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门内街道文化活动中心(2020)(MAT 超级建筑事务所)设计
社区中心, 文化建筑室内设计, 北京, 中国
  • 建筑师:MAT 超级建筑事务所
  • 面积:1800 m²
  • 项目年份:2020
  • 摄影师: 唐康硕
  • 设计团队:唐康硕、张淼、王飞宇、刘友鹏、娄云彬、刘慧贤(设计表达)、贺宁彦(设计表达)、张蓓(实习)
  • 业主: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街道办事处
  • City:北京
  • Country:中国
  • 场地与策略 项目场地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广义街的华星大厦。该建筑的首层空间原为对外出租的歌舞厅娱乐场所,地下一层是小型旅馆。在新一轮的背街小巷整治工作和城市空间疏解腾退中,这组空间由政府以租赁的方式接手,投入资金进行功能升级,从“二环里最后的交谊舞厅”转换为服务社区居民的街道文化活动中心。
  • 由于原有使用功能的不同,因此该项目的首层和地下层在改造前并不直接连通,此外,从拆除了原有装修之后暴露的建筑结构可以看出,地下空间由于过高过密的梁架导致净高有限,不利于活动空间的使用。因此,连接性、可达性和在原有结构限制之下的空间处理,成为本项目的设计重点。
  • 基于社区运营方提出的功能需求、以及对居民的调研访谈,我们将多方需求以十二个“空间名片”的方式进行总结,希望用低成本的方式营造出一种基于共享模式的社区文化活动空间。 首层有开放的大空间,因此作为社区文化功能定位;而地下一层作为社区休闲配套功能定位,其空间单元大小相对灵活。对于上下两层,设计中分别针对性地采用“植入几何体”和 “植入连续屋顶”的方式来组织建筑改造。同时,我们将场地两端的疏散楼梯也进行了特殊的设计处理,使得看似独立的上下两层建筑空间既能实现色调与视觉的连续性,又能在空间尺度和使用方式上相互补充。
  • 社区文化和服务空间 建筑的首层层作为社区文化和服务,主要功能有社区居委会、小剧场、展览宣传和小型图书馆。设计采用“植入几何体”的方式,将T型体积、圆柱体、长方体等几种纯粹几何体置入建筑结构中,以作为社区剧场、社区书塔等功能使用,几何体之外留白的空间作为公共活动区域,也可以根据需求灵活布置阅读、休闲、展示功能。
  • 社区剧场 社区剧场是本次改造中面积需求最大的空间。由于传统的剧场对空间跨度的要求较高,现状的结构不能满足标准剧场的条件。于是,我们受话剧场的布局启发,利用现有柱网条件设置“T型”看台布局:三面阶梯形看台围绕着中心舞台设置,将传统多功能厅舞台与看台二元对立的关系,转换为可依据需求自定义的多元化使用方式,以满足在小剧场作为演出、报告、圆桌会议以及教育活动等不同场景下的使用。
  • 化妆、更衣等辅助功能设置在剧场的阶梯形看台下方,在“T型”结构面对流动空间里高高升起的三个角部,我们利用空间高度设计了接待台、咖啡吧和儿童展示区,并通过对这三个角部的设计处理,打破剧场体量的厚重感和压迫感,丰富了首层空间的层次。
  • 社区书塔 社区阅读是首层空间布局中的另一主题功能。由于项目改造之前是舞厅,因此建筑的原有外窗被封堵,空间内没有自然采光和通风。场地踏勘中,我们论证了窗洞被重新打开的必要性,并在设计中将阳光和空气引入。明亮的阅读空间沿着建筑南侧和东侧的墙面依窗而设,呈线性布局,在最大幅度使用自然光源的同时也营造出了一个安静的阅读环境。
  • 阅读空间并没有采用普通的条形书架,而是在阅读区中心采光较弱处,我们设置了一个通高的圆柱形书塔,为阅读区提供了内外两种不同的书架展陈界面。 书塔的外部是书架和门窗洞口;而在内部界面上,我们将书塔的立面造型与书架、座椅结合,并通过人工灯膜的方式模拟天光,希望为社区使用者提供多种阅读方式的可能性。
  • 社区配套和休闲空间 地下一层作为社区配套和社区活动空间功能定位,需求的空间单元大小灵活。针对地下空间对连通性和安全疏散的要求,我们在设计中建立了一条绿色的连续路径,将社区展厅、影音室、社区工坊、舞蹈排练室、社区客厅和儿童空间串联起来,并通过路径中不同大小的单元的空间收放,强化了一个水平空间节奏感。
  • 地下空间建筑梁架较大,梁高一米,然而梁下高度仅有两米多一点,为了能有一个舒适的空间高度,设计中尽量保留原来的结构空间尺度,只是在绿色路径上的主要设备管道区域通过“植入连续屋顶”的概念产生了空间的限定和变化。“连续屋顶”为了争取到足够的高度,从梁底上返出梯形空间,每个梯形空间的顶端采用发光顶棚的方式处理,希望能够给地下空间的社区使用者创造一个接近室外、自然的空间感受。
  • 社区客厅 社区客厅作为地下一层社区配套系列中与地上一层联系最紧密的开放空间,承担着日常休闲、聊天交流、居民议事以及临时活动等功能。此处的空间设计上,我们利用可移动的家具模块进行空间分隔,从而便于多种社群活动的开展。
  • 社区客厅通过地下空间的主要通道,连接大、小舞蹈排练厅以及社区工作坊空间。社区排练厅通过分时的机制,开放给社区居民预约使用,社区工作坊则作为提供给社区义工和社会组织的独立办公、洽谈等功能使用。
  • 儿童空间 地下一层平面东侧尽端靠近疏散出口的位置,是原有建筑格局中相对独立的一处空间,我们将这里设计为社区儿童活动空间。不同于一般需要大人陪同的亲子场所,我们在空间中植入了一个可供儿童独立玩耍的阅读和绘本小屋,小屋设计成明黄色,并采用了曲线的墙体和拱形洞口增加了童趣感。阅读小屋外侧,是连接亲子空间出入口的线性绘画墙,视线通透并可借用建筑高窗采光。 家长们可以在亲子空间陪伴孩子玩耍,或者选择将空间留给孩子与小伙伴共同游戏,享受亲与子之间既可相依又可彼此独立的空间使用可能。
  • 从城市存量到理想社区 经过一年多的设计和无数次的居民沟通会议,以及一年时间的现场建造,如今,广内社区文化中心项目终于顺利落成。本项目作为一个由基层政府主导、建筑师参与、多方执行完成的操作过程,是当今时代背景下城市存量空间向社区空间转型的典范。建设后的街道文化活动中心,以及其提供的多功能小剧场、排练厅、图书馆、儿童区等活动空间,给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文化和休闲活动场所,也极大地提升了居民的社区参与和社区归属感。
  • 在社区设计中,一个物理空间的改造,是明确可达的目标。然而当空间落成之后,更是面临日常运营、需求适配等一系列功能调试过程。对于建筑师而言,社区空间的设计,不仅需要关注日常性和设计感,更需要转向更广泛的社会目标,在多方合作的基础上对社区空间进行开放式、体系化的设计,从而将空间的权力毫不保留地释放给使用者,以及更长远的实现社区场所感的营造目标。
    • 项目完工照片 | Finished Photos
    vsszan11035101208381.jpg
    vsszan11035101208382.jpg
    vsszan11035101208383.jpg
    vsszan11035101208384.jpg
    vsszan11035101208385.jpg
    vsszan11035101208386.jpg
    vsszan11035101208387.jpg
    vsszan11035101208388.jpg
    vsszan11035101208389.jpg
    vsszan110351012083810.jpg
    vsszan110351012083811.jpg
    vsszan110351012083812.jpg
    vsszan110351012083813.jpg
    vsszan110351012083814.jpg
    vsszan110351012083815.jpg
    vsszan110351012083816.jpg
    vsszan110351012083817.jpg
    vsszan110351012083818.jpg
    vsszan110351012083819.jpg
    vsszan110351012083820.jpg
    vsszan110351012083821.jpg
    vsszan110351012083822.jpg
    vsszan110351012083823.jpg
    vsszan110351012083824.jpg
    vsszan110351012083825.jpg
    vsszan110351012083826.jpg
    vsszan110351012083827.jpg
    vsszan110351012083828.jpg
    vsszan110351012083829.jpg
    vsszan110351012083830.jpg
    vsszan110351012083831.jpg
    vsszan110351012083832.jpg
    vsszan110351012083833.jpg
      • 转载自:Archdaily
      • 设计师:MAT 超级建筑事务所
      • 分类:社区中心
      • 语言:简体中文
      • 阅读原文
      Ai 分析中……

      序赞Ai时刻等待着你的命令!~

      与Ai对话形式持续执行相关Ai智能体任务。

      暂时没有评论,你回一个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