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广州设计周终于如期举行,据不完全统计,展会期间人流量高达40.27万人次。「DESIGN TRENDS设计趋势」亦携手大道恒美品牌管理、广州设计周,在现场搭建一对一访谈场景,与地产、设计、商业、农资等多个领域的先锋人物进行深度对话。 此次借着「设计趋势访谈室」空降广州设计周的契机,我们特别邀请到中国室内设计资深媒体人赵毓玲女士,尝试从其独特的视角,回溯中国室内设计行业发展历程。 作为扎根室内设计领域多年的媒体人,赵毓玲女士创办了中国室内设计行业第一本杂志《室内设计与装修(ID+C)》,并主持策划了广受业界认可的《中国室内设计年鉴》,如今依旧活跃在专业领域媒体的第一线。 在近一个小时的访谈过程中,我们聆听时代人物的人生故事,纪录专业领域的真知灼见,共同探索行业之间的共融共生,共论城市创想。
赵毓玲女士,是中国室内设计资深媒体人,其于1985年创办《室内设计与装修(ID+C)》,退休后,在2005年受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邀请主持策划《中国室内设计年鉴》,至今连续出版18年,获得行业充分认可,被台湾著名设计师登琨艳评价为“设计师的保姆”;很多设计师都亲切的称呼赵毓玲女士为“赵妈妈”,更是一种对她在设计行业的肯定。 # 01 回溯人生历程 不悔似水年华,无愧流金岁月 在《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曾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20世纪70年代,受到日益高涨的前苏联文学影响,同时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刚刚自南京林业大学木材加工专业毕业的赵毓玲,怀揣着“为一生事业而奋斗”的决心,被分配至南京知名的家具厂工作。 “当时我所在的家具厂,是江苏省唯一一家全民所有制单位,中国第一高楼金陵饭店、北京香山饭店等国内著名建筑的家具都是出自我们厂,我在其中主要负责一些新闻宣传类工作。”赵毓玲回忆道。 改革开放以后,以《天津日报》、《文汇报》及上海电视台等为首的媒体机构纷纷恢复广告经营,整个中国传媒行业也逐渐在艰难中谋得生存与发展。彼时,入行已有十余年的赵毓玲,秉持为社会做贡献的初衷,提出了希望创办一本与家具相关的杂志,以记载、传播时代思想与内容。 “起初,我只是隐隐意识到家具是室内设计行业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但其实并没有一个十分清晰的概念。或许是冥冥之中有指引,在一次南京东南大学教授的学术分享会上,我受到两位老师的启发,确定了杂志创办的方向。《室内设计与装修(ID+C)》便在机缘巧合之下,被我一个行外人误打误撞地办成了。”赵毓玲不禁感慨道。 在室内设计行业尚依附于建筑业的年代,赵毓玲排除万难,从解决刊号问题,到资金、人员问题,其奔走于各个政府单位与全国各地的学术单位之间,最终创立了中国第一本室内设计行业的杂志《室内设计与装修(ID+C)》,至今已有38年。作为一本横跨纸媒到新媒体时代的杂志,其纪录了时代之歌,致敬经典,赞颂优秀设计。 参与活动现场照片 图源网络 # 02 18年18本《中国室内设计年鉴》 “纸媒”时代的设计发展记录者 2005年,自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外国势力的涌入与本土设计力量的自生张,让中国室内设计行业一派欣欣向荣。正是在这一年,刚刚退休的赵毓玲受邀主持策划了《中国室内设计年鉴》。 “当人生走到某个节点的时候,回忆往往会给你带来更深的感触。所以,在那个时候,年轻时喜欢的保尔·柯察金那句话,再次在我脑海中回旋,我恍悟到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当我们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如果我能为社会留下有价值的东西,那么我应不后悔我的一生。” 多年来,在互联网与新媒体的重重冲击下,赵毓玲一直以坚定的信念、执着的态度策划出一版又一版的《中国室内设计年鉴》,至今已有18年。在她的抒写下,《中国室内设计年鉴》见证了中国室内设计的积淀与成长,成为室内设计界具有独特价值的文献图书。 “与其说在卖书,不如说我们在做设计师成长平台。我们希望通过《中国室内设计年鉴》让年轻人可以回望历史,共创未来。”赵毓玲说道。 面对“纸媒已死”的消亡论,赵毓玲表示,“我认为,书籍会有复苏的时期。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或许疲于应付快速的、大量的、碎片化的内容,但是只要人们开始回望,这些留存下来的作品将会被一一收集。其实,目前我了解到已经有一部分设计师开始收集书刊,他们正在试图系统地梳理整个行业的发展历程,深入研究优秀的思想与观点,为行业的革新与迭代做准备。” 媒体,对于任何一个行业而言,都是强有力的助推者与共创者。如果不再有人记录历史,那么我们终将消亡于历史长河之中,赵毓玲及其同行者在磨难与困苦面前,不曾畏惧,始终抱持初衷,以书为鉴,留存经典。 《中国室内设计年鉴》 # 03 从国有家具厂走出 为当代设计师品牌骄傲 回溯中国室内设计发展的历程,从最初的“向外求”到如今的自生长,中国设计力量在一代代先锋者的探索下崛起。 “从1985年到现在,在近40年的岁月间,可以说我伴随着中国室内设计行业成长而成长。从第一个学会的创立,到今天我们看见全国各地涌现了不同分支的学会、协会,包括当前行业内众多知名的奖项、媒体平台,这一切都意味着行业正在走向更好的未来,而我作为助力者之一,感到很欣喜。”赵毓玲说道。 面对冉冉升起的新生代,赵毓玲认为,一方面,在新时代背景下,年轻设计师拥有着与过去相比更便捷的途径获取前沿资讯;另一方面,随着时代成长起来的一批设计师正在渐渐回归本心,真正走进各个领域钻研设计,而他们将会为未来设计师成长路径创造更多可能性。 与此同时,在参与大大小小的国内展览、拜访众多高精尖设计师后,赵毓玲发现,越来越多设计师开创了属于自己的设计师家具品牌,比如,吕永中的半木BANMOO、吴滨的未墨、孟也的WHYGARDEN、曾建龙的融舍时尚艺术家居等等。 “我是从家具厂走出来,我对此感到很骄傲。我从大学毕业就开始和木材打交道,在工厂里度过了20年光阴,所以我对工厂是有感情,现在我也常常会去参观一些设计师的家具厂。” 至于未来设计,赵毓玲展望道,“我相信设计行业将涌现一批‘跨学科’的专业领域精耕者。过去,我们都是用风格来定义不同的设计师,通常我们了解一位设计师,首先都是问‘他是什么风格的设计师’。现在,可以看见在地产、住宅、酒店、商业、医疗等多个领域中都出现了钻研与精耕者,设计师们正在通过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不同的专业学科,赋能设计本身。” — 时代,在数万亿人的脚步声中前进。当一路高歌向前,是否有人会停下来回头看看?身处此时此刻的我们,不知道未来如何,但却因很多人的努力,看见了历史的片段。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室内设计近20年的发展历程,其实很简单,只要你从《中国室内设计年鉴》的第一本翻起,每一本书都代表着一段历史,每一个作品都彰显了那个时代的印记。”赵毓玲女士在访谈中的这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们。 在纸媒已式微的今天,依旧有人在坚持做历史的记录者,他们不在意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下,纸质书刊是否能够为他们带来现实的利益,而是驻足停留,让精神以书为载体,于时光中传承,在历史里永存。
以实现城市品质人居生活为出发点,「DESIGN TRENDS设计趋势」以设计为链接,发现趋势、探索产品力,赞颂中国好设计。
我们坚持设计的人文理想,定义在地产、设计与大家居领域,以全球化视野挖掘商业环境,以专业的设计产品力逻辑来经营该平台。我们鼓励推陈出新的研发,真正为人居环境提供优秀的解决方案;我们关注在设计领域钻研与精耕的人物,让专业者输出有价值的观点;我们报道优秀的地产产品体系、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与软装设计作品。
高屋建瓴,深刻追溯 回顾过去,正视当下,看见未来 翻开《DT趋势人物》访谈集,你将迅速发现这是一座扎根地产设计领域横跨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研究的智库,我们与活跃在海内外地产、设计界一线的领军人物展开深入对话,回溯成功企业发展历程,发现与分析前沿信息,同时呈现具有创新意义的行业思考。 # 策划 总编 / Melody 产品总监 / Jeff 华南主编 / Nina Fang 原创内容,非授权不可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