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位于福州市仓山区高兴路58号,原本是一座上世纪70年代的传统民居房,在改造前,建筑主体保存较好,但是因为地块及周边民居位置的关系,导致出现建筑格局分布不均和采光性差等突出问题。
“生活美学是对过去旧有延续下来的秩序有一种尊重”——不管形式和风格怎么演变,巧妙应用泥土、木石等当地材料的传统福州民居,依然保持着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共同特征。如何经由老建筑的外核,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核,去挖掘出那些值得重新书写的当代价值,这是每一个设计团队在改造老建筑时会面临的关键难点。
作为传统民宅聚落的组成部分,设计希望以情感为连接点,从老宅的现状出发,去追溯过去的居住记忆,保持地方建筑风格多样性与真实性。设计团队认为,项目虽不如三坊七巷具备强代表性,但是希望经过改造后,项目可以成为承载地方历史文化的场所,满足当地人的需求。
因此设计团队保留了中轴对称、院落组合、木构承重和坡屋顶的建筑结构,在注重修复老建筑完整外观的基础之上,对室内部分精雕细琢,积极融合现代设计元素,将现代的典雅融入中式的传统之中,从而延续了建筑本身的文化特质和设计语言,实现建筑的承继与创新。
院门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老建筑的风貌——白墙木门,珠联璧合,翠竹环抱,石狮相守,重塑清风明月的意境,迎接着人们的到来。老宅的静雅气质从门厅里,自内而外散发出来。
陈旧的铁质门把手,沉淀着岁月的流年。侧出的屋檐、青砖,一边收拢,一边铺开。
庭院深深深几许。在宅邸庭院里,设计将原有大门拆解打通,扩展成六扇以达到畅通内外部光线的效果,蜿蜒出一条长巷,引入万家灯火,无意间打破了私邸与街巷的界限,清雅其外、澹泊其中。
因为本建筑格局相对封闭,内部光线昏暗,设计考虑到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性,设计将原有二层木造地板打通,实现室内的高挑空,降低空间的封闭性,转短板为亮点,也展现房屋的顶部建造结构,增加历史痕迹展露。
规则与不规则的交叠,正与反的衔接,建立起设计的组合式,并通过梁、柱、门等介质予以表达,还原为建筑最原始的状态。
茶室及休憩区充分利用结构特点,天花特意设计出镂空隔板,避免窄的空间+高的层高形成“井”一样的压迫感,在空间内人的视角可以得到聚焦,增加观赏的趣味性。同时自然光通过不同角度的镂空隔板进入空间,既保留了老建筑的私密感,又保证了室内的足够明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