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室内设计年鉴》
# 03
从国有家具厂走出
为当代设计师品牌骄傲
回溯中国室内设计发展的历程,从最初的“向外求”到如今的自生长,中国设计力量在一代代先锋者的探索下崛起。
“从1985年到现在,在近40年的岁月间,可以说我伴随着中国室内设计行业成长而成长。从第一个学会的创立,到今天我们看见全国各地涌现了不同分支的学会、协会,包括当前行业内众多知名的奖项、媒体平台,这一切都意味着行业正在走向更好的未来,而我作为助力者之一,感到很欣喜。”赵毓玲说道。
面对冉冉升起的新生代,赵毓玲认为,一方面,在新时代背景下,年轻设计师拥有着与过去相比更便捷的途径获取前沿资讯;另一方面,随着时代成长起来的一批设计师正在渐渐回归本心,真正走进各个领域钻研设计,而他们将会为未来设计师成长路径创造更多可能性。
与此同时,在参与大大小小的国内展览、拜访众多高精尖设计师后,赵毓玲发现,越来越多设计师开创了属于自己的设计师家具品牌,比如,吕永中的半木BANMOO、吴滨的未墨、孟也的WHYGARDEN、曾建龙的融舍时尚艺术家居等等。
“我是从家具厂走出来,我对此感到很骄傲。我从大学毕业就开始和木材打交道,在工厂里度过了20年光阴,所以我对工厂是有感情,现在我也常常会去参观一些设计师的家具厂。”
至于未来设计,赵毓玲展望道,“我相信设计行业将涌现一批‘跨学科’的专业领域精耕者。过去,我们都是用风格来定义不同的设计师,通常我们了解一位设计师,首先都是问‘他是什么风格的设计师’。现在,可以看见在地产、住宅、酒店、商业、医疗等多个领域中都出现了钻研与精耕者,设计师们正在通过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不同的专业学科,赋能设计本身。”
—
时代,在数万亿人的脚步声中前进。当一路高歌向前,是否有人会停下来回头看看?身处此时此刻的我们,不知道未来如何,但却因很多人的努力,看见了历史的片段。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室内设计近20年的发展历程,其实很简单,只要你从《中国室内设计年鉴》的第一本翻起,每一本书都代表着一段历史,每一个作品都彰显了那个时代的印记。”赵毓玲女士在访谈中的这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们。
在纸媒已式微的今天,依旧有人在坚持做历史的记录者,他们不在意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下,纸质书刊是否能够为他们带来现实的利益,而是驻足停留,让精神以书为载体,于时光中传承,在历史里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