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私家园林
从乾隆到清末,民间的四家造园遍及全国各地,从而出现了地方风格,其中以江南、
北方、岭南为代表形成了三大地方风格鼎立的百花争艳局面。也是成熟后其的主要成就,也
是此时其的精华所在。
但是不得不提出的是私家园林走上了顶端,徒有躯壳而无思想内容。其原因:处于内
外交困促使封建社会即将瓦解的末世,文人士大夫普遍争名夺利,追求生活享受,传说的清
高、隐逸、避世的思想越来越少了,加之市井之趣渗入、园林现有意味势必发生了变化,园
林的娱乐,社会功能的上升,陶冶情操,赏心悦目已由原来的主导降为从属,成为园主夸富
和地位的象征。这种风气愈来愈烈。宋以来文人园林的四大特点逐渐消失,逐渐流于世俗之
中。因此,从表面上看文人园林似乎还涵盖着私家造园,但实际上其中相当一部分之不过是
僵化的形式。
分为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
江南园林 成熟后期的江南地区,私家园林的建设普遍兴旺,但仍集中在扬州和苏
州地区。大体上来说,乾隆、嘉庆年间在扬州,同治、光绪在苏州。
乾隆年间,扬州绝多数集中在新城商业区。郊外的瘦西湖两岸别墅园林大为鼎盛,一
座连一座,形成历史上有名的长达十余公里的瘦西湖袋状园林集群。此集群至乾隆第四次下
江南全部建成,分别命名 24 景,一园一景,景命就是园名,四桥烟雨、万松叠翠、卷石洞
天、平岗艳雪等等。也有一园多景,在乾隆《浮生六记》种随机群许贾“虽全是人工,而奇思幻想,点缀天然,即阆园瑶池,琼楼玉宇,两不过如此”。当然为迎合皇上心理,在两岸
作够的园亭装点,有商人分片包干,恭设香亭,凑乐设戏,迎銮于此,园亭均采用档子法,
以假乱真,犹如舞台布景。
道光年间终于一蹶不振,不复旧观。楼台荒废,花木飘零,由于朝廷税制改革,不能达
利。以后海运发达,运河萧条,继之太平天国战争影响,园林一落千丈,园子荒废面貌无改。
同治以后,私家造园移至苏州,加之近于上海,各地志仕回乡,置田家园以娱乐晚年,
把过去的宋代名园沧浪亭,元代狮子林,明的拙政园、留园都加修复,但满目全非,另建大
量宅院,大多保留至今。
北方园林 北京当首屈一指,比以往有过而无不及,原因简单:一、当官、蒙古王
公、本人有园必有宅 。二、由于皇家园林建设频繁,从设计、施工、管理经验风骨,技术
熟练,促进名园园林建设,有王府花园等等。
岭南园林 前无考证,看来远不如中原。清初岭南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文化水准高,
私家园林盛行于潮州市、福建和台湾地区。到清中叶日趋兴旺,在园林布局,空间组合、水
石运用,花木配置终于形成自己的特点。与江南、北方鼎立的三大地方风格之一。如清浑园、
东园、可园、余荫山房、梁园,号称粤中四大园。
另外,岭南地近澳门、广州,接触西方文明可谓风气先,细、局部学习西洋式石栏杆,
甚至个别园林布局也能看到欧洲规则式园林的模仿迹象。
其它少数民族园林 283P
三大地方园林风格造园要素是有不气的,这与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社会因素、民居条
件都有关。现在仅园林造园的四要素作一对比分析。
山石 江南园林叠山石料以太湖石为主,石的用量很大,大型假山,石多于土,小型几
乎全用叠石,能仿真山之脉络,做出峰峦丘壑,洞府峭壁,曲岸石叽,或做空间之屏障。或
散置,或依墙而筑壁山等等,手法多样,技艺高超。
北方园林叠山用石,以当地产的青石和北太湖石,对叠技法艺术浑厚的格调。
岭南园林以宅院为主,庭院和庭园相结合。叠山常用姿态嶙峋,皱褶繁密,、英石色银,即
所谓塑石的技法。塑石,用雕塑艺术的手法仿造自然山石的园林工程。山体可塑性墙,姿态
丰富,具有水运流畅的形象,但只管远观,不可近视。在沿海一带也常用石蛋和珊瑚礁石叠
山。
植物
江南园林由于气候温和湿润,花木省长良好,种类繁多。以落叶树种为主,配以长绿
树,再补以竹、芭蕉、草花的基调,能充分利用花木形成四季景色。花木也往往是观赏的主
体,例如,瘦西湖 24 景中,香海慈云、美岭春深、竹楼小市等。
北方园林的之物受气候的限制,冬天落叶,水面结冰,很有萧索感。可使宫苑庄重,冬有绿
色,所以多种北方针叶树种。
园林建筑而言,江南园林则以江南乡土建筑作为创作的源泉,个体形象玲珑轻盈,气
质柔娟,室内外透通,灰砖青瓦,百分墙壁,配以水石花木组成的园林景观,能显示另一种
淡雅的有若水墨渲染画的艺术格调。木装修、各种石雕、木雕、漏窗、洞们、匾额都表现出
极为精细的工艺水平。空间多变,纯山水空间,山石与建筑围合的空间,庭院空间,天井,
甚至疏角、廊侧、墙也作成小空间,形成小景。
北京市皇帝之都较私家园林为布局规划难免重视礼仪,浑厚凝重,北方气候寒冷,建筑
形式比较封闭、厚重,具有刚健候,因此规划布局的主线核对景主线运用较多。
岭南园林建筑受炎热气候的影响,必须考虑自然通风,故形象的开透更胜于江南,如装
修、壁塑、细雕等。在规划设计上,楼房体量偏大,又多,故显得壅塞、深邃、幽奥有余而
开朗之感不足。
园林理水 从布局上可分为集中于分散两种,从情态上来看则有动静。
江南园林理水运用异常繁多,大到了无园不水的局面。但是由于面积狭小,水面也不
够大。理水方式不如北方皇家园林丰富,但理水的意境处理及艺术手法则更为细腻。
概而言之,三大私家园林造远技艺之精湛达到宋明以来的最高水平,留下大量的优秀
园林作品。例如,个园、留园、瘦西湖、拙政园、网师园、萃锦园等。
个园 扬州以名园盛,名园以叠石盛,坐落在扬州的假山园——个园,在叠山艺
术上可谓是天造地出的境界。嘉庆年间,两淮商总黄应泰,购置小山,由于园内石多,故取
竹一半而命名个园。四季变化无止境,无怪后人说个园假山艺术独树一帜。
但就园的总体来看,建筑体量有感大之嫌,尤其是北面开间的楼房为庞然大物,大有
压过园内山水之境。其原因是作为园主大商人,社交多,讲排场,斗富,故虽园内有竹树假
山之美,但不免有市井气,各园就是一例。
第四节 寺观园林
清王朝前期,在意识形态上尊崇儒家的学理作为封建统治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但出于
政治上的同化,佛到两教能保护,康、雍、乾都崇佛法,乾为笼络上层而扶植喇嘛教。因此,
在北京颐和园内也修建起与皇家园林毫不相干的喇嘛寺庙。
都市的寺观都十分重视庭院绿化,多植松、柏、银杏、七叶树、榕树等姿态优美寿命
长,虬枝古干,叶茂枝密的树种,以适当地烘托出宗教气氛。在次要殿堂,生活用房和接待
用房多种之花卉、富于画意的观赏树木,有的还点缀山市水面,体现所谓古树参天。花卉栽
培而名重一时,是否成一个大花园。
近郊山野风景地带的寺观,除了经营附属的园林外,更注意结合所在地创造外围的园
林环境。尤其道教,尤为尊重自然界的一木一草,这个传说继承下来,对风景地带的自然环
境地带祈祷保护作用。寺观周围往往古树参天,郁郁葱葱,诱引众多游人而至。
尤其是寺观入口前导区的道路安排更是别出心裁,别具一格。寺观作为朝拜佛地或神
圣经地,是尘世凡界通向净土的转化处所,有尘世到圣地需要一个环境的情绪的过渡阶段。
寺观前导区的道路正是前奏曲,起这由俗入清,渐入佳境的妙用,运用因地制宜原则,前导
让大致有以下的处理方式。
其一,从林引导式往于山麓环岭,如宁波天意寺的 20 里松林,杭州灵隐寺前七里云松。
其二,溪流引导式,往往于山谷、山坳地寺管,因流水集往,常侧有溪流环回,利用
溪流作为前导,给人以清新感,如杭州虎跑寺、峨嵋牛心寺。
其三,蹬道山道引导。位于山麓或高坡的寺管,上下相对高差较大,必须采取等到定
作纽带,有的台阶千阶,如登天体,如泰山有的临深壑,须攀岩而上。
其四,综合引导
如果说,早期的寺观园林对风景名胜的开发起到先行作用,那么后期寺观已少有意识的
园林绿化经营,把宗教建设和风景建设融为一体。对风景区的发展和内容丰富更有积极的意
义。另一点,值得一提,寺观园林经营,从而把寺观于生活联系起来。寺观作为活动的中心,
而且也是城市居民公共的游赏场所和风景区内园式旅游的主要对象。所以,寺观园林与私家
园林无更本上区别,但较后者更有群众性和开放性,并且比私家园林建筑少,因而更多的保
留下文人园林的疏朗、天然的特色。
大觉寺
第五节 小结
从乾隆到清末,就是见而言,不到 200 年,却是中国由古典转入近代园林的一个急剧变
革的时期,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全部发展历史的一个终结时期。这个时期园林既继承了以上的
传统,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也暴露了封建文化的末世衰退迹象。大多为修整开放作为群众
游览的场所,仍之一般人所了解的中国古典园林,其实就是成熟后其的中国园林。
现对终结时期的造园情况作小结
一、皇家园林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波折,乾、嘉两朝,无论在规模上或造园技艺上都达
到历史新境地。在皇家园林中全面的、传统的、创新的引进江南造园技艺,形成南北园林的
大融糅,为宫廷造园注入了新血液,而出现一些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优秀的大型园林作品,传
授给人。例如,称的避暑山庄、颐和园、北海、香山、静宜园等等。然而,封建社会的有盛
而衰,中国的近代史可以说是一段荣辱史,这屈辱就是从清末开始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揭开
了序幕。1860 年 10 月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彻底摧毁园名园,抢劫是在 10 月初即
开始了,法人带头,之后英国人带着火把冲进宫内,园林也毁于一旦。西方文明的意把大伙
吞噬了圆明园,北京城数日被黑云笼罩,烟灰像雨点落到城里。当我们走到这静静的大园时,
才可以想象出为了抢劫,焚烧和破坏许多疯狂和力量——遗址公园。接着四十年后,又是八
国联军。1900 年 8 月 15 日俄军首先开进颐和园,随后英、法、美随而来,和 40 年前一样
能抢就抢,能砸就砸,仅是没有放火。到此时皇室再没有力量来经营园囿了,什么皇家园林
的造园艺术已一蹶不振,有高峰跌落低谷,而寿终正寝。这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盛衰消长的
急剧过程。
二、在成熟后期,一直沿着私家园林的高峰水平形成江南、岭南、北京三大地风格的
局面。这许多的地方风格都能结合各地的人文条件和自然环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蔚为
百花争艳之大观。文人园林风格虽更广泛涵盖私家造园的活动,但它的特点却也消融于世俗
之中,借以斗富的手段,过于纤细的做作。
私园有园居活动频繁,园林赏心悦目,陶冶性情为主的游憩场所,转化为多功能活动中心。
同时又受到封建末世的过分追求形式,园内建筑密度势必增大,山石用量过多,大量运用建
筑来维合,分割空间,或围合内经营山地花木。这样忽多忽少削弱园林的自然天成的气氛,
助长了园林创作的形式主义。而不再具有明、清初的生命活力。
三、造园的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再没有向上一个时期那样的有关园林合园宜等具雏形
的园林理论著作。当然更说不上在此基础上的科学发展,许多精湛的造园艺术仅停留在口授
心传的原始水平上,未能系统地总结提高从而升华为科学理论。有的仅是心领神会,难免浮
泛与表面空间,无补于实。
四、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西方园林文化有所交流。乾隆任命公职的意大利传
教士朗士宁修建了西洋楼,又建了十二生肖“海宴堂”,每十二时喷水,这是中国古时的水
钟,整个喷泉周围一结构整齐的集合园林,彼此间都能干到对方越生流越有趣,趣事髦髦,
似乎越遥远越陌生的东西越有趣,就此中国园林风格如此强烈的形成中国风。通过美籍华人
和传教士的介绍而远播欧洲。首先在英国,促使英国后期风景时园林的发展,形成独特的“英
中式”风格。在从英国传到欧洲大陆,风靡法国和德国,成为冲击当时流行与欧陆的规则时
园林的一股潮流。当然,这股潮流也是经过一番漫长的转变。同样和私家园林园主页赶时髦、
猎奇的心理、模仿西方有关,大都在沿海掺杂了不少西洋的因素。世界性的开放格局雏形已
经形成,这潮流是不以人的主观愿望而转移,“顺者昌,逆者亡”。
第七章 中国近代园林史
不足 100 年的中国近代史,可以说是写满中华民族的血和泪、怨和恨的屈辱史。第一
次鸦片战争,英帝国用炮舰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各国列强疯狂地瓜分侵蚀中国,从此中
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几十个,上百个不平等条约接踵而来,这百年的战史,是中国
有志之士逐渐悟出一个教训,为什么我们要学的老师总是要打学生,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
外交,机器中华民族要自强、自立、自尊,现今作为封建文化重要组成之一的古典园林孕育
着近代园林。
一、1911——1937 年
乾、嘉之后的道光在没有财势营建新园,不少皇家园林已呈败落景象,1840 年第一次
鸦片后签订了南京条约,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占领北京,现烧毁圆明园,后又将清以园、
精明园烧毁。一代名园圣苑,遂于数日间付之一炬。后同治、光绪虽想修复已力不从心,接
着 1900 年的八国联军,圆明园再度遭劫。北京的皇家园林再遭摧残。直至此事大部分君化
为断垣残壁,荒烟漫草,村落散布之中,旧中国的缩影。
1911 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宣告封建帝国的解体,但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在 1840 年,揭开中国近代史的一幕,在中国的土地上先后出现了一批帝国主义国家的租界
和殖民地城市,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封建经济的解体,城市盛会内容和社会结构也发
生理变化。于是,再清朝末年,在一些沿海城市里开始正式营建公园。这是中国近代园林最
重要的标志。
我国城市的第一个公园是 1868 年在上海建成开放外滩公园,成立了公园管理委员会。
每年投资一至二千辆银两,但在“公园章程”中,竟然列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规定。
用中英对照的木牌挂在大门口。围墙和路旁,这些耻辱牌,直到 1928 年才摘掉。
1908 年,上海建成第一个华人能进的公园,面积六公顷,园内布局很简单,中央一片草坪,
有花池和日咎台,左右各一草亭,几棵悬铃木,安了几把圆椅。它主要成为劳动阶级的休息
场所。此后,类似兴起的公园如上海的虹口公园等。尽管这些公园是为适应殖民者的生活需
要而设立的,但其内容形式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园林的发展,因为他们在围众多游人提
供社交、娱乐、运动、休息等功能和平面设计、空间处理等艺术方面都属于中国古典园林迥
然不同的,成为后来中国人营造公园的一种借鉴。各地中国近代公园来自另一种此你就是将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直接开放,成为公园,北京就是典型一例,如颐和园。清朝的遗老遗少
被迫提出开放故宫后,按优待清室条件清是迁入颐和园,仍为皇家所有。北洋军阀准备
起居住,后各界人士强烈要求辟为公园。北洋才不得不允许中外名人等团体游先导进行参观。
但颐和园由清宫管理,由此北洋政府规定《瞻仰颐和园规章》。首次开放参观办法:每月三
次,以阴历逢六观之。其他之日概不接待,以上午 9 时下午 6 时,与是不得在园内逗留。各
单位要按系统,前三日报名,各界以 10 为限,女一概把发照,出园收照;园内有内务府引
导。后因强烈反对,有所修改。颐和园虽开放,但参观者都为上层人士,群众甚为不满,后
因北洋财政困难,皇室经费竹间短欠,财源枯竭,苦是他们商议不如开放颐和园“与开放游
览重,寓征筹款之虑”2/3 归清室内务,1/3 步军统领。衙门 ,其余还有
实十余处要收钱,还不加游船、茶座等票,所以说每人费在 5 大洋以上,合 125 斤白面,当
然对一般劳动人民是难以参观的
此外,民国后城内的中山公园、太庙、天坛、景山、与花园等也开辟为公园,行宫,
钓鱼台行宫等都也如此。
这已阶段中国近代园林,只是继承清代前人所有,随着岁月流逝,不少园林圣地多年
失修,任其凋零,残园疮痍满目,新建几乎停止,但原有已败落的没有进一步破坏。
二、1937——1949 年抗日战争至 1949 年园林毁坏较多,残破不堪。由于民族灾难深重,战火纷飞,人民生
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城市建设每况愈下,到解放前期,从炮火中幸存的少数城市园林也大都
草木荒芜。
由上所述,可知中国近代园林公园建设的梗概,究其原因:一、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
发展,城市的扩大,破产的农民流入城市参与了工人队伍。城市环境的恶化而中上层阶级游
憩生活的需要是城市公园发展的社会基础。二、民族工商业的迅速发展、新型资产阶级因追
求寻欢作乐、附庸风雅的生活方式而了预想公园建设投资时期发展的经济基础。三、资产阶
级锁标榜的民主思想和博爱精神使其发展的政治基础。同时,欧美各国广泛兴起的公园运动。
公园运动也绝非平白无故的来。正当清末中国还在封建社会趋于没落之际,城市公园仅仅是
一些殖民城市,而欧美的工业经济带来的问题——大量的农民流入城市。城市畸形发展,而
农村劳力不足,土地荒废,城市污染、卫生、居住环境日益恶化,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就是工业文明带来的负影响。
就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一个几乎被全世界人都知道城市规划的英国人霍德华发表
了题为《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城市和乡村应为一个磁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的矛盾
和问题。什么事田园城市?田园城市是一个轮廓,这里我只简述一下。可以对照一下,在
19 世纪末西方资本主义于东方封建社会文明的梗概,从而可以悟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真谛。
田园城市,是安排健康生活和产业设计的城镇,其规模可能满足各种社会,但不能太
大,被乡村带状包围。全部土地归公所有,有或托人为社区所代替。其目的是彻底改善我们
居住环境卫生和质量,很坚固、美观,构成组团的房屋和溪流保持良好的比例关系,因而不
再有衰退,肮脏的气候。只有街道整洁,热闹的城市和原野开阔的郊外,美丽的花园和景园
环绕之城区。人们从城内的任何地方出发,步行几分钟就能享受到清新的空气,如草坪和一
望无际的原野,这就是最终目标。按照霍德华的设计,英国建成了这样的城市。我国成者呢
发展战略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按这种思想去建设的,受到了及时显著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一
批新型的小城镇将在 21 世纪更多更快更好地建设起来。
西方田园城市、公园运动,对我国近代园林游这一定的影响。 30 年代初,在上海、南
京、汉口等地的一些有志之士就曾大声呼吁辟建公园,开展高尚娱乐,介绍国内外公园建设
的经验,以期其有利社会建设、心理建设和物质建设,增进个人自利,利他人的观念,减少
消极的人生观,并有利于维持秩序,减少罪恶,保全健康,预防灾害,普及社会教育,调节
城市功利主义,提高土地覆盖值,促进工商业发展等。这些良好的愿望在黑暗的旧中国自然
是不可能实现的。
造成中国近代园林建设少儿差的,或停止、衰退。究其原因,政治制度影响是主要的,
其次还有战争、动乱不断的破坏。在社会生产力地下的情况下和人们的城市环保意识上处于
初级阶段等。正确地认识这些因素的作用,将有助于我们的近代城市园林的状况,做出恰如
其分的历史选择。就世界范围而言,进入 20 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城市园
林作为世界性文化潮流已经不可挡,而且为了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一个地球,
我们必须接受现代园林的概念、刑事、内容、目标。这是一个人类面临的崭新的课题和任务,
尤其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就必须以现代园林作为支撑点。中国心园林的发展还相应经历着一
个严峻的有现代化园林的变革过程。
一个由封闭的私有的古典园林体系向着开放型费古典园林体系的转化过程。就当前我
国园林建设而言,接受现代园林乃是必由之路。推陈出新,除旧布新,这新重要的是与园林
观造园思想的全面更新。
此时,现代园林也在近代园林中产生了,以以前所没有的崭新形式(古典园林),内容、
目标迅速成长、发展,新的非古典的中国现代园林体系必须确立。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园
林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泊,而融会到新的现代园林体系中。这是历史的必然。
第八章 中国现代园林史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宣告了中国班
殖民的半封建社会的结束,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从此,我国的城市绿化,园林建设开
始了新纪元, 中国现代园林的范畴。
现代园林的形势和内容极大不同于古代园林。最明显的表现是愈来愈注重园林的人民
性、艺术性、动能性、他最能体现以人为本。
高职能的基础设施,高质量的生态环境,高水平的城市管理,高档次的服务体系,高
素质的城市人群——园林城市后的文明城市——是知识经济的产物
今年恰逢建国 50 周年,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的历史,我们有很 的感觉。但是历
史的发展总不是直线的,一帆风顺的,我国园林事业的发展也是这样。因为正如前述,园林
受着一个时代,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三者的附庸物。
一、1949——1959 年
国民党所留下的旧中国是满目疮痍,百废待举。园林就是一项,受到党政府的高度重
视。1949——1959 年各城市积极恢复整理或充实就有绿化园地,同时积极发展苗圃,大量
育苗,为城市化建设准备物质基础。郑州就是一例。郑州在 1951 年建立人民公园,经历 50
年代后期——60 年代,郑州成为全国闻名的绿城。城市园林建设基本上是按照苏式。
从城市园林规划设计而言,50 年代初是仿苏全面绿化,它的理论和绿地系统深刻影响、指
导这我国的城市综合建设。把园林绿地建设以全新的理论代替了封闭的古典园林形势和内
容。只有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防尘方言防风和仿 等功能的理论及绿地规划原则。花园
绿地不只是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城市人们进行游憩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
的场所。从 9153 年起,我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城市绿化和园林建设也逐步走向有规划、
有计划的发展,各城市重视街道绿化,河道绿化,发动群众在庭院简单绿化。许多城市积极
建设新公园、新绿地,如郑州时间了三个公园,北京时间了陶然亭、紫竹园等公园。这些城
市和公园大多按照苏联城市规划家的意见各理论进行的。其中制定园林绿地规划时,采用了
较高的绿地定额,配合发展工业,安排了卫生防护绿带。公园要大小结合,均匀分布,方便
群众,公园建用绿色走廊连接。从市郊进入城市还提出了一些原则,如 1、尽量保留原有绿
的、树木等作为生产基础。2、把古迹名胜的保护利用和建设公园绿地结合起来。3、把城市
建筑地段,尽量修建公园。4、结合道路、河流,引水渠绿化,形成较宽的绿化带和网络。5、
结合城市的环路,造防护林、景园,形成包围城市的绿环,与点状绿地系统衔接起来。这不
正是“明日的田园城市”吗?
新建公园要求是把政治教育活动与劳动人民在绿地中的文化休息活动结合起来的园林
形式。因此,公园内要按苏联公园的规划指标,按功能分区:成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区、剧
场、安静休息区、文化活动区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解放后的新中国,不仅在生产关系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
且园林内涵也大大的延伸和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园林必须是满足人民的需要,内容丰富,规
划宏伟,是帝王时代的园林所不能比拟的。园林中一切建筑形式都要改变,要有 的
道路和广场,古典园林的许多比例关系,如山地与平地、绿地与建筑的大小等的难以保持下
去。造景的结构 效果必然产生变化,要求达到协调、和谐、美观的景观来。这些规划理
论和原则至今还影响着园林的建设。总之,1949——1957 年,我国园林建设社稳定全面发
展,都比建构初期有成倍增长,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1960——1965 年 调整时期
这个阶段里,由于指导思想多变,又受到三年自然灾害以及作倾指导思想,我国城市
绿化和园林建设,出现忽上忽下,左右摇摆局面,但在曲折中也有所前进。 1957 年反右扩大化,极左路线指导各项工作,片面理解毛泽东思想关于大地园林化的
号召,强调绿化要结合生产的方针,把园林绿化当作一项生产工业。为此,在公园内种果树,
挖池养鱼,要求公园要自力更生,以园养园,否则,社会主义事业
以后在公园建设和园林建设上,都紧跟政治口号,而去实现发展或大收缩一样。1965
年,政治倾向越加严重。公园绿地使群众游览休息的场所,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有教育的阵地,
必须贯彻党的政治路线,兴无资,反对复古主义,要更好地为无产阶级服务 , 目
前一般不敢再建和扩大公园。这是信号——为后来文化大革命种彻底砸烂公园作了某种准
备。1965 年,林业部、教育部联合通知撤销了北京林学院园林系,紧接着就批判园林的小
桥流水封资修,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难怪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种园林首当其冲惨遭
浩劫。
三、1966——1976 文化大革命阶段
十年动乱,十年浩劫是建国以来最大的挫折和损失。首先在“破四旧”声中各公园、
风景区内的文物古迹被视为封建 ,石碑、牌坊、石佛像等等被毁。城市公园被视为
“封资修大染缸”,要砸烂。公园绿地鲸吞蚕食,掀起砸花盆闹革命,挖草皮毁名花的极左
风潮。把美化绿地方针和讲园林艺术风格的原则都是为修整论。称“封资修”,广大园林职
工是“体城市资产阶级老爷服务”。总之,是年终全国园林工业受到极大破坏和深受灾难,
所受的精神和物质损失是无法估计的。
以后由于政治需要,在“抓革命,促生产”“为革命养好话种好树”的口号下,开始谨
慎地安排政治用花为主,提出各路有树,院子有树,实现普遍绿化,但是一切都要注意不能
和政治要求相悖。
四、1977——1989 阶段 蓬勃发展阶段
1976 年 10 月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进入了
新的历史时期。全国出现了大好形势,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得到重新认识和评价,获得了新活
力,出现了新的发展。
建设部“我们现有的公园,风景名胜区要进行整顿,恢复其本来的面目,必须保持花
木繁茂,整洁美观,设施良好。”提出城市园林建设的方针和要求。规定近期人均公共绿地
4 平方米,远期 6——10 平方米。城市绿地覆盖率不低于 25%,绿地覆盖面及将近 30% ,
远达 50%,为全国城市绿地指明了奋斗目标。
以后党中央和国务院 1981 年 12 月的全民义务植树,83 年 7 月对北京也 全国城市
建设的要求成为整洁优美、生态健全的文明城市。概括地说,在这段时间里,各城市绿化方
面,风景区的保护建设都有很大的成就,如街道绿化、居住区绿化、公园建设都取得了前所
未有的成就。北京就是一例。
五、1990——2000 阶段 巩固前近期
进入 80 年代以来,已经暴露出日益明显的城市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破坏问题,进入
90 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人口数量一直上升,1949 年 4.5 亿,50 年后
却将达 12 亿。
从历史上说,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
生态环境问题大体上与其相应的手工业、 和现代化大生产相同步。随着城市化
现代化的发展,城市作为一个运动着的载体和客体,其生活频率和活动量都在随时间不断地
增加。城市是会功能越来越大,由于城市生活的环境生态的影响在强化,于是出现了一系列
城市生态问题。
1、城市人口暴涨
城市人口剧烈增长带来日益矛盾增长的尖锐,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
2、交通拥挤 居住环境恶化
3、城市超负荷 1 万人/平方公里,市中心 5 万人/平方公里
广州市中心 15 万人/平方公里、建筑密度 50——60%,最多 80%。因此,市内空气、
水体、土地、空间一切基础设置承受超载负担
4、水资源段权,供水紧张。城市人口、经济增长快,城市用水集中、量大,缺乏水资
源、污染
5、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人口集中,工业集中,工厂任意排放,河流污染,垃圾、噪音、
光化严重影响和危害人类生存环境
城市环境问题的生态学为大家所知,不再阐述。虽然我国政府重视其,并作为基本国
策之一。在世界环发大会上已在承诺和答复,但治理任务十分繁重。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有二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各个污染指标达标治理,另一方面通过生
物就是大力绿化,充分合理系统地进行绿化,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的蓬勃发展。进
入了一个新的历史事件,90 年代开始,创建园林城市是最主要的标志。
把城市作为一个大园林对 ,与整个城市环境的改善,打破园囿 的格局,变
山水园的 ,建立清新优美生态健全 的自然环境。
自 80 年代末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但是城市
生态环境问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尖锐地、紧迫地摆在人们的面前。因为,城市的发
展和建设受到 一味追求产值、商品市场经济冲击和经济技术的制约,缺乏经济高速发
展。对环境的科学分析和预测。这样不可避免地走上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教训损失是
太深刻、太严重。中央、地方付出了极大代价,(淮河的零点治理计划)。
几十年来,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性理论和战略,是我国在 的国际社会对工业文
明和转向知识经济进程中深刻反思的产物。当人类在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享受的同时,产生
了种种矛盾和问题后,不得不从生态环境,生活质量和长远角度去审视社会。人口、环境、
资源等四青的关系。199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有 决定中,将城市园林绿化在内的市政公
园 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和 兴影响的基础产业。就此,园林建设
事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和提高。根据中央的指示,建设部把创建园林城市向全国作了部署,
按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截止 1998 年,全国有 12 个城市不如园林城市。河南为空白
创建工作开始
创建“园林城市”的名称由来:
80 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一些城市,尤其是沿海开放城市,
相继提出创建花园城市、生态城市、森林城市、山水城市。1992 年建设部根据我国城市园
林绿化的实际情况园林,经专家的的充分研究和论证,提出创建园林城市的十条标准,后又
增长 12 条。这样在创建想,名称的到了统一。
这 12 条标准是从城市绿地分类、布局 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主要内容是:
绿化指标先进,规划布局科学合理,城市景观连续,环境质量宜人,城市面貌独特,有利于
改善城市生态和可持续发展。这标准是符合我国实行的。园林城市不是公园城市,更不是简
单的绿量堆叠。它要求各类绿地分布合理, ,形成统一整体系统,取得良好的生
态环境效益。
园林城市与现代化城市的关系是什么?
这里首先看一下什么是现代化城市。目前尚无明确介定。但多数专家认为:现代化成
是应包括城市经济、社会、生态诸方面的协调发展。一个城市是否实现现代化,最本质是看
其内涵,而不是看形式,是看水平而不是看规模。经济和发达, 的城市,不见得
就是现代化城市。一个现代化城市是否应具备以下的标准,所谓的“五高”:高效能的基础
设施,高质量的生活环境,高水平的城市管理,高度协调的社会服务体系,高素质的城市人
群。这五项中,第二项是 城市人群生存、生活质量提高的决定因素。因为植物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城市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的改善——城市绿色植物起着
消纳、吸收、净化城市废弃物,供给新鲜空气的作用。对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内的物质循环、
能量交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见“城市园林”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支撑着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是门户、
是窗口(尤其是开放后中国城市)。但是,以往对现代化城市在认识上有所误区是一提现代
化城市就是所谓“一大——面积大,二多——人口多、车辆多,三高——楼房高、立交高、
广告高”。
就目前的创建指标
创建园林城市是 21 世纪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是走可支持发展道路的需要,也可以
说园林城市就是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集中体现。我省提出要以创建园林城市为突破口,带动城
市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城市现代化建设,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在城市环境建设中,绿化
起着支撑的作用,一个现代化城市必须有现代化的绿化。”崭新的城市景观应配合现代华的
园林形象,去体现强烈的时代标志。园林城市要形成大块空间和大色块的对比,在大面积绿
色的基础上通过植树造景的现代化手法去实现城市园林与城市景观的协调论,以适应现代人
们的生活、行为、心理。上海就是以《绿化工程》为重点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城市现
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园林绿化必须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社会在飞速发展,今天的时代是以往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这是我们的机会,也是挑
战,而且应该说挑战大于机遇,需要我国广大园林园林工作者,要在继承传统园林精神的同
时,突破传统的局限性,创造出与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相适应的园林来。我们必须
从城市景观、生态景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的
研究、探索和实践,结合学习和借鉴国外现代园林的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我国国情,建立
一个中国现代园林的理论,去指导中国园林的未来。这个历史任务就落在你们身上。
总结
古典园林的终结
通过以上各章的学习,我们初步可以了解到中国古典园林是从它的萌芽到成熟所经历
的漫长过程。现在概要地简述封建大帝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的制约、影响与产生的
推动力,来回分析一下园林演进的脉络。
总的来说,奴隶社会末期和整个封建社会延续近三千年经济、政治的变化是制约园林
发展的根本因素。
“囿”是最造的文字记载于公元前 11 世纪周文化的灵囿。《诗经》记灵囿的经营——中
国古代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纳入礼制的范围,是由大小的,不能越
礼。因此,囿苑规模很大,生产功能占突出地位。东汉以后,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皇室消费物资绝大部分商品化,无需再仰给于囿苑。于是皇家园林规模逐渐缩小,游憩的功
能逐渐上升到主要地位。
魏晋南北朝,封建帝国到割裂局面,以门阀士卒主政的私家园林造园活动大为兴盛,
形成异军突起,而与皇家园林对抗衡。尤其在晋时期,江南经济大发展,南渡士族于本地士
族对山林风景的开发、庄园别墅比北更为普遍。
唐代国士强盛,经济空前的繁荣景象必然在皇家造园中反映。园林表现足够的皇室气
派,已具备大内、行宫、离宫御园三种形式的基本格局。地主小农经济发展,实行科举,择
优录用。文人与官僚逐渐合流,许多文人学者往中央和地方就职,他们既懂文学又能安邦治
国,合流促进私家园林中的文人园林的发展。
此时,寺观的经济活动里已经很大发展,有人享有自己的田庄、佃农和农业生产资料,
有的还经营和放高利贷,其上僧侣、道士与地主、富豪一般无而。俨然一个独立伙伴独立的
经济实体。这种情况为寺观园林空前强大发展创造力条件。最终促使其与皇家、私家园林并
驾齐驱的一大园林类型。
宋代国势衰弱,国人忧患意识重,但在城乡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社会氛围下,滋养
了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享受,陶醉于山水和花鸟的世界,营造园林的风气胜于上代。文人
与官僚进一步合流,构成文人政君,促使士流园林向文人园林的转化,萌与唐代园林的文人
园林终于此时成为私家园林的主流。宋代政治人文具有一定的开明性,促使皇家园林黄气较
弱,呈现历史文化人最深刻的园林。
明清废除宰相制,制度上强化绝对君权化,故明清皇家园林的规模又转向宏大,规划
设计皇气十足。由于封建制度压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工商经济空前,故商人的社会
地位有所提高,出现一个阶层,故民间造园之风更盛。
清代乾隆、嘉庆之时士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荣时期,也是极盛而衰的转折期,
表现在北方园林与江南园林形成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史上顶峰。此后的多年间直到 1911 年,
此时也出现了衰落状况,中国园林作为体系游高峰跌入谷地,终于在封建社会解体时,结束
了他灿烂的古典时代,迎来中国近现代园林产生形成发展的有一个历史时期。
以上是从经济、政治的变迁简述了对园林的制约和影响,也是其推动力。
意识形态、哲理思想可以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文化核心,是一切自
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这样的哲学思想当然会浸润于园林创作的主导思想和造园
活动的发展。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荟萃精神之一。它含有两种意义:一
时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要服从于大自然规律;二是人的理想因该是与天的协调,人与
大自然间应保持一定的关系,既要保护大自然,是人与自然保持一种良性循环关系。这正是
我们今天最时髦的一句话,人类社会要持续发展。我们这一代不能光吃祖宗的余额,而要创
造一定的财富。早在先秦]和汉代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君子比德的思想,神仙思想共同决定了中国园林向风景园林的发展。在以后的全部发展历史中始终贯穿着这种哲学思想,成为
中国传统园林美学和造园思想的核——艺术地再造自我。
但并非所有的天人之合都能创造出园林美的境界。这里关键是“一”的要求,即使统
一、和谐。西晋南北朝玄学崇尚自然的哲理极大地影响当时的社会风尚合士大夫的生活理念,
促使他们以崭新的事业来看待大自然山水风景,对支持一种平和的情绪,从自然山水实践中
追求和谐对立统一。在造园实践中运行天人合一的哲理,例如把对立的事物,人工要素与自
然要素、山与水、建筑与环境真正做到融糅和谐,合而为一的有机整体,创造出和谐内统一
美才是真正的园林美,保证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一时重维持妙造自然的主旨。
诗文绘画对中国古典园林演进有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表现出这个园林体系所显示的浓郁的
诗情画意。唐代则是山水文学的高峰时期,艺术上臻与纯熟和完美境地。山水诗文的创作既
重视高远红大的气概,也不忽视小景的细腻,从而成功地把握山水的典型性。将山水的个性
与作者的个性、思想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人与自然的高度挈合,情景交融的意境。唐代不
少文人直接参与园林的规划,又把诗文的意境引进园林艺术。宋园以后,园林的景题的诗话
和对联匾额的广泛应用,直接把文学艺术和造园艺术结合起来,丰富了园林的意境的表现手
法,开拓了已经创造的领域,把造园艺术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正由于园林与文学之间的密
切关系,园林也广泛地成为诗文吟咏的对象,往往借园景抒发作者的情怀,甚至园林作出一
部分作品的典型环境来烘托作品中的典型人物的性格——《红楼梦》就是最佳的典范。
山水画对园林的影响更加深刻、直接,尤其到唐代,山水画已独成画科,初步出现山
水画与山水园同步发展,后者借鉴前者,前者渗透后者。宋代最已山水画为中的时代,使女
牛马,则近不没有。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鸟,则古不没今。北宋的山水名家制作,表达了
文人、士大夫心中所向往的理想生活,使园林的创作方法从写真写意相结合到以写意为主的
过渡。导致园林规模趋于小而景的时期。清初的计成为代表的叠山流派就是这种园林写意的
典范。“小中见大”的审美观念与“壶中天地”的文人画创作方法,直接引进园林规划设计。
虽然缩小的园林空间却再次开拓意境创造的领域。
中国古典园林的演进脉络,大体可以归纳五个方面:
一、园林规模由大而小
先秦两汉皇家和私家造园的规模极大,上林苑为空前绝后。两晋南北缩小。明代到清
初再趋小,圆明园、避暑山庄园没有上林苑、西苑规模大。
二、园林景观
由单纯的粗放宏观逐渐发展成的微观为主。如秦汉园苑,无论人工山水园还是天然山
水园都显示大自然粗犷气势,筑台灯高,高瞻远瞩,、而求远观以取其势的效果。两晋南北
城市苑林兴盛,苑林空间日益缩小,景观转化为对打自然风景的提炼、概括和典型化的缩移
摹临,重视借景则是高瞻远瞩的传统,明末清初,多以建筑分割苑林空间而成庭院。平岗小
坂的叠山崛起,园林更趋于精致的近观以取其神的效果,即所谓的小中坚的咫尺山水。
三、园林创作由单纯的写实到两晋南北朝、唐松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到元以后则是写
意山水为主流。
四、园林范山摹水,早期为再现自然山水风景,两近则通过直观方式表达,元明以后
借助意境可怜向来表现自然。
五、园林中人口要素与自然要素的关系
早在园林建筑物是简单散志在山水环境中。两晋到清自觉把建筑布局再山水环境有机结合起
来,以求两者融糅协调地造景效果。建筑处在一个完全的山水环境中。造远的自然要素是中
占有主导地位。清中以后普遍出现以建筑来围合划分山水环境或在建筑环境中经营山水风
景,人工要素比以前增加,自然因素减弱。
总之,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封建文化中国古典园林斗随着清王朝的阶梯而日趋衰弱。世界格局潮流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现代园林作为世界性文化潮流冲击着我国古老
民族的传统。中国古典园林也日益暴露其衰弱的倾向于世界潮流、与人类需要则实现的格格
不入,、大由背道而驰之势。
古典园林毕竟是封建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是那个时期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反应,
也反映那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水平,是我国园林发展士上的重要里程碑。在世界园林
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常被我们引以为好,具有深厚感情,正因如此,在我们的园林事业
大发展的今天,复古合仿古之风甚盛。
中国古典园林起始于殷终结于西太后。
我们如果对古典园林分析就不难看出与近代、现代社会的种种矛盾。
一、为谁服务问题
从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组成来看,无论皇家、私家,他们都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因其
环境不允许为众人游。根本不可能为现代人留下足够的活动或回旋余地,足以表明不能适应
现代人,作为一种历史文物重点保护,供人们欣赏合研究尚可,而不能用一代替公园的功能。
二、从审美观点分析
不同的时代人们有不同的审美观。例如清代留长鞭,小脚是美。现在谁也不认为是美,
而是旧社会时代的丑陋象征。由于人们更多地从直观感觉去体验大自然之美,而通过一勺水,
一峰山趋向乡真山真水之美,去体验咫尺山水的意境,是何等不现实。总是它含有诗情画意
很深邃的意境,但与那些真山真水的广阔天空和雄伟壮丽相比就显得何其渺小。只有游过黄
山、泰山、太行山才能正感到山的险峻,山的风韵,山的旷远,得到淋漓尽致的概念,其美
学 ,审美特色皆为独具。我这里丝毫没有贬低古典园林中叠山理水的艺术魅力,他们
是我国文化瑰宝,给人深沉的启迪和美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