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发掘的三星堆遗址,因其出土文物的科学、艺术价值,备受全国人民瞩目,2021年,随着新一轮考古发掘,更大大扩充了文物总量,现有的建于1997年的展馆已无法容纳文物收藏与展示的需求。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以“浮·游”为题,提出新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的解决方案。
▽项目视频©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标清240普清360Vz2高清720Vip超清1080Vip字幕无马上解锁
▽项目概览©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01. 三星堆博物馆的特性
有关三星堆的研究,虽伴随着挖掘步步推进,但不管是从断代、传承、文化意指等方面来看,至今还有许多未解之处,因此,对于三星堆的理解呈现出一种“动态”,承载它的博物馆,似乎不适合惯常以断代史作为线索的展陈方式。另外,除了提供展示功能外,这一处新场馆还承担着存放、研究文物的功能,建筑设计应对三星堆的特殊性做出回应。
▽清晨鸟瞰©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旧有的三星堆博物馆(下称二号馆)于1997年建成,之后园区内又陆续建成了其他各类设施建筑,随着挖掘深入,已没有足够空间容纳文物,进驻这一园区的新三星堆博物馆,必然需要思考与园区内已有建筑的关系,达到协调的状态。
▽崔愷院士手稿©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号馆与鸭子河©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02. 设计策略分析
1)尊重湿地环境
设计方案充分利用场地发达的水网和植被,将地面恢复成原生态的湿地公园再现原始文明的生存环境。 建筑主体在筒阵的承托下以一种轻盈的姿态悬浮于基地,使园区景观与鸭子河连续贯通,融为一体。充分利用园区现状景观资源,统筹规划园区各板块功能,有效进行雨洪管理,呈现“与水为友”的和谐环境。建筑与环境充分融合,将场景再现式展厅和公共服务区嵌入到湿地公园之中,让室外景观成为室内空间的背景,打造沉浸式体验效果。
▽沿河效果©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悬浮之姿与水为友©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回应多点分散的园区特点
充分尊重园区既有的多点分散的格局,将分散的博物馆打造成为馆园一体的博物园。新馆的建设,充分考虑到保持二号馆和文化甬道的核心地位,并达到园区空间的整体平衡。园区设置多个出入口,除了通过游客中心入园的单一路径,还扩充了北侧鸭子河方向进入博物馆的游园路径,并设计西侧坡道加强与老二号馆的交通联系。未来,园区将成为一座风景优美的公园,即使不进行博物馆参观的市民,也可进入踱步留连。
▽博物馆北广场入口©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游客接待中心©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3)与原有二号馆的关系处理
以馆园融合的策略在保持二号馆园区标志性地位的同时塑造广汉文化新地标。一组厚重有力的筒阵矗立在原生态湿地上,消解了建筑巨大的体量,在尺度上寻求与园区老建筑的协调。20米高、420米长的建筑在高大绵密的树林间若隐若现,二号馆以其40米的绝对高度保持其园区的标志性地位。新馆西侧退让二号馆85米,给予老馆足够的尊重与空间缓冲。新馆极具神秘感的曲线造型语言与二号馆的螺旋曲线的形式语言完美呼应,融为一体。每个筒体的屋顶造型均对应着三星堆特有的文化符号。
▽园区已有建筑分布©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号馆与园区内已有建筑©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面向二号馆的西侧入口©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4)让展品回归语境
以现代情景语境打造吻合三星堆文物特征的展陈设计让展品回归其原初的语境之中。三星堆文物尺度小、断代分期尚不明确的特点,使得展陈时不适合过分方正封闭的常规展厅,局部曲线迂回的展览路径更有利于观者沉浸式的漫游体验,激发未知的探索欲。
▽综合陈列区流动的展示空间为不同展陈模式提供了可能性©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新馆中,基本陈列区取消了各自封闭的边界,在空间上融为一体。琳琅满目的器物堆砌在悬浮感的展柜中,在展陈灯光烘托下,与多媒体内容虚实结合,犹如“漂浮”在历史长河中的珍宝。透过幽暗的滤光玻璃幕墙,窗外风景若隐若现,成为展品的自然底景。另外,我们引入库展结合的概念,使得参观者可以体验考古研究的现场感与亲历感。它不再是一座一般意义上正襟危坐的博物馆,希望新馆可以成为一个邀请所有参观者一起探索古老三星堆文化的地方。
▽一层展厅©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5)塑造神性空间
通过塑造神性的空间体验,表达三星堆神秘的古蜀文明。六个筒体成为核心展厅:以艺术化的空间语言展现出三星堆国宝重器之神秘。沿着筒体展厅下到地面,是嵌入到湿地中的场景再现式展厅。半透的玻璃界面让原始蛮荒的湿地景观成为展品的背景。走上屋顶花园层时,连绵的屋面成为阡陌纵横的田园景观,可举办各类公众文化活动。
▽视频©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标清240普清360Vz2高清720Vip超清1080Vip字幕无马上解锁
▽核心展厅设置在筒体内©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场景再现式展厅©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屋顶的黄昏©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6)可持续的博物馆
- 以极具创新的结构体系和技术手段,建造布局灵活,可持续更新的博物馆。
- 多筒支承大跨空间钢桁架结构体系,形成了特有的大尺度架空处理方式,展厅净高5米以上,充分实现无柱大跨度、大荷载的展陈需求。每个筒体的剖面各具特色,具有9-20米不同层高以适合多种主题和文物展示。钢筋混凝土筒体竖向构件和钢结构水平构件的有机结合,令建筑的抗震、防洪、抗渗的性能达到最优。
▽结构体系©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筒状结构内的展厅©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科研办公和文物库房区高效集中布置,悬浮于地面之上,有效防范洪水隐患。竖向设备系统集成于坚固的筒壁中,横向设备管网集成在1.5米厚的空腔楼板和吊顶内部;应急疏散系统集成在筒壁内,保证了安全高效的应急疏散和展览空间的完整性。
▽黄昏鸟瞰©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总平面图©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项目名称 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博物馆及附属设施工程设计方案
- 项目类型 博物馆
- 项目地点 四川省广汉市
- 设计单位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设计主持 崔愷、郑世伟
- 历史顾问 陈同滨 刘翔宇
- 景观顾问 李存东
- 建筑专业 黄鹤鸣 李孟书 崔杨波 王众瓛 蒋楚篁 张迪 刘健 蔡文(以下为实习生)张雨 尹肖同 郑志强 孙燕妮
- 室内专业 张哲婧 杨昊然 孔嘉伟
- 景观专业 关午军 白建立 滕依晨 王悦 杨宛迪 朱雅晖 韩迅
- 结构专业 任庆英 刘文珽 李森 刘子傲
- 总图专业 连荔
- 展陈咨询 韩永 李江
- 给排水专业 夏树威
- 暖通专业 汪春华
- 电气专业 常立强
- 经济专业 禚新伦
- 项目经理 尤琳
- 建筑状态:方案
- 设计时间:2020-2021
- 建筑面积:博物馆34950.0㎡;接待中心 8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