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世界园林发展的第二阶段上的中国园林体系而言,它比前一个阶段的其它体系历史最久、持续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这是一个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风景式园林体系。
一,按园地选择和开发方式
可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两大类型。在城市人工山水园即在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
创造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造,或借助于原有地形的起伏,加以艺术的加工,把天然山水风景
移缩模拟在一个小范围内,在城镇内居多,它的规模可小可大,所包含的内容由简到繁,小则几亩,中则
几十亩,几十亩以上则为大型人工山水园。在人工山水园里人的创造性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园林艺术丰富
多彩(城市山水最能折射特点、风采),十分讲究多种表现手法和多变的空间艺术,形成以下的特点,这
里提一下: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3.诗画情趣;4.意境涵蕴。所以人工山水园
仍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人工山水园可以说数千年左右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
展,为园林规划设计者津津乐道,是现代园林规划设计构思、创意的源泉。
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部的山野风景地带,例如北京颐和园、西山八大处、香山、南京的批评派、
灵谷寺、镇江可靠、金山寺,可以说是局部或全部作为建园基址,然后再配置花木和建筑营造,将原始的
地貌因势利导适当的调整、改造、加工。但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山水风景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它自
生于人工山水园。正像宫内的大内御园与皇宫——颐和相比——承德避暑山庄之比。
二:按园林的权属关系
主要类型有三个: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
1:私家园林属民间的官僚、文人、地主、富商们所有。在封建社会里二种人——学而优则仕(读书
人);另一种人是以农为主的劳动人民。“士、农、工、商”。商虽为后但有钱。相对地提高了地位。造园
就是为他们享用,也是财富、身份的象征。劳动人民为其生计。当然也谈不上享受园林了。曹雪芹笔下的
大观园。可谓为大私家园林大代表了。私家园林是相对于皇家的宫殿园林而言。园林的享受作为一种生活
方式。它必然受到封建理法的制约。无论内容上或形式方面都不合于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绝大多数为宅园,
位置在邸宅的后部“后花园”,成前宅后园的格局,或一侧而成跨院,在郊外山林风景的私家园林,大多
数是“别墅园“。
2: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家私有苑、宫苑、苑囿、御园等。
皇帝号称天子,奉天承运,代表上天来统治寰宇,至高无上,是金字塔的塔尖。因此,凡属与皇帝有
关的起居环境诸如宫殿、坛庙乃至都城等。无不利用其建筑形象和总体布局以显示皇家的气派和皇家的至
尊,这里无须多举,例如故宫、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天安门。中国园林建筑所遵循的原则是本于
自然,高于自然,力争把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以抒发诗情画意。但对城市、宫殿、寺院等建筑等方面,
却也珍爱用轴线引导和左右对称的方法而求整体统一性。北京紫禁城南北 9.8 公里,气势之宏美为古今之
罕见。城市都按棋盘式划分坊里,横平竖直,秩序井然,既是住宅建筑也是多以轴线对称和一正厢的形式
而形成方方正正的四合院。
皇家园林的特点尽管是模拟山水风景的(但作为皇家园林而言却追求着自然,这在前面中西园林的分
与聚中已有详尽的阐述。),但也要营造山水风景同样要皇家气派和皇权的至尊。皇家园林有“大内御园”
“行宫御园”和“离宫御园”。大内——建置在皇城和宫城之内,相当与私家园林的宅园,例如清代北京
宅园和王府花园有 200 多处,北海、中南海、故宫内的御花园、建富宫西御花园、慈宁宫花园、宁寿宫西
路花园(乾隆花园)。行宫御园和离宫御园建置在都城的近郊、远郊或更远风景地带,前者供皇帝偶一游
憩或驻驿之用,后则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
3.寺观园林即佛寺与道观的附属园林,包括寺观内外的园林环境。无论外来的佛教或本域的道教,自
古以来都是政教分离,不象西方神权压倒一切的“政教合一”。在中国相对于皇权来说始终屈于次要的、
从属的地位(因此绝非有像中世纪欧洲那样的宗教狂热、疯狂),以儒家为正宗而儒道佛互补互渗,因此
在建筑上无所更新、更特殊的要求,而是世俗住宅的扩大和宫殿的缩小,更多地追求人间的赏心悦目、恬
适宁静,很讲究内部庭院的绿化,多有以栽培名贵花木而文明于世。郊野的寺观大多修建在风景优美的地
带,一些名山也多为名僧所占,形成“自古名山僧占多”的格局。(中国的五大佛山:五台山、九华山、
峨嵋、普陀山、天目山;道教:十大洞天、十二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其寺观周围向来不许伐木采薪。
因而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在配以小桥流水或少许亭榭的点缀,又形成寺观外围的园林绿化环境。正因为
这类寺观园林及其内外环境雅致、幽静,历来的文人名士都幕名而至,借住其中,读书养性。 以上三大类型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体,当然还有陵园……
第五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中国园林体系若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相比较,它具有许多不同的个性,而它的各个类型之间又
有许多相同的共性,形成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特点: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虽然中国古典园林是以自然风景式园林基本要素为依据,但它绝非一般地利用或简单地模拟这些
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的、概括的自然,典型
化的自然,唯其中如此,像颐和园那样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才能把具有典型风格的江南湖山景观在北方大地
上表现出来、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主要的特点——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在人工山水园的叠山、
理水、植物配置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筑山:园林内使用天然石块和土堆筑假山的技艺称“叠山”,匠师的广泛采用各种造型、纹理、色泽
的石材,以不同的堆叠风格而形成不同的流派,因为园林叠山受地理条件不同气候不同,而特征不同,故
产生不同的地域造园叠山风格。大体可分南方叠山,北方叠山。南方的叠山造型细腻,花木与叠山造型配
合,相得益彰,山水园居多,风景秀丽,充满恬静,而北方干燥少雨多日,使叠山造景得天独厚,黑后摸
卧山顶,日落让你一朵百云悬于空中,它既影响着叠山造景又丰富了叠山技法和内容,使叠山造型浑厚、
凝重,有凌跨群雄的阳刚之美,恰与南方造景的阴柔之美形成对照。
叠山高度不过八九尺,所模拟的真山都能够以小尺度而创造峰、峦、谷、悬崖、峭壁等形象写照,
是对天然山岳构成规律的概括、提炼。园林假山都是真山的抽象化、艺术化、典型化的缩移摹拟。能在很
小的地段上展现咫尺山林、幻化千岩万壑的气势、气象万千的景观。园林之所以能体现高于自然的特点,
主要加。中国古典园林中不乏有众多叠石的上乘佳作:如扬州“个园”之四季假山,在一个园景空间内,
寓四时景色,是独具匠心的佳作,春山于竹林置石笋以象征雨后春笋;夏山选用灰白色太湖石做夏景叠山;
秋山选用富于秋色的黄石;冬山选用白色宣石。
理水是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最富魅力的一种要素,是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一种“奇物”。园林
内开凿的各种水体也都是自然界的河湖溪泉涧瀑等的艺术概括。人工理水必须努力做到“虽由人作,宛自
天开”,即使再小的山石也曲折有致,形似回肠,状如游龙。并用山石点缀岸、矶。或拐出一湾形成港汊,
水口以显示水源之脉,疏水若为无尽,稍大一些的水面则必堆筑岛、堤,设桥,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模仿
天然水景的全貌,这就是“一勺则江湖万里”之主意。上述为静态水景——平静、幽深、凝重,其艺术构
造常以影为主。江南一带因水源丰富,达到了“无园不水”的的程度,但由于面积较小,水面也不够大,
理水方式不如皇家园林丰富,但理水的意境处理和艺术手法则往往更为细腻、精巧。利用山冈、植物、建
筑的综合布置形成柳影、水影及山影,在水面上形成视觉艺术的构造,真是精妙之不及。寄畅园中利用水
的跌落在所产生叮咚回声,而形成的独特水景——“八音涧”,又是体现中国诗文中“空谷回音”的写照。
无怪乎乾隆六下江南,感受甚深,故皇家园林大多取意于江南。在理水方面如水面的划分与堤岛的布局,
水景的设置与因借关系、水源的开发利用与控制,以及驳岸、码头、石矶…….的处理多会借鉴江南园林,
甚至有些景名直接搬来用。至于动态水景,据记载,早在汉代上林苑中就有“铜龙吐水”——人工喷泉。
园林是以种植花木而起家的,这从圜、囿就可得知。在中国古典园林,园中的许多景观或景名形成与
花木,尤其以树木为主调的名称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例如,承德宫中的“万壑松风”、“青枫绿坞”、“梨
花伴月”、“曲水荷香”、“枇杷园”、“玉兰堂”、远香堂、留听阁、听雨轩。拙政园内的“雪香云蔚”,留园
中的“闻木樨香”,“远香益清”都无非借桂花、梅花、荷花等香气袭人而命名。各种花木的生长、盛开或
凋谢常因季节时令变化而更迭,反映出季节和时令的变化。这些在古典园林都能化为诗的意境而深深的感
染着人。林黛玉的葬花为其一例。毛泽东的:“咏梅”“风雨远春归”更为一绝。
至于园林中的树的选择和配置。中国古典园林不同于西方古典园林,它不追求整齐一律,而在树种
选择上灵活,既可选择一种树重复种,又可以用不同树种配置种。在栽种上不讲究成行成列植,但也非随
意参差,而是三株五株虬枝右干而予人以蓊郁之感,运用少数量树木的艺术概括而表现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同时园林中的树可起到,一是烘托陪衬建筑物,二是点缀庭院空间,三是可丰富空间层次变化,四是
加大景深以示深远。
总之,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主旨。目的在于术设一个概括、精练、典型的而又
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试境。这样的创作又必需合乎自然之理,方能取得天成之趣。否则就显得矫揉造作,
徒具抽象的躯壳,失去风景园林的灵魂。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西方规则式(几何式)园林,是按古典建筑的原则来规划园林,建筑是控制一切的。中国古典园林
则不然,建筑无论多寡,性质,功能如何,都能构成山、水、植物等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副风
景画面中,突出彼此协调,相互补充一面,而不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一面,达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的境界,一种“天人合一”的哲理境界。
中国园林建筑形象之丰富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其形式、功能上参照美学原理,而且还把传统建筑化
整为零,由个体组合为建筑群体的可变性发挥到极致,它一返宫廷、坛庙、衙署、邸宅的严整、对称、均
齐的格局,空气自由、因山就水、高低错落、以运动千变万化的手法强化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嵌合关系,同
时,还利用建筑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通透,流动的可能性,把建筑的小空间与自然界的大空间沟通起来。
“窗寒西冷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窗一门、一山一水、一东一西、把人们从有限有形的世界带到
无限的自然风光中去,从空间、时间、引向无限的空间。这样的诗句还有许多,“檐飞宛溪水,窗落散亭
云。”都是大中见小、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
为了进一步把建筑协调,融糅于自然环境中,还创造性地营建许多别致的建筑形象和构造。例如,“亭”
这种最简单的建筑物在园林中随处可见,不仅具有点景的作用和观景的功能,而且通过其特殊的形象体现
了以园法天,以方象地,纳宇宙于芥粒的哲理。苏东坡《涵虚亭》诗云:“唯有此亭天一物,坐观万景说”。
“廊”本来是联系建筑划分空间的手段,园林里有楔入水中,飘然凌清的“水廊”。有蜿蜒曲折通花渡壑
的“游廊”;有蟠延山际,随势起伏的“爬山廊”等各种各样的廊,好象纽带一般,把人为的建筑与天成
自然贯串结合起来,常见山石包围着房屋一角,堆叠在平桥的两端,甚至代替台阶、蹬道,这都是建筑与
自然环境之间的过度与衔接,在白粉墙上所开的种种漏窗,有光透过。图案倍感玲珑明徽。而在 诸般样
式的窗洞后面衬以山石数峰、花木几丛,有如小品风景。尤为楚楚动人,在颐和园,在宫苑与两区“宫庭
区”、“苑林区”两者分离,而联系之一,就是一个壁廊,廊开漏窗,可见昆明湖,起到隔现,步移景异……
万寿山前湖区的松柏……
总之,优秀的园林作品,尽管建筑物比较密集,也不会让人感到囿于建筑空间之内;虽然处处有建
筑,却不感为人工雕凿,而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这种谐和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的
“天然合一”的自然观。体现了道家对大自然的“为而不特,主而不宰”的态度。倘若对比区分风靡一时
的规则式园林的对称布局,几何图案和建筑中轴的控制。相形之下则可看东西艺术所表现的截然不同的审
美观念。也反映了儒、道两种思想的交融。通过曲折隐晦的方元反映出了人们企图摆脱封建礼教束缚,憧
憬返朴归真的意愿。
三.诗画的情趣
中国古典园林由来已久,是文人造园。有知识,有修养的皇帝、众臣(乾隆),也有是诗人,画家(杜
甫,李白,王维,吴道子)。因而中国园林可以说与山水画和田园诗相生相长,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画
最大特点是写意,写意与写实的区别在何处?简言之,写实是还自然的原貌,而不着种渗入的主观感受。
写意也兼顾自然的原来原貌,但更多的是渗入了人的主观感受。两者比较,后者更能传自然之神。所以有
更强的艺术感染力。而所谓“外师造化,内发心源”,确立了中国山水画的创造准则。在古代,诗人画家
遍游大山名川之后,要把它移植于有限的空间庭院。原封不动地照搬是根本不可能的,就连皇家园林中全
部照搬江南私家园林也不可能,建筑形式方可,但地理环境,植物选择等都受其局限,而不加以修改,唯
一的办法,就是象绘画那样,把对于自然的感受用写意的方法再现于园内,从〈〈园冶〉〉所说:“多方胜
境,咫尺此林”,实际上就是真实自然山水的缩影。
诗情,表现在两个方面,以期达到止而后能观的静态景观。①把诗人的某些境界在园林中以具体形象
复现出来,或者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景园作直接的点题。②还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
使得规划设计颇似文学艺术的构造。钱咏所云:“造园如做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呼后应,最忌堆砌,最忌复杂,方称佳构”。例如园内的景区划分,各景区有其特征,但景区间绝非平铺直叙的,而是运用各
种构景要素于迂回曲折中形成渐进的空间序列,有空间的划分和组合,划分不流于支离破碎,组合务求开
合承起、变化有序、层次分明,形成一个有前奏、起始主题、高潮、转折、结尾;形式内容丰富、整体和
谐统一的连续的流动空间,在这个序列中可以运用多样园林艺术手法,如对比、隐现、抑扬等。因此,人
们游览中国古典园林所得到的感受往往仿佛谈论诗文一样酣畅淋漓,这是园林隐含的“诗情”,园林作品
则无异于凝固的音乐,无声的诗歌。
简言之:优秀的中国古典园林作品是把作为大自然的概括和升华的山水画:是把讴歌大自然美感的诗
文以过渡空间形式复视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来。当然,兴造园林比起纸绢上作水墨要复杂的多。
四,意境的涵蕴
意境是中国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
客观的生活的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此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
景物元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的类似思维共鸣、感情激动及理念联想,达到托物言志。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一文中提出“三境”之说来评诗(主要指山水诗))他说诗有三种境界:“只
写山水之形者为‘物境’;能借景生情者为‘情境’;能托物言志者为‘意境’”。
中国的诗画艺术十分强调意境,中国未曾出现过西方史诗那样的宏篇巨著,因为在中国诗人看来,诗
讲究的是抒情表意,对时间上的承续的情节并无关大局,绘画重写意 ,重神似 。写意和神似都有浓厚的
主观色彩,形象的准确性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在于任何通过客观事物的写照来表达画家的主观情思和对客观
事物的抽象而赋于理念的联想。
园林艺术由于其与诗画的综合性结下了不解之缘,三维空间的形象性,它的意境内涵的显现比之其它
艺术门类就更为明晰,也更易于把捉,它不仅是一种物质环境,它是一种精神环境、思想感悟的环境,所
以运用园林中的意境可以说是一个具有意念的环境,那麽园林中这种意境怎样产生?造园者又是怎样表现
出来呢?意境不仅在文字上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见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有许多伟
大诗人就善用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个人的思想。
创造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可分为二类:即直接表达方式,间接表达方式,利用光影、色彩、音响、香
气及气象因子等来生发空间意境。
第一,直接表达方式,就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凭借山石、水体、建筑、植物等四构景要素,创造出无
限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 形象的表达:园林是一种时空统一的造型艺术,是以具体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
2, 典型性的表达:中国古典园林的叠山、并不是真山水的再现,而是经过高度概括和提炼出来的自
然山水,用以表达深山大壑、广田巨泽,使人似置于真山水中;
3,游加性的表述,指园林空间结构的连续性,使游人步移景异,目之所及,思之所至,加不随时,
空而变化,似乎处在一个异常丰富,深广莫测的时空,妙思不绝。
4,联觉性的表达,由甲联想到乙,丰富的联想,从而收到言而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个园”就是在神态、造型、色泽上让人联想到四季的变化,周而复始,体现了时空的无限;“留得
残荷听雨声”。
5,模糊性的表达,即园林中不定性的在似于不似之间的境界,一切景物不要和盘托出,
让游人有想象的余地。整个园林是室内、室外?是室外却园墙高筑与世隔绝?是室内,却阳光倾泻,
树影摇曳,春风满园?
第二,间接表达方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这种方法比前法更加委婉动人:
1.运用某些植物特性美和姿态美作联系。古树诱发出了自身的渺小与短暂,诱发出思古、怀古之情,
诱发出顽强、拼搏——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扬州个园不管竹叶似象
也好、是竹字一半孤芳自赏也好,却是以说明园主借竹以言志也。可以任何一种植物,只要它的性格
美、姿态美的特点与诗人的情感契合,便能以抒情。
2.光与影在创造园林意境的作用很大,颐和园后湖,由于空间开合收放引起的光线明暗对比。乐寿唐
前的什锦灯窗,每当夜幕降临,周围的池沼游廊、树木退居黑暗中,唯独乐寿唐什锦灯窗之光,静悄
悄的湖面投下美丽的倒影。 杭州西湖三潭印月的三个塔,每当中秋夜晚,塔中点灯,灯影投射在水中和天上明月相映,意境
倍增。
“影”成审美对象,由来已久,有日月天光,还有形影不离。“亭中待月迎风,轩外花影移墙”,
水中倒影。趣无穷,江南园林为示小中见大,亭台廊榭多沿水而建,倒影入水意境深邃无穷。
3.色彩。4.声响——柳浪闻莺。苏州留园“留听阁”。承德的“万壑松风”;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
景名不但取景贴切,意境内涵也很深邃。
5,香气的感情色彩:无锡梅园遍地植梅花,梅花盛开时构成“香海”。
-6,气象因子:因景物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也会千姿百态,风采各异。如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
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借助于具体的景观——山、水、花、木、建筑以及上述的手法来直接或间接地传达
意境的信息,而且运用园名、景题、石刻、匾额、对联等文字方式直接通过文字艺术来表达,深化意境的
涵蕴。汉字本身的排列组合,格律对仗极富于装饰美,它的书法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因此,一旦把美学艺
术、书法艺术与园林艺术直接联系起来,园林意境的表现就获得了多样的手法,如虎添翼。加、象征、寓
意、点题等;表现的范围也十分广泛:情操、品德、哲理、理想、愿望、憧憬等等。游人在园林中所领略
的已不仅是眼可见的景观,而脑中不断闪现景外之景,不断情思激发和理念联系。就园林的创作而言,无
往而“寓景于情”,就园林鉴赏而言,见景生情。
正由于意境涵蕴的如此广泛,中国古典园林所达高度情景交融的境界。也就其它园林体系所能企及了,
可以说四大特点本身正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思维方法在园林领域的具体表现,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
历史反映了这四大特点的成长和成熟过程。园林的成熟时期也意味着这四大特点的最终形成。
第二章 园林的生成期
商、周、秦、两汉(公元前 11 世纪——公元 220 年)
所谓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到逐渐成长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园林发展虽然尚处
于比较幼稚粗放的时期,以写真写实为主,却经历了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初期 1200 多
年的漫长岁月,经历了殷、周、秦、汉四个朝代。
第一节 总说
简介其历史背景,因为早期的园林文化只有在财富作为后盾的情况下才能发展。
黄河流域(尤其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为什麽?何见?)。在氏族社
会的晚期已经有了私有制的萌芽,并出现阶级的分化,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国家的诞
生。商(公元前 17 世纪——前 11 世纪)灭夏,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商以河南中部和北部
为中心,包括山东、湖北、陕西的一部分,建立了一个文化相当发达的奴隶制国家。商朝多
次迁徙,最后 200 余年间建都于“殷”(殷墟——安阳),因此商王朝的后期又称殷。
大约在公元前 11 世纪,生活在陕西、甘肃一带,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周族灭殷,简历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奴隶制王国,以镐京(今西安西北)为首都,为了控制中原的商族,还另
建都洛邑(洛阳),为了统治起见,分封王族和贵族到处各地建立许多诸侯国。
西周代经历了大约三百多年,内乱外患,被迫迁城于洛阳,是为东周,前为西周。东
周的前半期称春秋,后半期为战国。春秋、战国正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开始向封建社会转
化的社会巨大变动时期 。
春秋时代的 140 多个诸侯国相互兼并的结果到战国时代只剩下七个大国,所谓战国七
雄——燕、赵、韩、魏、齐、楚、秦。周天子的地位不过是摆设而已。
此时铁工具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促进农业和手工业,
扩大了社会分工,商业和城市经济也相应繁荣起来了。七国之间相互争霸,扩大自己势力范
围,当然需要多方人才,因此“士”(谋士、说客)这个阶层的知识分子受到各统治者的重
用。他们所主张的各种学说有了实践的机会,形成学术上诸如百家争鸣、思想上空前活跃的
局面。
公元前 221 年,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帝国最高统治者尊称“皇
帝”。为巩固帝国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发展小农经济,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等,
尊崇法家思想。
短命的秦王朝(公元前 221 年——前 206 年),又父亲和年轻的儿子两代人统治,经
过秦末农民起义战争的大动乱,西汉(公元前 204-------前 25 年),继秦之后统一中国,到
汉武帝时中央集权大帝国国势强盛,于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封建礼制得以确立,
秩序进一步加强,经过王莽篡汉建立短暂政权后,东汉(公元前 25 年——公元 220 年)又
复统一,建城洛阳。东汉末年各地农民起义,最终酿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各地官员借机拥
兵自重,形成军阀。大小军阀镇压了农民起义,同时也冲垮了汉王朝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
公元 220 年东汉灭亡,中国复归四分五裂、动乱不安的变化。
第二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园林里面主要的构筑物是“台”,可以概括地
说,中国古典园林产生于囿于台的结合。
最早的囿是蓄养禽兽的地方,主要目的为帝王狩猎活动,也是为宫廷吃和祭品的供应,
进入农业社会,狩猎的性质也变了,农田里也打猎——“田猎”,引起农民的极度不满。周文王一再告诫子孙“不敢盘于游田”,就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四周后用院墙围起来,专人看
管。“囿”的范围广阔,除有天然植被外,种树、养菜,也有一些简单的建筑物。帝王在打
猎的间隙,可以观赏自然风景,这就具备了园林的基本功能和格局。
“台”即用土堆筑而形成的高台,《吕氏春秋》:“积土四方而高曰台”,它的用处是登
高以观天象、通神明。《白虎通*释台》——“考天人之际,查阴阳之会……”
在生产力很低的上古时代,人们不可能科学地去理解大自然,因而视为神秘莫测,对
许多自然物和自然现象都怀着畏惧的心理加以崇拜。山是体量最大的自然物,巍巍高耸仿佛
有一种不可抗拒懂的力量,它高入云霄,则又被人设想为天神在人间居住的地方。上古代如
此,如秦始皇七上泰山祭山,甚至到现仍保留,善男信女朝山进香,目的不一,但目标一致。
为何?一则山高势险犹如通到天庭的道路;二则,高山能兴云作雨,必有神灵。在古代代帝
王们接受了依赖大自然是生存、生活的根本源泉之后,统治者最重要的任务不是战争和对外
交往;三则,风调雨顺,有吃有穿是重要问题、国计民生攸关的第一要务。因此,周代天子
和诸侯在全国范围位于东南西北的四山定为“四岳”,其它大大小小的山岳在人们心目中就
成圣山。(而到汉武帝是已定下五岳,南北有变,而沿黄河流域的西、中、北未变。)然而“圣
山”毕竟路遥山险,难以登临。在当时返往数日,劳民丧财。统治阶级想出一普通办法,近
代修筑高台,模拟圣山,台不就是山吗?故秦始皇作琅琊台,曰“台亦孤山也”。商的末代
皇帝殷纣王所建“沙丘苑台”,周文王的“灵囿”、“灵台”、“灵沼”。高台即模拟的圣山,人
间的帝王筑台登高也就可以通达上天之神明,因此上古代各帝王都筑台成风,这些台都十分
高大,需大量奴隶经年累月才能造成。如殷纣王建鹿台,“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千尺,
临望云雨”。台上建置房屋谓之“榭”,在此除了除了通神之外,还可以远眺、俯景、观景。
“国之有台,所以望气加。察灾祥,时观游”。帝王诸侯,美室宫,高台榭,遂成风尚。
所以说,中国古典园林起源广及园圃,帝王狩猎的囿和通神的台,这样狩猎和通神是
中国古典最早具备的两个功能。。台、囿、园圃本身已包含着园林的物质因素,可视为中国
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形。
那麽,我们自然问题决定中国古典园林从开始就向着风景式方向发展的意识,形态方
面的精神因素是哪些?“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天子合一”的命题是有宋儒提出,但作为哲学思想起源于周代。《加传乾卦》:夫人
者,与田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
而奉天时”。孔子提倡“天命论”,“畏天命”,认为天命不可抗拒。孟子则总其成:将天道与
人性合而为一,他认为天加寓人心,人应该尊重自然,对待大自然应持和谐的态度,从而奠
定“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此外,荀子提出相反的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强调人对自然
的主宰和改造,但不占思想界的主导地位,以后《加》为标志的早期的阴阳理论与五行学派
相结合“天人合一”又演变为“天人加”,现为天象和自然跟人类的加的变异,可相互感应,
形成汉代加学说盛行的思想基础。这是精髓还是糟粕?
正由于天人合一的哲理的主导,园林作为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可山水树石,禽鸟
鱼虫当然要保持顺应自然的“纯自然”状态,不可能像西方规则式园林那样出于理性主义哲
学的主导,即表现的“理性的自然”和“有秩序的自然”。明代计成所著《园冶》一书提出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论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承传和体现。
“君子比德”的思想,它导示人们从伦理、功利的角度认识大自然。就是说,大自然
的山林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在于题目的形象表现出与人高尚品德相类似的特征。孔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从中我们发现,在孔子看来人们之所以喜欢观山,乐意赏水,
就因为山体与水体现仁者、智者的美好。山体,可以使草木生长、鸟兽繁衍,财用增殖,给
人们带来利益而无所求。所以仁者喜欢比德于山。而水滋润万物而无私,似德;它所到之处
给大地以生机,似仁;它由向低,舒缓湍急皆循其理,似义;它奔腾澎湃,怒冲千山万壑而奔流东海,似勇;它有深有浅,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等等。这种比德伦理的山水观的
出现实际标志着人们对山水关系在认识上的一种深化。人们开始摆脱对自然山水的膜拜,而
转向对具有人性的赞美,摆脱对自然赏水直接的物质功利性,而代之较为超然的精神功利性
了。因此私家园林的山水园为显示主人的身份、素养、品位。
在这种比德论山水审美影响下,形成我国山水审美的一个独特精神倾向。这与西方山
水审美注重山水的物理体姿,强调较为单纯的娱心适意的精神倾向。就有了明显的不同,如
恩格斯在《论风景》中谈到观海涛时一种“幸福的战栗”“获得愉快的解脱”,此时“会忘掉
了自然”。
这里就会提示我们山水审美的精神特征,山水审美与其它艺术审美有着不同的感受和
效果,山水审美的亲临其境是其特有魅力所在。
我们平时对绘画、雕塑、摄影等视觉艺术,平面表现缺乏真切感,文学作品毕竟是文
字媒体,电影和电视是平面的虚象,被拉开距离的观照缺乏在自然山水景观中那种感觉到全
身心的投入和交流。审美的心境与审美的山水有直接的对应,“触景生情”。山水画家和理论
家郭熙表现出的对应:“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荫人坦坦;秋山明净人萧萧;冬
山昏霾翳寒人寂寂》。”所以中国自古以来把“高山流水”作为品德高洁的象征。“山水”成
为了自然风景的代称。园林从一开始就重视筑山和理水,南无,园林发展的必然遵循风景式
的方向,就不言而喻了。
神仙思想产生于周末,盛行于秦汉。神仙思想的产生一是由于时代的苦闷感,战国正
处于由奴隶社会转化为封建社会的大变动时期。人们对现实不满,于是乞求成超人而得到解
脱;二是由于思想解放,旧制度旧信仰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如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
和孔子“畏天命,天命论”形成极大的反差),也最能激发人们的幻想能力,人们借助于神
仙这种浪漫注意的幻想方式来表达破旧更新的愿望。到秦汉时民间已广泛流布着许多有关神
仙和神仙境的传说。其中以东海仙山和昆仑瑶池最为神奇,流传也最广,成为我国两大神话
系统的来源。这里为人鲜知的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以后的园林中无不体现“一
池三山”布局形式)昆仑山在今新疆境内,可以通达天庭,如人登上便可长寿不死,因有仙
人有首领王母。
东海仙山的神话内容比较丰富,一对园林发展的影响也比较大。园林里面由于神仙为
主导而摹拟神仙境界,实际上就是山岳风景和海岛风景的再现,这种情况现盛行于秦汉时的
皇家园林,对于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上发展当然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三节 皇家园林
囿与台相结合而产生园林,中国古典园林首先出现的一个类型是皇家园林,而历史上最
早有信使可证的皇家园林则是商的末代帝王殷纣王所建的“沙丘苑台”和周开国皇帝周文王
所建的“灵囿”、“灵台”、“灵沼”。所谓生成期就是皇家园林的首先形成,有四个造园活动:
1,宫苑:殷、周
商王朝最末一代——帝辛(殷纣王)在位相当公元 11 世纪——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生
成起的年份。纣王大兴土木,大修离宫。“南距朝歌,北拒邯郸的沙丘。”(沙丘指邢台)。主
要是鹿台和沙丘“苑”,“台”。纣王是中国历史上的荒淫之君,殷被周灭亡,建都镐京,结
合城规进行皇家园林的兴建,就是著名的灵台,灵囿,灵沼。三者在镐京组成一个规模很大
的园林。今还保存灵台(西安西北 40 里的户县)。《诗经*大雅》的“灵台篇“,有其 2 里大
的土台。灵囿面积方七十里,允许百姓入内,但要交收获物,灵沼靠控湖养鱼。
灵台,囿,沼大体上已具备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春秋战国时期大多数均筑台,但游赏的功能扩大。如当时在苏州郊外所建姑苏台(在灵岩山)。
2,秦代宫苑
前述秦始皇公元前 221 年统一六国,开始了空前的兴起离宫别馆的运动。短命秦代 12
年中所建离宫大约有五、六百之多。仅都城咸阳有 200 余处。秦始皇晚年,还打算杂一镐京
附近建更大朝宫—阿房宫。但仅建了阿房宫的前殿,其规模宏大,但以天上星座之名称和排
列次序。按照皇家宫苑的布局,这就是“天人感应“的思想在帝城规划中的体现。秦始皇的
众多的宫殿修其一、二层的“复定”加联系。几乎无需从室外通达,这种做法固然为其本人
安全。也让人摸不清他的行止来无踪。去无迹。正是在神仙思想支配下的盲比。
秦始皇,这位强大的,好大喜功的,极有才能的征服者,却十分贪生怕死,经常感到
受魔鬼的纠缠,不到 50 岁旧精疲力竭,再渴望仙人的灵丹妙药时一命呜呼,而灵丹妙药本
应由他派出的 3000 童男童女带回。此前在三个仙岛上,可惜他们自去无回,故历史学家认
为他们有可能成为日本岛上最早的居民。秦始皇的早早死去,他所要建的阿房宫、上林苑都
没完成,据说汉武帝在 150 年之后,将它的秦苑基础上营造了上林苑,完成了这项宏大的工
程,加此宫此苑为诗人画家提供了想象的灵感。在长安尚未发掘的秦始皇陵里,据古代推测
皇陵里存有阿房宫模型。据说阿房宫园林的湖中有许多岩石堆叠而成的岛,供神仙居住,保
佑活人。这里稍提一下,长城和兵马俑(8000 个)11 年完成,站在这支兵马俑军队前,人
们简直难以相信,这是艺术家们为一个血腥的暴君所创作的。
秦始皇求药不成,于是乃退而求其次,在上林苑内挖池筑岛,摹拟海上仙山的形象,
满足其接近神仙的愿望,这就是著名的“兰池宫”,引谓小为池,筑为蓬、瀛,刻石为鲸鱼,
长 200 丈。从此,皇家园林除了狩猎、通神、生产、游憩外有多了一个目的。
西汉王朝建立之初,秦的旧都已被项羽焚毁。中国古代改朝换代都无不如此,加之多
为木结构,特别好毁,致使中国古代建筑至今所剩无几。大多为明清所建。古建筑如宫殿,
只有靠文献或遗址记载加以研究和揣测。
3,西汉宫苑迁都长安,在秦的离宫“兴乐宫”的旧址上建“长乐宫”,在龙首原上建
“未央宫”,以后又建了城墙、宫殿,其建筑占长安总面积 2/3,八大街,160 个居住里 9 府、
3 庙、9 市,人口 50 万人。
汉武帝在位(前 140——前 87 年)小农经济空前发展,政权巩固。儒道交补,意识形
态相对平衡。维系着泱泱大国的强盛与稳定,文化艺术也就发展,产生了瑰丽的汉赋,加登
仙的神话,现实与幻想交织的绘画,神与人结合的雕刻。园林方面当然也就受此影响,在加
社会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及加本人好大喜功,皇家造园活动遂达空前。
西汉的皇家园林遍布长安近郊、远郊,其中关陇各地代表作:上林苑。建章宫,林泉
宫,未央宫。反映了西汉皇家园林的三种不同形式,简单一述:
上林苑是一座庞大集锦式皇家园林,苑墙约 130——160 公里,地跨西安市和咸宁、周
至、户里、蓝田四县的县境,可谓空前绝后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
苑内山水、植物、动物,苑、宫、台、观、生产基地都俱。上林苑记载文字有限,详
情不知,但可以肯定两点:一.上林苑是一个范围极其辽阔疏朗地散布其间,全然不同于秦
代宫苑之建筑密集。加相连的情况;二.上林苑是一座多功能的皇家园林,具备了早期园林
的全部功能——狩猎、通神、求仙、生产、游憩、居住、娱乐,还兼军事训练。由于机构管
理庞大,加之内乱外患,西汉末年上林苑作为皇家园林已是名存实亡。
建章宫在上林苑内,宫内挖“太液池”。汉武帝也像秦王堆筑一池三山形成中轴严格对
称的前宫后苑,是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完整的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从此,遂成为历来皇
家主要模式,一直沿袭到清代——颐和园,圆明园。
甘泉宫,西安北 300 里之甘泉山(方阳县)为秦王只林光宫。修建成一组庞大的建筑
群,利用北邻的天然山水风景开辟苑林,略成前宫后苑的格局。该宫地势高爽,景界开阔,是汉武帝 5 月避暑处,8 月 13 归。在这段时间内,皇帝处理政务,接见官僚和外国使节的
地方。所以甘泉宫兼有求仙通神、避暑游憩、朝圣仪典、政治活动等多种功能。可算是历史
上第一座宫苑结合的离宫御苑。
这样在早期皇家苑林的三种形式的代表:未央宫、建章宫均为朝宫,初步具备宫、苑
分置的格局,加苑林区类似“大内宫苑”;甘泉宫与甘泉苑相当离宫御园;上林苑则是一庞
大集锦式皇家园林。
4,东汉宫苑
东汉迁都东京洛阳,就周代的洛邑,故城加以扩大,在域内修建“南宫,北宫,相距
七里,中央作大屋,支道三行。天子从中道,众官夹左右,十步一卫。”城内大内御苑四座。
行宫御苑 9 初,上林苑,圣林,西苑。
总体上东汉的皇家园林不比西汉之小,但游赏功能升为主导,因而比较注重造景的效
果。
第四节 私家园林
先秦两汉时期的文献记载私家园林极少,并非为造园主流。
西汉文帝的四子,梁孝王刘武酷园林之乐。拒《汉书*梁孝王传》,建有各园兔园,也
称梁园,开始用土,石堆叠假山。
东汉桓帝时,大将军梁翼在洛阳修建园林规模也为可观。
汉代地主经济发达,大地主积累大量财富为己享用,社会上商品经济对皇室、贵族、
官僚的生活享用起了很大作用。因而致富的人不少,豪富也有造园的,毕竟不为主流。
第五节 小结
在 1200 年间,尽管造园的规模很大,(总体看来档次、质量、水平不高)但园林的前
进变化极其缓慢。始终处于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原因:
一。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主流是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仅是摹仿皇
家园林的规模和内容,二者无明显区别。
二.园林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逐步转化为游憩、观赏为主,但无论自然山
水或人工山林,建筑物只是简单的散布。罗列在自然环境中,要素无有机联系,如灵台、囿、
沼。园林的总体规划规模说不上是设计经营。
三.三种思想支配着人们对于大自然尚保持浓重的神秘性。论理功能性,故对大自然
山水风景,尚未构建完全自觉的审美意识。所以文化作品中有关自然美景物,如《诗经》和
楚辞充满了以比喻美的比兴。汉赋尽管气概磅礴却没有作者的主观情感的融入。园林也是如
此,三种思想影响着风景式向上发展。毕竟仅仅是大自然的客观写照。虽本于自然却未必高
于自然。囿、台、苑规模之大,令人瞠目结舌。但登台远眺,极目观望,也仅是大幅度排比
铺设。远视粗犷景观,但在园林里进行审美的经营,还处于低水平上。造园活动尚未达到艺
术创作的境地。
以上这些都与生产力有很大关系。也与文学、绘画、诗歌水平不高有关,也与对外闭
塞有关……也与统治者好战、好大喜功有关。儒家一统,禁锢艺术、园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