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湖·漂浮种子 | 小隐建筑 | 2021 | 中国四川

万物在时间里流动,流动的过程形成历史。凝固不语的建筑也在时间里流动,流动的过程形成地方的历史。在其间建筑师们寻找过去与现在的平衡点,交出面对未来的答卷。
▽池塘中倒映的建筑画卷©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1.jpg

成都环城生态公园·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坐落于成都青龙湖湿地公园二期内,小隐建筑接到业主的设计委托任务,将原有的建筑转变成供游客参观的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原建筑是废弃的青龙湖小学和一个养殖场,典型的红砖房。由于场地已被规划为湿地公园,这一片废弃的建筑也急需转换身份,迎接来公园游玩的游客。期待通过设计的力量让衰败的红砖房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新旧交融的建筑群©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2.jpg

▽两栋老房子之间的漂浮种子©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3.jpg

▽废弃的建筑混凝土块再利用到景观©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4.jpg

梳理

自2018年,成都提出“公园城市”新理念和城市发展新方式以来,成都梳理了城市空间,围绕成都绕城高速周边布局,以绿道为线,78座桥梁为点,串联起整个环城生态公园121个特色园,建起自然资源与市民休闲生活之间的便捷桥梁。
▽坐落在池塘边的建筑©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5.jpg

位于环城生态公园内的青龙湖·漂浮种子承载科普、研学、体验的空间需求,于此我们取“万物生长循环”为建筑意象,通过提取农田间农作物的生长状态作为设计元素,采用聚碳酸酯板、陶瓦、红砖等常见材料,让建筑呈现出新旧交替、自由流动的场所气息。
▽围墙拆除后形成自由开放的场地©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6.jpg

▽公园延伸到庭院里©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7.jpg

▽旧砖与聚碳酸酯板形成虚实、新旧交织共生的建筑©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8.jpg

场地梳理,是城市更新项目的核心环节。“留”与“改”如何平衡,是这类场地现状复杂的项目的重点。建筑方面:部分建筑并未受到较大破坏,修缮后可继续使用;部分建筑墙体破损,屋面破烂,屋顶年久失修,部分结构无法满足使用要求;还有一部分建筑墙柱坍塌、墙体倾斜非常严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改造前养殖场部分保存完好的建筑和受损严重的建筑©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9.jpg
vsszan592491311295810.jpg

景观方面:场地荒废多年,内部杂草丛生,原有梧桐树长势良好;原硬化路面破损严重;围墙将场地与外部农田、公园完全隔离,影响人们参与体验。
▽改造前生长态势良好的梧桐和杂草丛生的院落©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11.jpg
vsszan592491311295812.jpg

流动

为了让建筑呈现出新旧交替、自由流动的场所气息,在改造设计中,我们让场地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即将来临的游客。拆除了原有坍塌的建筑和部分红砖围墙,旧红砖在场地的各个角落流动起来,从竖向的砌墙围挡变为横向的地面铺装,旧砖换了新的方向在场地生长蔓延。废弃混凝土块的应用也是如此,破碎后作为景观汀步。尽可能拆除了原有封闭围墙的场地向游客张开怀抱,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来此参观游览。
▽拆除了原有坍塌的建筑和部分红砖围墙©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13.jpg

▽围墙拆除后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14.jpg

▽地上斑驳的红砖与屋顶虚实的瓦形成共有的空间序列©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15.jpg

▽竖向砌墙围挡的红砖变为横向的地面铺装©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16.jpg

▽旧砖新作的花墙与老房子融为一体©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17.jpg

在建筑改造方面,我们注重材质是否与原有建筑匹配和谐,是否经济适用。我们希望改造后的场所更加包容开放,所以也特别注重材质本身是否拥有通透,轻盈的质感。结合场地本身记忆,最终我们选择了聚碳酸酯板、红砖、陶瓦等材料进行了几栋建筑的针对性改造。
▽轻薄通透的聚碳酸酯板顶棚©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18.jpg

▽聚碳酸酯板营造出朦胧的视觉效果©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19.jpg

▽红砖墙、聚碳酸酯板、特殊处理的镂空钢构形成统一的格子序列©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20.jpg

聚碳酸酯板是在乡村和农业配套设施建筑中应用很广的材料,具有透光、轻质、耐候、阻燃、隔音、高强度等优异性能,而且价格低廉,非常适合低成本低技建筑的应用。红砖和陶瓦都是原有建筑值得保留的血脉和记忆。
▽新旧红砖、陶瓦、聚碳酸酯窗的新组合©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21.jpg

▽材料与构造形成的虚实对比空间©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22.jpg

▽阳光透过聚碳酸酯板柔和地进入室内©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23.jpg

▽局部透光的屋面为农科实验农作物提供适宜的光照©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24.jpg

▽阳光从透光屋顶倾泻而下©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25.jpg

我们将结构塌毁的建筑进行了拆除,在原址新建农机展示棚,透明的聚碳酸酯板与精巧的白色钢构营造了一个晶莹剔透、轻薄柔美的开放空间。
▽雾气中轻薄柔美的建筑©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26.jpg

▽融于天际的聚碳酸酯板顶棚©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27.jpg

▽金属网与聚碳酸酯板在灯光下的朦胧之美©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28.jpg

两栋状态较好的建筑,改造为现代农业和农耕文化展厅。红砖砌体和木构屋架全部保留并进行了局部修缮,屋面统一更换了灰色的陶瓦。同时,将聚碳酸酯板应用于局部顶棚、墙体、门窗,赋予了建筑轻盈朦胧的质感,弱化了红砖砌体带来的厚重感,让建筑呈现出新旧融合共生的状态。
▽废弃混凝土块做的景观汀步©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29.jpg

▽薄雾中若隐若现的建筑©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30.jpg

▽不锈钢让旧水塔焕发新生©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31.jpg

▽发光的聚碳酸酯板指引人们进入展厅内部©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32.jpg

▽灯光与聚碳酸酯板结合形成特殊的视觉效果©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33.jpg

▽保留的三角木构屋顶©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34.jpg
vsszan592491311295835.jpg

▽展厅内部的植物标本©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36.jpg
vsszan592491311295837.jpg

我们在两栋老建筑之间用钢材和聚碳酸酯板,以种子和孔明灯的意象,做了一组悬浮在空中大小不一的透明立方体,作为场地的视觉重点。白天这些立方体像是从红砖缝里孕育出来的一粒粒飞向天空的种子,迎着太阳,晶莹夺目。夜晚,暖黄的灯光透过聚碳酸酯板盒子,带来一种明亮的漂浮感,像定格在空中的孔明灯,如梦如幻……
▽夜幕下橘色的漂浮种子©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38.jpg

▽夜晚©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39.jpg

▽飞向天空的漂浮种子©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40.jpg

▽漂浮种子变身孔明灯定格在空中©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41.jpg

▽定格在空中的孔明灯©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42.jpg

历史学家王笛认为,历史和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怎样使这个灵魂在现代化、商业化、科技化大潮的冲击下幸存是城市管理者、学者和居民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同时,这也是建筑师在面对城市更新项目时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三栋建筑匍匐在草坪之上©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43.jpg

在我们看来,在进行这类项目改造时候,应注意区分“老”“破”“烂”三者的异同。“老”是陈旧,并非贬义,反而恰恰饱含历史;“破”是完整的东西受到损伤变得不完整,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复;“烂”是不可挽回的逝去。分清三者区别后,在面对不同的老旧建筑就能采取不同策略。
▽红砖建筑的新旧交替©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44.jpg

面对不可逆的城市化进程,建筑师应该多一些人文思考。建筑从来不只是建筑本身,而是凝固的艺术,更是用智慧和激情谱写的史诗。青龙湖·漂浮种子,是我们在城市更新进程中种下的一粒小小的种子,希望这粒“漂浮种子”能够表达我们对待城市更新的态度与思考,同时也期待这粒“漂浮种子”能唤起更多城市的参与者对所栖居的城市的思考,以自己的方式保护那些珍贵的“城市文化”不在城市化进程里消失。
▽晶莹剔透的漂浮种子与蓝天交相辉映©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45.jpg

▽分析图©小隐建筑

vsszan592491311295846.jpg
vsszan592491311295847.jpg

vsszan592491311295848.jpg
vsszan592491311295849.jpg
vsszan592491311295850.jpg
vsszan592491311295851.jpg
vsszan592491311295852.jpg
vsszan592491311295853.jpg
vsszan592491311295854.jpg
vsszan592491311295855.jpg
vsszan592491311295856.jpg
vsszan592491311295857.jpg
vsszan592491311295858.jpg
vsszan592491311295859.jpg
vsszan592491311295860.jpg

  • 项目名称:青龙湖·漂浮种子
  • 项目类型:展览类建筑
  • 设计方:小隐建筑
  • 公司网站:http://www.archermit.com/
  • 联系邮箱:ffice@archermit.com" rel="nofollow" target="_blank">office@archermit.com
  • 项目设计:2021.02
  • 完成年份:2021.12
  • 设计团队:潘友才、杨喆、陈仁振、冯煜桃、宋智颖、杨锐、苟源君、何仪、赵亚线、刘子轩、胡沁梅
  • 项目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龙湖湿地公园二期
  • 建筑面积:2042㎡
  • 摄影版权:小隐建筑
  • 合作方:四川锦城智信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客户:成都天府绿道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材料:聚碳酸酯板、陶瓦、红砖

Ai 分析中……

序赞Ai时刻等待着你的命令!~

与Ai对话形式持续执行相关Ai智能体任务。

暂时没有评论,你回一个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