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於群山之中的大发天渠旅客中心,地处贵州所辖的偏远山村——团结村,它是在政府扶贫政策引导之下,通过农业旅游改善贫困农村经济的项目之一。融合着政治使命和理想主义,该建築已然成为团结村的新地标,推动着周边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场地鸟瞰
中国乡村建築的风貌是这几年被频繁触及的议题。相对其他拥有较多文化遗产的先例,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并没有可传承的典型传统建築形式,而山、河、苍翠的景观是它最大的资本。因此,大发天渠旅客中心的設計以另一个角度切入这个人文贫瘠的场地: 不强加符号式的传统建築元素,而是强调与自然环境和谐衔接。大发天渠旅客中心的建築体量由当地石材堆砌成的外墙及暗色的竹地板组成,审慎地融合在原始景观中,而阶梯状的屋面完全开放给旅客及村民“来屋顶上坐坐”。这个大型公共集散空间结合场景空间办公运营、接待展示的空间,正逐渐改变当地乡村的公共生态,成为一股激活当地乡村发展的驱动力。
▼场地平面图
▼项目概览
基地 | Location
决定基地及建築朝向是設計的一个关键点。山中没有红线范围或是退界,我们希望建築能饱览周边景色,但未开发的陡峭地貌限制了选择的范围,山势险再加上有限的施工周期,道路的建设和建築施工只能同时进行——应对施工难度与效率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最终大发天渠旅客中心落在一处具有10米高差的天然梯台上,正对着远山与河,带来具有冲击力的观景感受。同时,道路与建築西侧连接,于北侧急转而下,低于建築通过东侧往低处延伸,不影响建築正面的观景效果。场地的条件决定了许多建築設計手法,流线的衔接、灵活地过度场地高差,以及将葱郁景观最大限度地融入每一个空间成为建築最主要的特点。
▼剖面图
▼大发天渠旅客中心落在一处具有10米高差的天然梯台上
▼建築正对着远山与河,带来具有冲击力的观景感受
建築概念 | Architecture Concept
团结村与周边乡镇一样,原始的乡村建築元素已渐渐被新时代快速化的农村建设替代,村中多处新建築在原生态的山景中略显突兀。我们希望旅客中心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另一种范本,“不破坏大山与乡村原本的样子”,寻求新建築与乡村景观的融合。游客中心的建築倚山成形,顺山势布置,阶梯状的屋顶减少体量的压迫感,并呼应两侧农村的梯田风景;建築自高至低逐渐增加宽度,形成上窄下宽、面向群山敞开的观览平台,沿著平台往下走,视野愈加开阔,来客可以在这里清晰地感受自然的原始力量。从山下仰视时,建築体量错落有致,像是数个小型建築的相互叠加,形成类似于传统村寨的形象。建築外墙由当地的暗色石材砌成,附近民居院落常见相似的毛石矮墙,与原生村落的建築元素形成呼应。
▼阶梯状的屋顶减少体量的压迫感
▼建築外墙由当地的暗色石材砌成
▼檐下空间
▼观景平台
空间 | Space
灰色方石铺设的室外广场是将游客引至主入口的迎客平台,以木瓦为材料的架空大屋顶衔接广场与大厅, 形成开敞的半室外空间,鼓励来客在此驻足停留。场景空间空间設計简洁,根据尺度、功能,以不同方式适当引入景观及光线,营造多样的空间体验。建築沿山势形成3个主要的场景空间标高,由两个直跑楼梯衔接各层空间。一侧的办公区楼梯连接入口大厅、展览区域及办公区域; 另一侧直通展览区域的公共楼梯是展示空间的一部分,将展览流线流畅地从入口大厅延续至大展廳以及室外的观景平台,形成连续性的观展体验。
▼以木瓦为材料的架空大屋顶衔接广场与大厅
▼入口广场
▼入口大厅
▼休闲客廳
▼公共楼梯是展示空间的一部分
▼展览空间
▼办公区域
村的改变是个过程,以大发天渠旅客中心为起点,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将随着美好建築的发生而发生。
▼立面细部
▼夜景
▼屋顶平面图
▼首层平面图
▼-1层平面图
▼-2层平面图
▼剖面图1
▼剖面图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