土墙收边。外圈廊下外沿也用毛石挡土墙与高起的树林相接,形成树林迫近廊下的视觉体验。
▽体块分析©致正建筑工作室
▽观景复廊看向庭院©杨敏
▽下凹旱溪雨水花园©杨敏
▽二层公共休息室北侧立面©杨敏
▽采绿庭驿站入口夜景©杨敏
▽东南侧观景复廊夜景©杨敏
鱼丽阁–3#驿站
鱼丽阁位于长宁环城公园带中段横跨外环西河的可乐桥东南侧紧靠引桥,桥头正好与其一、二层各错半层。东、南两侧都面对密林,西侧紧临河道。可乐桥向西衔接不远处的外环公园西入口。原房屋为建于1981年的两层砖混结构农田设施用房,平面东端向南略突出。二层楼板与带有现浇小挑檐板的平屋顶都是预制混凝土多孔板,其上原本有无坡屋顶已不可考。
▽一层平面©致正建筑工作室
▽二层平面©致正建筑工作室
▽北侧步道边看向驿站©杨敏
我们将保留加固的一层作为公园管理用房,其南侧与树林间留有专用后院。二层全部更新为木结构双坡屋顶的驿站,由东向西依次覆盖公共卫生间、入口敞厅、公共休息室和面河阳台。整个双坡屋顶由西向东分为坡度渐次抬高的三段,而两侧拉平的大挑檐部分则延续了西段最缓的坡度,使整体屋顶呈现举折欲飞的姿态。
▽剖透视©致正建筑工作室
▽由西向东坡度渐次抬高的屋顶©杨
▽通往二层休息室的天桥©杨敏
▽通向南侧杉树林的钢构天桥©北北
▽入口敞厅链接天桥©北北
▽二层中部南北对穿的入口敞厅©北北
我们利用原建筑北侧与可乐桥引桥之间的天井空间,设计了一条分别从西、东两侧不同标高引上来的无障碍坡道和楼梯,便于驿站出入。二层中部南北对穿的入口敞厅面对南侧杉树林引出一座钢结构镂空格构板天桥跨过后勤院落通向林中。二层西侧的阳台凭眺河面,成为从西大门跨桥而入的第一景象。
▽南北立面©致正建筑工作室
▽休息厅室内©北北
▽映入公园林木的高侧窗©杨敏
▽北侧坡道直上二层休息室©杨敏
▽驿站夜景©杨敏
振鹭轩–4#驿站
振鹭轩位于长宁环城公园带南段的一处树林之中,紧邻建筑西北侧原有一株柳树与一根电线杆需要保留。原房屋为建于1973年的一处朝向偏东南、带有砖墩敞廊的空斗墙砖混结构两层农宅,西南山墙有楼梯上下,二层楼板为预制混凝土多孔板,屋顶为双坡木结构瓦屋面。
▽一层平面©致正建筑工作室
▽二层平面©致正建筑工作室
▽剖面©致正建筑工作室
▽驿站北侧©杨敏
▽西侧檐下休息空间入口©杨敏
▽檐下电力线杆穿越屋顶©杨敏
▽檐下便民休憩空间©杨敏
▽檐下柳树穿越屋顶©杨敏
建筑主体作为公园管理用房,在保留敞廊的前提下,我们把底层用分段替换方式加固更新为实砌砖混结构,二层改造为木结构双坡屋顶,左右两个尽端开间分隔为独立的办公室与监控室,中间两开间为一个打通的多功能会议室。屋顶在西北立面靠近公园贯通道一侧向外延伸出5米深的大披檐,拓展出容纳便民服务设施和休憩的檐下空间,兼容为绿道上的一处小节点驿站。披檐局部在木椽间留出洞口供柳树及电力线杆穿越屋顶,对应檐廊地坪上留出不规则的树池。二层面对檐廊的通长玻璃窗向下倾斜,与檐下空间互动相望,轻松诙谐。
▽剖透视©致正建筑工作室
▽二层天窗局部©北北
▽二层檐下外廊看休息室©北北
▽二层休息室©北北
▽驿站东侧夜景©杨敏
有年堂–5#驿站
有年堂位于长宁环城公园带最南端的外环西河与北夏家浜交汇处,东侧紧临绿道跨北夏家浜桥的引桥,与桥南的公园南大门隔河相望,北侧紧靠大片林带,它是公园带在城市界面上的一处具有显示度的视觉焦点。此处原为1981年建于河边农田中的两层砖混房屋,进深较大,层高只有3米。二层楼板及闷顶板都是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其上是带有南北山花的变形四坡顶木结构油毡瓦屋面。
▽一层平面©致正建筑工作室
▽二层平面©致正建筑工作室
▽西南侧鸟瞰©杨敏
▽西南面水露台©杨敏
▽扇形钢梯与引桥相连©杨敏
保留加固的底层砖混部分成为陷于引桥之下的低矮基座,容纳了公园管理用房和公共卫生间,两者之间是设有整宽大台阶联通二层的入口门厅。而以木结构重构的二层公共休息室被建构为檐口压低到二层楼板以下的高耸的“孟莎”折坡屋顶内的木质无柱阁楼空间。整个屋顶漂浮于低矮的基座上,四面檐口下都是出挑深远的靠墙有连续座椅的低矮檐廊。东西山墙上是陡峭的内收单坡面,屋面覆有银灰色鱼鳞钛锌板。南、东、西三边分别在陡坡屋面上设置屋顶局部掀起的内凹露台,东侧露台由扇形钢梯与引桥直接相连。
▽剖面©致正建筑工作室
▽屋面与周边树影相映©杨敏
▽大台阶贯通底层门厅©杨敏
▽菱形高侧天窗引入变幻的树木与天空©杨敏
▽“孟莎”折坡屋顶©杨敏
二层木构从原来农舍的质朴本底出发,通过对于谷仓原型的借用,将日用庸常转换为城市风景中具有彰显性的异质。内部由立柱、折梁、斜撑组成的九边形类拱屋架的纵向排列构成了整个空间架构的主节奏,并在两侧山面以巨大的对角线支撑收头,具有木构原始的力量感与仪式感。三面露台内侧的落地玻璃,北侧带有深窗台的凹窗带,屋顶中段的通脊天窗,东西山面对角支撑上方与其下方露台的双折上沿顶角设置的菱形高侧天窗,这些不同位置的开口既不断引入外部变幻的树木与天空,创造室内丰富的光影变化,也为庄重的建筑特质增添了活跃诙谐的丰富表情。平坦的木地坪在中部偏西位置通过唯一的大开口中下陷的大台阶与底层门厅贯通,创造了水平活动场景中的竖向变化,也定义了二层大厅不同尺度的使用场域的灵活组合可能。
▽剖透视©致正建筑工作室
▽北夏家浜桥看向驿站©杨敏
▽西南侧夜景©杨敏
▽采绿庭1#驿站场地平面©致正建筑工作室
▽采绿庭1#驿站东立面©致正建筑工作室
▽采绿庭1#驿站北立面©致正建筑工作室
▽采绿庭1#驿站南立面©致正建筑工作室
▽采绿庭1#驿站西立面©致正建筑工作室
▽采绿庭1#驿站剖立面©致正建筑工作室
▽鱼丽阁–3#驿站场地平面©致正建筑工作室
▽鱼丽阁–3#驿站西立面©致正建筑工作室
▽鱼丽阁–3#驿站南立面©致正建筑工作室
▽鱼丽阁–3#驿站北立面©致正建筑工作室
▽鱼丽阁–3#驿站东立面©致正建筑工作室
▽振鹭轩–4#驿站场地平面©致正建筑工作室
▽振鹭轩–4#驿站立面©致正建筑工作室
▽有年堂–5#驿站场地平面©致正建筑工作室
▽有年堂–5#驿站西立面©致正建筑工作室
▽有年堂–5#驿站南立面©致正建筑工作室
▽有年堂–5#驿站北立面©致正建筑工作室
▽有年堂–5#驿站东立面©致正建筑工作室
项目名称: 长宁环城生态公园带市民服务驿站
建筑师:周 蔚 + 张 斌 / 致正建筑工作室,周渐佳+李丹峰 / 冶是建筑
主持建筑师:张 斌 / 致正建筑工作室
项目经理:王佳绮 / 致正建筑工作室
项目建筑师:
采绿庭(1#驿站)、有年堂(5#驿站):王佳绮(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配合,景观设计),徐 跃(施工图设计) / 致正建筑工作室
鱼丽阁(3#驿站)、振鹭轩(4#驿站):李丹锋 / 冶是建筑
设计团队:
采绿庭、有年堂:叶 凯,何侃轩,朱孝珺,蔡 汉,陈若玥,杜 楠,罗颖超 / 致正建筑工作室
鱼丽阁、振鹭轩:郑海凡,王劲凯,叶之凡 / 冶是建筑
结构顾问:上海三垚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 缪建波,李明蔚,陈 通,叶文超
木结构顾问:上海思卡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 庄晓峻,龚晓丽,俞孜立,杨慧红
机电顾问:上海峙盛建筑装饰设计有限公司 / 俞晓明,范 鑫,毛 悖
灯光顾问:上海同济建筑室内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照明工程所 / 何 迪,熊奇珉
设计总包:上海新外建工程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长宁环城生态公园带内
采绿庭(1#驿站):长宁外环生态绿道北入口(广顺北路苏州河畔)以南1000米,外环西河东岸
鱼丽阁(3#驿站):长宁外环生态绿道西入口(仙霞西路、可乐路口)以东300米,可乐桥东桥头南侧
振鹭轩(4#驿站):长宁外环生态绿道南入口(空港八路、环绿路口)以北300米,绿道东侧
有年堂(5#驿站):长宁外环生态绿道南入口(空港八路、环绿路口)以北100米,北夏家浜桥北桥头西侧
建设单位:上海市长宁区绿化管理事务中心
施工单位:上海园林绿化建设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21.03-2022.09
建造时间:2022.09-2023.04
基地面积:
采绿庭:2346.3平方米;
鱼丽阁:1342.0平方米;
振鹭轩:681.2平方米;
有年堂:1421.7平方米。
占地面积:
采绿庭:341.3平方米;
鱼丽阁:388.8平方米;
振鹭轩:254.3平方米;
有年堂:231.4平方米。
建筑面积:
采绿庭:521.2平方米;
鱼丽阁:688.5平方米;
振鹭轩:353.9平方米;
有年堂:515.3平方米。
结构形式: 砖混结构,木结构,局部钢结构
建筑层数:地上二层,局部一层
主要用途: 公共休息室,公共卫生间,24小时服务设施,道班管理用房
主要用材:花旗松胶合木,花旗松拼接墙板,型钢,铝型材,钛锌版,铝镁锰板,平板玻璃,肌理漆外墙涂料,水刷石地坪,竹木地板,预制水磨石地坪,瓷砖,内墙涂料
工程造价:3390.3万元
摄影师:杨敏、北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