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长沙站近期2018年发送量为2404万人,远期2028年发送量为3591万人。
新长沙站选址于长沙市东部雨花区的黎托村,位于长沙大道(机场高速公路)与京珠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的东南,还将汇集城市轨道交通、常规交通、长途汽车、出租车以及社会车辆等各种交能方式,形成了一个大型综合客运交能枢纽。设计范围为城市劳动东路、香樟路、新花候路、红旗路东侧的站前路围合区域。
2) 新长沙站距长沙市五一广场9.5km。西临体育新城,南有森林植物园,北为马坡岭高科技农业园。京珠高速公路从西边穿越,机场高速路从北部横跨,南有绕城线贯通。该区域除部分村镇用地及单位用地外,其它大部分用地为菜地、耕地和鱼塘。村镇居住用地呈零散分布状态,村民住宅以平房和独立式楼房为主。现有单位主要包括材镇企业、非市属机关及中小学。地面高程(黄海高程,下同)地面标高为36.5m左右。
新长沙站车站建成后主要办理武广客运专线及杭长客运专线(规划)客车。新长沙站规划横列布置武广车场和沪昆车场,分别办理南北方向客车和东西方向客车作业。武广车场近期设正线2条,到发线10条,基本站台2座、中间站台4座;预留沪昆车场设正线2条、到发线10条,中间站台5座。车场参考轨顶高41.50m。
1) “工”字型布局:由于规划中武广客运专线与杭长客运专线并列布置且分期实施,形成新长沙站最终的“工”字型布局,站房位于车场两侧,中间为跨线式候车室,使两部分车站可在一层、三层连通,保证人员的自由通行。
2)“绿墙”:火车线两侧规划大片绿地,形成南北向生态“绿墙”。一方面减弱列车行驶中对周边城市环境带来的空气,噪音、震动、视觉等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营造一个舒适、清新、美观的车站环境,并为车站保留未来发展用地。
3)人车分流:站前广场分二部分,一部分位于首层公交车站两侧,可作为春运时人员聚集广场。另一部分为二层平台和架空步行道,一侧联系主要进站大厅,另一侧跨过站前道路分别向东西两侧城市绿地延伸,并与绿地周围的旅馆、交通枢纽等建筑相连,为行人开辟一个完全人车分流的步行系统。作为东西向人行轴线,东侧步行道可直达浏阳河中的磨盆洲。
1. 建筑构思理念Concept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浮纱·舟影” “Floating yarn·Boat shadow”
1)“浮纱”:源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仅重48克,薄如婵翼,反映当时高超的织造工艺。“浮纱”指站台雨篷部分,轻巧透明,遮阳与采光相间。阳光透过雨篷洒落在站台上,光影婆娑,使人绱徉在光影响世界。斜撑的承重构件远远看去,像一片绚丽的树丛。旅客一下车,便陷入轻纱般光影的海洋,对美丽的长沙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2)“舟影”:远处是美丽的湘江,近处是蜿蜒的浏阳河,河水静静地滋润着这片土地,人们在河上泛舟、捕鱼,处处留下片片舟影。站房屋顶设计呼应了河上泊舟时,船影相叠,灯光摇曳的意境。候车厅的屋顶采用虚实相间的设计方式,既可以遮风避雨,又可以使人透过屋顶天窗观天空四时的变化。整个候车厅屋顶位于站台雨篷之上,宛如一叶扁舟划过水面。
3)“屏”:在站房与公交车站之间设置一道城市之屏,既作为车站信息发布、城市介绍、广告播放,又可作为站房东西向的遮阳和雨篷,同时由外到内把空间划分为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室内空间,给人丰富的空间感受和视觉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