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展廳
传承与新生
建築的更新与介入带来了新旧关系的思考与重塑。民宿的基址,是一座残破废弃的夯土老房围合而成的三合院。为了传承这西南地区特有的山地乡村的文脉与肌理,新建的建築也通过控制体量的尺度与围合还原了基址过去的院落空间。另一处的处理也表达出了对原有场地的尊重:场地所处的标高与上部的公路,垂直海拔相差约五十米,但无论設計師和民宿主均坚持不去修通公路,仅靠一条一米多宽的陡峭石板步道作为交通连接。游人们踏着青石板,伴着清风拂过竹林的声响,路过一湖碧水后望见路边那片拙朴的夯土老墙,便晓得了寺下山隐就在眼前。如同经历了一场自然的精神洗礼,使抵达的过程充满了仪式感。
除了通过传承与保留来致敬历史外,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激活并使之得以新生。設計師通过与民宿主的协商,决定牺牲掉一部分的底层面积,从而保留下三合院沿步道一侧的夯土老墙。防水是保护土墙的关键,为遮蔽雨水以防侵蚀,架空在老夯土墙之上,新建了满足休闲茶饮同时视野开阔具备观景功能的侧翼体量,在材料上则主要采用极具现代感的钢结构和玻璃,与下方传统夯土品味形成强烈的对比。闲坐其中,抬头将山林云海一览无余,低头看得到老夯土墙的遗迹,演绎出一场现代与传统的对话。另外,非遗展廳、餐廳等底层公共空间的围合结构,大部分采用新工艺下改进的夯土形式,活化了乡土建造的传统,既是对老夯土墙的呼应,亦是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漫步于三合院之间,行走并不断深入建築的过程中,从入口的老夯土墙,到主体建築的素混凝土,再到角落出挑的钢结构楼梯,无不隐藏着建造材料从传统向现代、从旧到新逐渐过渡的巧妙逻辑,能够感受到設計師对这片场地新旧关系的回应与阐释,这片夯土老房在此刻仿佛得到了“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