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审视传统与重新探索的过程中,怀着对空间、对材料、对生活、对文化的善意,找到具有亲和力与生命力的作品和设计。“艺术之桥空间”打破传统 “书店”概念,将出版、展览、艺术品交织融合,将艺术与自然的善意绵延,呈现独树一帜的善意美学。
作为线下体验空间“艺术之桥空间”设计的主要理念是探讨空间边界的可能性。这个边界包括:传统与当代,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之间的共存关系。从“桥”的意念出发,它是跨越障碍的通道,也是连接两者的平台。空间应该承载更多,包括创作者与读者的互动,艺术与日常的交融,成为一个内容产生及延展的综合性生活方式空间。
从设计的层面思考,相互融合是一种设计手法,但相互对立,产生不同的文化碰撞带来不同的感受及思考,同样是设计的价值,因此不同理念方向的艺术装置被加入到空间设计中,与图书和艺术品等构成了整个空间的产品体系。
传统非遗民艺竹编装置自集装箱外延伸至室内天花板,应着建筑结构,坚韧的竹被拢成柔软而包容的弧状,大片交织的黄色像风过旷野里的麦田一样,呈现流动的情态,提升了空间的标识性和灵动性,也在视觉上拓展了空间。传统民艺带来的自然质朴,与书店建筑本身的后现代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空间中庭,自然的竹与艺术装置“虚山水”构成了一场时间和空间上的对话,一个个拼接穿插的“Y”字,搭建出一个重重复构的视觉空间,再延伸到中庭生长的银杏树,似乎讲述着来自自然、模仿自然、回到自然的过程。
空间中的回收混凝土桌椅、展台,来自于设计师许刚在2011年创立产品设计品牌“本土创造”,在过去近8年的时间中,许刚对混凝土这一传统建造材料重新审视、研发和创新,以回收混凝土与纤维混合,创造出一种类似清水混凝土的材质。
由传统手工艺、艺术装置、工业废料再造构成的空间内部,如同一个个不同面向的艺术作品,虽然看似无关,却结合成为一种有序的、软硬兼具的空间。
- 客户:上海贝贝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项目名称:艺术之桥空间
- 项目地点:上海市宝山区蕰川路6号C区11号楼1270室
- 项目类型:商店
- 项目面积:450.0㎡
- 设计团队:自由思考
- 施工团队:上海鸿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 竹编装置:刘前兴团队
- “Y”支架装置:杨明洁
- 设计期:2020年5-8月
- 施工期:2020年8-11月
- 家具设计:本土创造、不造
- 摄影:李泉、钟柱初
- 撰文:黄松、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