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当代,力量与谦逊,张扬与细腻,创造大胆的公共主导性与温柔的亲密感。”这句话来自公众对葡萄牙著名建筑师艾德瓦尔多的评价,也正是李益中空间设计在创作本案时的核心理念。
-
第一站:地标广场
-
一个城市的历史阶段,总有一座具有精神旗帜和时代象征意义的建筑代表了它,这座建筑就是“地标”。位于中央大街东侧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哈尔滨的地标性建筑,巍峨壮美,神圣之地,教堂前的广场历来是游客打卡圣地。
接待前厅,是访客到达的第一站,也象征着一个“城市缩影”的首站,因此在前厅的塑造上,设计目的是打造“地标”级的形象。
前厅的设计受到了教堂对光的运用的启发,室内采用建筑化手法,在顶部结构上打开了一只“眼睛”,形似教堂的穹顶,自然光穿过蓝天云层倾泄而下,神圣感油然而生,自上而下的顶光,给人“至上”、“超然”的心理暗示以及人心之所向的自由感。
呼应天花造型的艺术吊灯悬垂而下,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引导人们产生对未来的畅想,宇宙、天体、时间轨迹,时光化为空间,融于艺术。春季初雪融化的松花江水尤如一条长长的飘带顺流而下,江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湖蓝色的江水沁人心脾。这番景色经由设计手法的转译,呈现在背景墙面的艺术装置中,无数的鳞片在不同角度的光折射下,形成的视觉梯度创造出了水的动感和光泽。
第二站:城市街道
-
街道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街道设计不仅是承担交通功能,更能在视觉形象上形成强烈的识别性。
通道在空间内起着起承转合的联结作用,串联着街区、广场、建筑等公共空间。将当代城市建筑采用抽象色块的装饰画形式,运用到通道空间中,赋予空间艺术性,呼应空间中的体块感以及力量感。
第三站:中心广场
-
中心广场是城市的交通枢纽,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的开放空间。进入前厅,途经“城市街道”,来到交通流线的汇聚中心“中心广场”即项目的沙盘区。设计师通过巧妙的竖向组织,空间配置,强化了广场作为公众中心的“场所”精神。
立面由八大立柱对称排列支撑,经典的中轴布局从前厅贯穿于此,规则、秩序奠定了空间的基调。
楔形的天花替代了常见的正方形或圆形,结构形状的改变创造了空间的巨大张力。
同时每一根立柱上置入的艺术壁灯带来了向上的视觉延伸感,大体量的序列关系不断强化了访客内心的仪式感。有光才能产生光与影的表现,体量的表达,自然光的进入,使得材料所带来的质感、空间所营造的空间虚实等更加生动清晰。
第四站:休闲街区
-
商业的生命力直接反应城市的发展状态,商业的繁荣制造了城市的魅力。一座城市如果咖啡厅、酒吧比比皆是,说明了这个城市的经济水平和文化程度是处于较高的水平。
休闲街区的设计是综合体商业的产业形态缩影,咖啡厅、茶馆、酒吧、会所等环境,暗喻浓郁的商业氛围。高端的咖啡厅、茶馆逐渐成为了人们谈论生意、文学、生活等的主场地,这背后的驱动力是都市化带来的商业发达。
在现代简洁的框架中采用沉稳低调的用色,融合复古元素和时尚单品,在细腻的灯光设计下,营造出空间的精致度和品质感。
第五站:城市客厅
-
以人为中心,城市生活是更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一个城市需要有“公共客厅”来作为一个的温暖据点,这个客厅是人们开放式交流和活动的必需场所。
本案的最后一站,城市客厅,设计内核在于空间的氛围营造。为了营造和谐不失艺术室内氛围,洽谈区内有意降低了层高,暖色木饰面和细腻质感的软饰面料的大量运用创造一种温柔的亲密感与松弛感。
大片落地窗不仅引光入室,也令城市景观尽收眼底。光线、材质和色彩所铺陈出的气氛,令人产生流连和停驻的愿望。
陈设艺术的创意,雕塑与挂画结合设计主题,从城市元素出发,以现代简约艺术手法体现活力感、包容度和链接性的形象。
李益中空间设计以“策略为先,气质为上”的设计理念,在内部结构中极力去构建场景氛围和丰富人的感观,使其灵动鲜活,着力以设计语言去探讨人文空间中的故事性和艺术化的呈现,达到触及人心及精神的自由空间。
- 项目名称:哈尔滨中海·云麓营销中心
- 项目地点:黑龙江哈尔滨
- 甲方单位:哈尔滨中海地产
- 甲方团队:赵雯琦、于茗丞、刘男、马志宇
- 设计面积:1200.0m²
- 硬装设计:李益中空间设计
- 软装设计:李益中空间设计
- 设计总监:李益中
- 设计团队:范宜华、关观泉、彭乐、李俊丽、冉艳、林超、陶少君
- 项目摄影:聿空间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