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村,即南方所称的“屋场”,它可大可小,是农民日常生活和交往的最基本单位。而在中国的社会管理体系中,村落认知的主体则是行政村,它是由一个或多个大小不一的自然村所组合而成。在现今的乡建热潮中,完整的行政村或是行政村中规模较大的主体村落往往是乡村实践的关注焦点。
南京高淳的蒋山渔村就是一个包含了七个自然村的美丽村落。米思建筑蒋山实践的首期项目就是在蒋山村的主体村落中完成的。项目落成的两年间,村委和村民切实地感受到了这种针灸式微更新的方式对生活提升、社区活力所带来的改变。而在蒋山实践的第二阶段,我们决定把视线转移到村落边缘的小型自然村中,希望能在这些离主村落略有距离的小“聚落”中植入些什么,以此慢慢影响整个蒋山渔村。
马家垄就是第二阶段实践的起点。设计的对象选定为村西口一栋普通却又有些特别的房子。普通是因为它就是江浙地区近现代乡村最基本常见的单元建筑类型,而特别则是因为它处于小聚落的“村口”,它区分了村落和田野的边界,并从场所特性上应具备作为“村口”空间所独有的指示性和公共性。应村委的要求,我们决定把这个基本沦为仓库的小房子改成可多功能使用的活动室。
▼村口广场
▼活动室正立面
▼活动室东立面
▼保留的框架与体量的穿插
▼轴测图
设计开始于对类型的思考,我们希望借此探索在保持原生乡村肌理的情况下对基本类型不一样的诠释。屋顶成了调节建筑比例并影响空间的一种重要语言和手法,飞扬的延伸和倾斜的切角最终构建出了一个连接建筑和广场的灰空间,它延展了内外的空间,让建筑变得开放,并为村民广场的活动提供了另一个层面上的使用可能。
▼檐下游乐场
▼村民的活动
▼小院落
▼室内空间
▼由天光照亮的阅读空间
▼室内细节
屋顶的天窗的设置有效地改善了因屋檐增大带来的采光问题,而那傍晚乡间小路上远远即可望见的,树林之上天窗发出的微微亮光,则像灯塔一般,指引着回村的道路。
▼乡间小路与活动室
设计的最后我们在低矮的屋檐之中嵌入一棵榉树,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动作,以此呼应人们心中“村口大树”的意向(这棵树是村子的标志物),让整个场景得到一种情境上的提升。它点亮并激活了檐下空间、广场乃至整个村落。使这个建筑最终成为一个村民往来交流的场所,一个激发邻里活力的空间,一个小村落发展更迭的标志。
▼“树下”空间
▼光影铺满归乡路
▼夜晚的“村口大树”
▼模型照片
▼总平面图
▼平面图
▼剖透视图
- 项目名称:马家垄村民活动室
- 项目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蒋山村
- 建筑设计:米思建筑
- 设计团队:吴子夜、周苏宁、唐涛、史倩
- 设计时间:2019.03
- 竣工时间:2019.11
- 建筑面积:102平方米
- 摄影:侯博文
- 文稿撰写人:吴子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