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书写”
形体生成|Architectural Form
三清山地质博物馆设计,首先起意于对地质成因的理解,并对其形态的抽象与组构。这包含了两大地质板块的挤压与运动,包含了山石与海水的互侵,包含了三清山花岗岩体发育纵向为主、横向和水平向为辅的节理和扫帚状裂隙群特征。形体由此呈现为双向挤压,并沿纵向条块状裂变、伸张,并进一步沿横向切割、分离、水平向滑移与剪切,从而表达出“地质之力”对形体的刻画。
内部空间|Interior Space
形态的生成逻辑,同样延伸到内部空间塑造之中。参观者由用地东北侧入口缓坡,循着古树的荫翳而行,即可进入博物馆的入口及大厅,总体展线从此开始,从东区一层至二层,再经廊桥,至西区场馆,后下一层,待出口,复见广场、古樟及远山。室内以“地质运动”线索打造,有如穿行三清山的岩壁之中,或高或低,或暗或明,既断又连,求其一定之曲折跌宕,适当表达了挤压、流变、切割、交错等等地质运动“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