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社区特别提出打造未来创业场景,通过“健全特色人才落户机制”、“营造社区创新创业良好生态”、“促进社区资源、技能、知识等全面共享”,增强对优质人才的吸引力。未来社区首批24个试点项目计划引进各类人才6.27万人,将来在全面复制推广,将吸引数十甚至上百万人才,这将为浙江省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
区
更为整体的更新
从社区更新的角度来看不难发现,“未来社区”概念的提出并非凭空而起,而是与之前提出的诸多社区更新的概念一脉相承,如智慧社区、社区O2O、低碳社区、社区微更新、缤纷社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等。它的创新之处正是将这些既有概念整合在了一起,获得了一个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统筹视野,以期达到1+1>2的效果。
政府层面发布的社区更新相关的政策
2014年5月 住建部印发《智慧社区建设指南(试行)》,首次对智慧社区的评价指标原则、总体框架及支撑平台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
2015年2月 发改委组织编制了《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以指导和推进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工作。
2016年2月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共享社区的概念获得了政策支持。
2016年5月 上海市规土局启动“行走上海——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对老旧社区更新强调低影响和微治理,以渐进式姿态提升社区功能。
2016年8月 上海市规土局发布《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提出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配备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
2016年11月 民政部、中组部、中央综治办等十余个部门联合印发《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提出构建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立覆盖城乡、开放便捷的社区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及体系。
2017年6月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提出加快互联网与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
2019年3月 浙江省政府发布《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首次提出未来社区的概念。
在社区更新的理念创新方面,上海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率先提出了社区微更新、15分钟社区生活圈等概念,未来社区将这些概念都融合在其中。
回溯社区更新的发展历程,社区经历了由点到线再到面、从局部到整体的更新路径。最初的社区更新往往是碎片化的,不成体系,经费什么时候拨下来了就进行局部且零散的改造——扩大停车位、修整楼道、增加公共设施……这样单点式的更新便于操作,但弊端也显而易见。缺乏统筹性的视野,容易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在意识到局部性的点状更新的弊端后,社区更新开始转向线和面的整体更新,比如对一条街巷、一片生活区的更新。系统性的整体更新能够协调社区各个功能要素,满足居民更加多元化的需求。
而未来社区则在系统性和整体性上更进一步,从出行、交往、创业,到教育、医疗、养老,它不再是单一功能的更新,而是覆盖了日常生活几乎所有场景,各场景之间相互衔接,层层推进,保证社区功能得到更好的完善。比如建築场景要求建立TOD模式的社区空间格局,而在交通场景中将社区TOD与对外交通衔接,这样能够更加完备地解决社区公共交通出行问题,避免以往更新中“治标不治本”的情况发生。
另外,统筹思维还从社区规划延伸到了社区运营和治理。在未来社区的治理场景中,社区治理将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智慧手段,整合“线下”现实社区和“线上”虚拟社区,将政府、开发商、第三方部门、居民等各类参与主体都纳入到智慧化的网络治理平台中,通过资源整合与协商合作,共同致力于提高社区的治理效能。
试点先行
未来社区进行时
浙江省发改委公布的未来社区首批24个试点项目中,除了杭州市的萧山亚运社区、西湖之江社区、钱塘新区云帆社区为规划新建社区,其余21个社区均为改造更新类社区。《方案》要求,规划新建类社区2年左右完成试点建设,改造更新类3年完工。与杭州地铁三期建设、萧山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一样,浙江省将未来社区首批试点项目的最终时间节点划定在2022年——杭州亚运年。未来社区将与地铁、高铁、机场等基建设施一道作为杭州亚运带来的红利,推动杭州市乃至整个浙江省迎来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