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人:向玲
- 编辑:武晨曦,杨子遥,石安,伍培燊,陈诺嘉
踏上建筑之路
做建筑是件很偶然的事情。我是一个在福建的沿海小镇长大的孩子,对于周遭场景的记忆多是山与海,并不是太能感应到建筑能带来什么,也不知道建筑师能做什么。幸运的是,学习期间两位对我影响很深的老师让我能在一个连续完整的思维框架体系内来形成自己的建筑认知。一位是本科时期的毕胜老师,另一位是我的研究生导师张雷老师。毕业后我留在张老师事务所工作了一段时间,从学生时期转化到建筑实践的整个阶段我都在张老师的教导下度过,他的很多观念和思维方式对我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研究生时期,吴子夜在张雷工作室评图现场 © 图片由吴子夜提供
关于“米思”
- 在2016年,我和周苏宁、唐涛一起合作成立了米思建筑(Mix Architecture)。事务所名为“MIX”是因为我们希望米思的建筑是多样的,在一致的思维内核下互相碰撞,呈现出带有不同个人色彩的丰富表达。
- 米思的起步其实和许多中小型事务所一样,有很多遍寻和挣扎的过程。但是回溯这些过往,我认为是个很宝贵的经历,因为它让我们从单纯的设计视野中跳脱出来,了解每类项目内在的逻辑,何时政策主导?何时经济优先?何时设计赋能?我们在翻腾的过程中慢慢整理出相对清晰的思维方法和自洽的设计体系,逐渐变得笃定,也对未来有了比较明确的指向。现在的米思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职业化的建筑事务所,从项目的接洽、设计到落地的把控都有个大概的标准和工作模式。我们希望团队能和我们一起成长,思路清晰明确,工作过程简洁有效。
- 我们更倾向于选择一些持有运营类的项目。因为我们关注体验性,注重于设计和真实使用之间的关系,有效运营带来的真实使用状态成为设计的锚点,而明确的运营需求也会对设计本身有更强的依赖性。
▼米思建筑办公室场景和团队合影© 图片由吴子夜提供
“印象性”— 米思的设计哲学
- “印象性”不是一种设计方法,更像是一种思维模式,它是我们面向建筑需求多样化给予的回应。唐纳德诺曼在《设计心理学》中提出了设计的三重评价标准,本能感知,行为活动,情感反思。我们的这种思考方式类似于观察建筑中人的行为活动和情感变化,并把对周遭的自我感知一起糅合起来,用建筑学的方式呈现出来。
- 早年我们跟日本一个很有经验的建筑师合作过医院项目,他在设计时提出,医院在基本功能梳理完备后不应过多的去关注形式问题,而要着墨于如何塑造空间的氛围。当你的医院内部明亮且温暖,给人一种坚定和安全感时,病人会在踏着阳光进入医院后感到平和舒畅,这些一定会让他更乐观积极地配合医生治疗,从而更好地康复。这个类似于场景塑造和心灵庇护的想法就是关乎“印象”的表达。我们希望建筑可以成为一种连接,它把人自身、个体想象和事实环境连接起来,进而转化成一个可使用、可体验、有共鸣的真实客体。 “映射印象,滋生想象。”
▼米思建筑部分作品拼图
- 传统的场地、空间、材料的处理方法是我们一切建造行为的起点。关于印象的思考其实是在理性基础之上的人文回应,它让我们聚焦于真实运营和使用体验,并提取其中能给以共鸣的感性部分,使得建筑得以在另一个层面进行变化和迭代。
- 几年前,大舍的柳亦春老师有一系列讲座和展览,叫“即物即境”,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从个人的角度来解读,虽然建筑是个造“物”的过程,但我们希望展示和传达的却是一个“境”,它可以是情境,可以是氛围或境界等等。虽然时代赋予“物”的图像和影像非凡的传播力,但是我们从思考上不应过分挂念于此,不能功利地成为那种二维的、图像型的建筑师,而是力求让人们的现场体验优于影像所得的。在实地识物的过程中体验建筑带来的另一个层面的感知,那些细节积累的、场所赋予的独特感受能汇聚起来,得于物却超然于物。面对这种体验所感知到的建筑,我们希望大众是可想可读的,甚至“误读”也没关系,因为你传达了建造这个社会事件中每个元素之间的关系,这种方式连接了场地、进入者和使用者,并赋予建筑更多的人文属性和生命力。
▼与合伙人一起讨论(左起:周苏宁、唐涛、吴子夜) © 图片由吴子夜提供
实践
- 01. 蒋山渔村更新实践
- 蒋山渔村的更新是一个持续的,依附于乡村能量变化来缓慢进行的实践。在首期落成的项目中最重要,也最能体现出我们当时对乡村思考的就是蒋山书舍。
- 满是瓷砖“小洋楼”的村子里,书舍是少有的传统样式的留存建筑,在我们接手的时候它已经历过一次改造,是一个典型的隐藏建造逻辑,力求洁白整齐的乡村改造“范式”,因为在村民们的观念中这种古老样式的木制建筑是不实用的,不符合当代的生活需求。我们在二次改造中刻意营造了一种冲突的氛围,由封闭的现存外表和开放功能的矛盾,到室内外空间弥合交融界面的处理,直至现代材料和传统建造中间的碰撞,对比的冲突感贯穿了从功能逻辑到建造细节的每一个角落。最终在内院中,矛盾达到了极点。
- 改砌的老砖空斗墙和代表开放功能的玻璃茶亭并列在了一起,交界处的镜面材料让砖墙和玻璃在另一个空间中延展,一种由视觉错位带来的时空交错感弥漫开来,所有新旧部分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我们希望借由这种对比突出古老传统建筑的美好,也凸显植入功能的新鲜感。
- 欣慰的是,在项目使用之后的回访中,我们能感觉到老百姓的观念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会觉得在某些功能需求的建筑中,这种带有时间印记的老东西,是可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的,也更能再现他们记忆中这个村落本该有的模样。
▼蒋山渔村更新实践:经历了二次改造的乡村书舍 © 侯博文
▼玻璃茶亭:消隐的边缘打破了室内外的界限,为原本昏暗老宅引入了阳光和自然 © 侯博文
▼内院改造前后© 侯博文
▼书舍入口天井空间© 侯博文
▼项目模型© 米思建筑
- 02. 无想山秋湖驿站
- 秋湖驿站是典型的通过理性空间操作来解决问题的项目。它处在一个非常静谧且舒朗的环境中,业主只给我们提了一个要求,就是想要个四合院。所以合院原型和功能的融合,以及如何更好地回应自然成为了设计的起点。
- 但在设计的过程中,预设问题并力图解决它成为了我们的重心所在。这里所谓的问题主要来自于我们对施工单位能力的预判和项目完成度的把控。最终基于现实的条件,我们选择了最常见的混凝土结构,并且利用了屋面和吊顶之间的巨大空隙,让大量的结构高度、施工误差和设备空间都在其中解决。
- 处于视线焦点的屋面与景观台地,则采用了青瓦和毛石这两种堆叠类的材料,而让精度较高的玻璃、仿木金属格栅躲在了它们构筑的阴影里。以此保证在施工平整度有限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呈现出细密积累的材质肌理。
▼无想山秋湖驿站鸟瞰:回字形院落© 吕晓斌
▼树林视角© 吕晓斌
▼主立面,与后山相互错位© 吕晓斌
▼框景示意© 米思建筑
▼入口空间“框景”© 吕晓斌
▼左:围墙对道路的遮挡及“限定绿意”; 右:入口夜景细节© 吕晓斌
- 03. 马家垄村民活动室
- 这个项目其实挺符合我们说的“印象性”,因为它主要表达的是如何回应场所精神,并赋予大众一种记忆中的现实映射。
- 设计开始于对类型的思考,我们希望借此探索在保持原生乡村肌理的情况下对基本类型不一样的诠释。飞扬延伸的屋檐用以调节原始建筑的比例,亦可带来可停留的户外空间;顶部天窗的设置得以改善由屋顶增大带来的采光问题,也在夜间犹如灯塔一样照亮了村口;而打破屋顶的动作初衷是为了消解其屋顶体量带来的压迫感。但最终这个动作被赋予其一种指示性,植入的大树和檐下的空间一起呼应了大家记忆中“村口大树”的意向,让场景得到情境上的提升。建筑最终成了村口的标志,而现今不时在其间举办的乡村阅读会等也让其成某种乡村文化生活上的标志。
▼马家垄村民活动室正立面© 侯博文
▼檐下游乐场© 侯博文
▼轴测示意图© 米思建筑
▼村民的活动© 侯博文
▼由天光照亮的阅读空间© 侯博文
▼光影铺满归乡路© 侯博文
- 04. 溧水仓口村祠堂修缮两例
- 很少见到建筑师去修缮祠堂,尤其是一个既是文保又地处乡村的宗族祠堂。这种新鲜感促使我们去完成这个项目,但是现实中村民氏族、政府以及文保单位提出的要求,让我们很多想法无法实现。最终这两个祠堂是以一个相对保守的状态来完成。
- 两个祠堂中,两侧功能性的回廊和墙体间都留出了一道缝隙。白天这个缝隙毫不显眼,它主要为了满足内部功能的采光通风的需求。到了晚上,缝隙中透出的光,变成了昏暗巷道中的路灯,还传达出一种“不和谐”的现代性,我们希望借此能吸引外人前来感受,并传达我们的一些想法,或者说是解构又再建立一种“印象”,让当地的老百姓有所感触,不再那么过于保守而错过乡村振兴的计划,可以积极地、开放地去和政府配合来做一些事情,让自己的家乡变得更好。
▼场地鸟瞰© 吕晓斌
▼邱氏祠堂现状与原方案预计改造效果©米思建筑
▼邱氏后堂回看© 吕晓斌
▼两侧功能性的回廊和墙体间留出了一道缝隙,旨在满足内部功能采光通风的需求 © 吕晓斌
▼晚上,缝隙中透出的光变成了昏暗巷道中的路灯,传达出一种“不和谐”的现代性 © 吕晓斌
- 05. 山水柴院
- 山水柴院是由我的合伙人周苏宁来做主导,我在其间建造的阶段参与了一些构造方面的工作。这个建筑表现出的材料和建造细节的积累,会最终转化为为建筑体验中细腻的感触。
- 我们选择了这两种材料来构筑空间,并采用了非常手工化的方法。红砂岩现场加工,切成了带折角的砌块,以保证曲面墙体的流畅过渡,而木柴用吊挂的办法来转译细密的堆垒形态。最终在川蜀地区传统的低矮屋檐下,材料转变为带有时间体验的媒介。白天,日晷一般的光影痕迹和相对安静的使用状况构成对比;夜间,建筑内侧的灯光亮起,暖红色带有四川宴席中油画般的温暖意境会铺陈开来,空间和时间静止了,服务员和食客在两种编织的材料中穿行喧嚣,有一种如赴夜宴的奇妙感受。
▼项目模型:鸟瞰© 米思建筑
▼山水柴院:材料的漂浮© 存在建筑
▼浮光掠影© 存在建筑
其他早期项目
▼上海舆图办公空间改造,用带有标识性的十字造型和强体验的滑梯来隐藏隔层结构,最终让功能需求转变成了空间标志和趣味体验。
▼尚书里展厅:带有视觉欺骗的釉点玻璃把现状建筑的骨架完整地包裹起来,以简单的形体中丰富的肌理变化来提示整个区域,点亮街角公园。
我所理解的乡村项目
- 某种程度上来说,乡村项目对于年青的建筑师是有好处的。在欧洲或日本,我们所认知的现代体系建筑师的实践初期,独立小住宅这种项目类型是非常重要的。它从各种细微的方面,让建筑师进一步认识尺度、解读需求、推敲材料、控制施工和成本。乡村项目以及一些独立业主的小型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补足了国内建筑师实践体系中相对缺失的一环。
-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把乡村变成一个试验场。乡村项目从某些方面来讲其实是艰难苛刻的,尤其对政府来说,基础设施的投入是高成本且非常有必要的,但并不能带来“显而易见”的改变,它还需要一些恰当的动作展示态度和决心,让老百姓认可,或让有意愿的企业进来,这其中的度很难把握。并不是所有的村子都要做旅游、做文化,而应该依照自身特性来寻找更合适的方向。因此建筑师参与其中时应当有所控制,我们不能老想着通过博人眼球来获取暂时的利益,而应该基于生活,基于当下我们所能给人带来的激励慢慢做出有效的改变。
▼吴子夜在工作现场与村民进行沟通 © 图片由吴子夜提供
我所理解的改造更新
- 微更新是由点及面的行事选择,方向的判定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结果的成功与否。其中的“微”不在于你做的规模多少,大小与否,而在于你是否直接有效,一击即中地解决问题。
- 对一个建筑真正的保护应当是让它能够持续且恰当的被使用,我们要在有限条件下,用最精简的手段把现代的生活植入,降低其对既有建筑的伤害,又让它最大化的符合需求。我们是用谦虚的态度来对待改造更新和其他不同类型的项目。克制、谨慎和尊重是建筑师的责任所在。体会现场,和使用者沟通,是一种提升建筑师敏锐度的必要方式,你不能过度地关注自我,而要学会聆听。对人与物的感知和共情,以及对生活的向往,会转化成你建筑中最有活力和烟火气的东西。
▼施工现场处理问题 © 图片由吴子夜提供
我所理解的未来
当下我们呈现出来的米思是个未完成的米思,我们不愿意被贴上某种标签,而是想要更积极的拓展边界,去期待接触不同地域、不同文脉、不同类型的项目,通过项目的落成和回溯,来真实地认知自己,审慎地修正自己。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让自己变得更知觉和立体。
米思正在进行的部分项目
▼左:南京战斗工程机械厂改造更新;右:万安体育公园幼儿园 © 米思建筑
▼左:黄山宏村精品度假酒店;右:武汉山林茶室 © 米思建筑
- 同时,我们希望事务所的工作模式能进一步的更新和迭代。国家开始推进的注册建筑师负责制、事务所资质认证等都有意地让行业的某些方面往国外事务所模式去靠近。建筑师要成为资源的整合体。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方向的尝试和努力,让项目更有效率的落成,也更好的保证它的完成度。
- 我们很难判断未来会怎样,只能沿着自己预定的方向,积极面对挑战,坚持下去。
▼吴子夜,Wu Ziye © 图片由吴子夜提供
- 设计公司:米思建筑
- 位置: 中国
- 类型: 专辑 建筑 未满35岁创意人记录
- 标签: 南京 吴子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