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礁石 | 共生形态 | 2023 | 中国广东
vsszan185237122259021.png
vsszan185237122259022.png
vsszan185237122259023.png
vsszan185237122259024.png
vsszan185237122259025.png

vsszan185237122259026.png
vsszan185237122259027.png
vsszan185237122259028.png
vsszan185237122259029.png

△在地环境调研

vsszan1852371222590210.png
vsszan1852371222590211.png
vsszan1852371222590212.png
vsszan1852371222590213.png

项目所在地冠头岭位于北海市区西面,自西南向东北作弓形走向,海蚀平台陡岩错落嶙峋,千姿百态,与海枯石烂等周边景点结合,形成全域范围内系统性旅游资源。
vsszan1852371222590214.png
vsszan1852371222590215.png
vsszan1852371222590216.png
vsszan1852371222590217.png
vsszan1852371222590218.png
vsszan1852371222590219.png

建筑原场地为景区配套的服务驿站,在不改变原建筑整体结构的条件下,共生形态以微介入的形式赋予其全新形象,升级改造为包含咖啡、购物、冲洗淋浴、洗手间、户外观海剧场的复合型服务场所。蜕变后的建筑既满足功能需求,又包含丰富的文化与生态叙事,自由沉浸在环境之中,拥有独特的建构逻辑。在时间的侵蚀下,与在地环境趋向于共同生长。
vsszan1852371222590220.png
vsszan1852371222590221.png
vsszan1852371222590222.gif
vsszan1852371222590223.png
vsszan1852371222590224.png

△洗手区


设计从场地周边自然环境的存在出发,将建筑物呈现成为一个低姿态的场所,通过模糊人造结构和自然土地间的物理界限,弥合自然的“存在形式”与建筑的“建造形式”之间存在的裂隙。
vsszan1852371222590225.png
vsszan1852371222590226.gif
vsszan1852371222590227.png

如同生物在自然规律的作用下生长,木构屋顶的荫蔽之下,红褐色礁石“生长”出结构与空间,从而生成建筑形体。面对北海特有的礁石结合海蚀平台,设计的意图趋向于延续和放大体验,而非重新创造。
vsszan1852371222590228.png
vsszan1852371222590229.png
vsszan1852371222590230.png
vsszan1852371222590231.png
vsszan1852371222590232.png

人们对礁石的感知带有强烈的身体性,在此,结构本身也不止外形上的“建造”,更包含了内在的“叙事”。
vsszan1852371222590233.png
vsszan1852371222590234.png
vsszan1852371222590235.png

△独立卫生间


洗手间功能以单体的形式被拆解,在礁石之内散布。电雾玻璃让独立的厕所隔间保持通透,空间的硬边界被虚化,礁石内部的视觉完整性得以保留。洞穴般原始的氛围中,人造光源巧妙地诉说着时间与光线的微妙变化,与石壁形成温和逆反的能量。
vsszan1852371222590236.png
vsszan1852371222590237.png
vsszan1852371222590238.png
vsszan1852371222590239.png
vsszan1852371222590240.png

考虑到项目的建造周期与海蚀礁石肌理,在人工与自然之间,“造礁“成为一个恰当的介入,让彼此能够相融相生。

礁石表面的质感展示了自然的创造过程。为了保持建筑肌理与自然环境的原始对话,指向空间最真诚的感知状态,在大的形态把握之下,设计刻意将控制欲降低,让工人的手作 “顺其自然”。
vsszan1852371222590241.png
vsszan1852371222590242.png
vsszan1852371222590243.png

“造礁”的过程充满了未知的不确定性,在精确的模糊和感性体验的引导下逐步推敲,构建出整个空间。礁石的造型内部由耐候的混凝土结合金属塑筑而成,表皮褶皱的肌理真实展现了礁石粗粝厚重的质感。

在风与时间的作用下,表面色泽和质感也会发生微妙变化,随着时间推移,此处人工与自然之间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建筑趋向于自然,谦逊退守。
vsszan1852371222590244.png
vsszan1852371222590245.png
vsszan1852371222590246.png
vsszan1852371222590247.png
vsszan1852371222590248.png
vsszan1852371222590249.png
vsszan1852371222590250.png

△建筑细节


观海、小憩、社交、盥洗……建筑与人的关系从对空间的感知和体验中获得。

沿入口的石质步道拾阶而上,咖啡吧也是观海平台。开放式的冲脚区在梯级错落的礁石界面中延伸展开,游客的活动无形中从单一的感知里释放出来,场所的秩序结合使用功能丰富了人们对这座建筑体验的维度。
vsszan1852371222590251.png
vsszan1852371222590252.png
vsszan1852371222590253.png
vsszan1852371222590254.png
vsszan1852371222590255.png

△建筑外观


今天,布局统一、模式化的景区服务设施建设无疑是吊诡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失去了灵魂——那些多元的、自然的、时间性的、偶得的灵魂。在一个完整的自然环境中,建筑的氛围与场所的精神无法割裂。游客们或许不太懂建筑,但他们能真实地感受到自己对此时此地的自然有深刻的直觉体验和情绪共鸣。
vsszan1852371222590256.png
vsszan1852371222590257.gif
vsszan1852371222590258.png
vsszan1852371222590259.png

△项目夜景


与线条凌厉的现代建筑相比,于礁石之上”造礁”是一种反常的营造,如果将反常视作“返常”——趋向自然,或许是人们对自我欲望与灵魂的另一种抚慰。

▽项目改造前

vsszan1852371222590260.png

▽项目施工过程

vsszan1852371222590261.png
vsszan1852371222590262.png
vsszan1852371222590263.png
vsszan1852371222590264.png

▽项目平立剖面图

vsszan1852371222590265.png
vsszan1852371222590266.png
vsszan1852371222590267.png
vsszan1852371222590268.png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 |  北海·礁石
建筑设计 |  广州共生形态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 |  广州共生形态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总监 |  彭征
主案设计 |  谢泽坤、夏声悦
项目业主 |  广西全域游旅游投资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 |  广西北海
设计时间 |  2023.03
竣工时间 |  2023.07
设计面积 |  280㎡
项目摄影 |  邹锋翰@4U STUDIO

    • 转自:共生形态设计
    • 图片©共生形态设计
    • 编辑:序赞网
    • 阅读原文
    Ai 分析中……

    序赞Ai时刻等待着你的命令!~

    与Ai对话形式持续执行相关Ai智能体任务。

    暂时没有评论,你回一个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