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临其境】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点击「链接」即可体验国内著名的网红校园!
宁静旷远,重塑自然
美院的象山校区,以中国传统“大合院”的形式呈现的建築群,仿佛生长于山水之间,若隐若现。
建築融合在自然之中,错落有致。
整个校园充满浓浓的艺术气息,是许许多多人梦想中的大学模样,更是一个微缩的艺术圈。
他被称为中国建築界的异类,虽然他成为了首位获得“建築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的中国人,但依旧饱受质疑,甚至连他自己都把工作室取名为”业余建築“。
他就是王澍。
■ 建于山水间的教学楼,摄影by Iwan Baan
而他的另类,或许能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中一窥究竟。
■ 民艺博物馆屋顶,摄影by Eiichi Kano
转塘镇山清水秀,林木葱郁,随着美院新校区在象山脚下铺陈延展,这里逐渐引起了各界的注意,甚至成为争论的对象。
因地制宜 融入自然
■ 鸟瞰象山校区,摄影by Julius Liu
象山校区由20座大型建築组成,它们一南一北围绕着象山,同时还有两条小河沿象山蜿蜒流过。
■ 象山山间的民俗艺术博物馆,摄影by Eiichi Kano
象山虽名为山,却只有约50米高。校园内规模庞大的建築群如何与玲珑秀气的小山共存而不显得突兀?这是一个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 建築别出心裁的外观設計,摄影by Lawrence Wong
王澍从杭州六和塔中得到启示,将校园的整体建築压低,校园依照山体的高低起伏設計成为一种平行建造,巧妙地将象山与建築群融为一体,山水和谐。
相互借景 疏密得宜
■ 浪漫的瓦檐設計,摄像by Iwan Baan
下雨是南方诗歌文化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建築中瓦檐的設計能够让场景空间室外的人们,在不同角度感受雨水从瓦片上滴落的浪漫。
■ 半围合院落,摄影by Iwan Baan & Julius Liu
在校园一期中,王澍将建築与自然景观对半分,建築或为面向象山的有开口半围合院落, 或为自成一体的全围合庭院。最后通过疏密有致的布局让建築与自然达到平衡的关系。
■ 建築的起伏与象山相呼应,摄像by Iwan Baan
而校园二期,则采用“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错落有致的建築随山水扭转偏斜,随日月雨雪自然摆动,在这里,建築的走势与起伏的山势完美呼应。
旧材新用 另辟蹊径
■ 由旧砖瓦砌筑的墙面,摄影by Iwan Baan
整个象山校区校园建築和景观共使用多达700 万片回收而来的旧砖瓦,旧材新用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美院師生的生态观念。
■ 茂密的爬山虎,摄像by Lawrence Wong
一期建築的结构形式选用钢筋混凝土框架与局部钢结构加砖砌填充墙体,并大量使用回收而来的旧瓦旧砖,利用手工建造的方式,将江南地区特有的多种尺寸的砖瓦混合砌筑,形成一种有效隔热的厚墙体系。
■ 建築中大量使用了当地的竹材,摄影by Eiichi Kano & Julius Liu
屋顶则是环保的中空混凝土现浇厚板,扶手护栏采用竹片材料制作,在这个夏季炎热冬季阴冷的地区能起到一定的保温隔热作用。
这些源于当地的建築材料的被回收利用,不仅与当下的环保理念不谋而合,还赋予了新建築历史感和归属感。
生机活力 人情共筑
■ 该地区原本的池塘等都被保留下来,摄影by任刚
王澍常说,环境比建築更重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选址,是設計師对环境自然而然的改造,大量的植被和绿化,使校园富有生机和意趣。
■ 校园内基于不同环境种植了竹子和爬山虎等植物,摄影by xuqiuying&任刚
象山校区的建築大量使用了江南建築中常见的瓦、檐、竹、木、砖,校园内片片麟瓦,重重密檐,十分别致。同时还基于不同的墙面材料种植了大量的爬山虎、美国地锦、洋常春藤、凌霄等植物,让建築间充满了生机与灵性。
■ 校园内绿意盎然,摄影by Lawrence Wong
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融入了建築師深厚人文的情怀。象山校区的建设过程中,王澍时常会跟随工人们参与集体劳作,并且在施工过程中邀请工人参与建築的构造設計,这种方式很大程度的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为建築融入了更多元的思考。
■ 校园内艺术雕塑,摄影by任刚
当然了,这所最美校园收获的可不仅仅只有赞美,投入使用后象山校区的設計弊端也渐渐显现出来。同时还有不少声音表示象山校区只顾“艺术性”而缺少“实用性”。
重文化而轻功能
对于象山校园的建築,不少師生反映的问题是功能性欠缺。以窗户为例,校园建築的窗户从外面看設計的很“艺术”,也很“即性”。
■ 许多建築缺少位置合理的窗户采光,摄影by Rachel Tan
但很多时候是在建築不该开窗位置开了一扇窗户,最后又用帘幕遮上,废弃不用,而需要光线的地方却只有死墙一堵。
■ 学生宿舍采光不足,摄影by Iwan Baan
这样的问题在山南的学生宿舍楼中尤其突出,一个大寝室中的四个小寝室,就有两个没有窗户,里面的学生终日需靠灯光照明。而有窗户的寝室,开窗位置却找不到逻辑,例如许多窗户只开在高处,底下的学生看书写字还是需要依靠灯光。
宛如迷宫 缺少舒适感
■ 宛如迷宫的连廊,摄像by大钊
由于象山校区大多数建築都不是完全封闭的,内外通过游廊或门洞连通;内部空间过于游戏化,很像迷宫,不止是外来人容易迷失其中,就连生活在此的学生也常常吃哑巴亏。
■ 阴暗的走廊,摄影by xuqiuying
行走在象山校区,最突出的感受就是它对现代建築标准的违背,如封闭、私密。因此原本富有情致的相互借景、疏密得宜的建築風格也浪漫不再。
■ 教学楼内部空间,摄影by Iwan Baan
建築为了追求幽明的效果,使冬季的走廊十分阴暗,场景空间和中庭常因梅雨季节而潮湿滴水。内部空间环境也缺少了温暖和舒适感。大量的廊道和平台只顾着增加游览性,却忘了实用的本质。
■ 3号教学楼,摄影by Lawrence Wong
所以也有不少人将这座校园称之为观念性艺术,虽然建築設計的颇具创意,但是需要居住者一直生活在各种障碍中。
这个极富争议的象山校区,在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建築奖后,一度成为国内著名的网红校园。
■ 王澍,摄影by Iwan Baan
尽管舒适性不足,但象山校区这种崇尚自然的独特建築方式,在众多大學校园中的确是不多见的。同时也打破了多年来几乎大同小异的大學校园格局。
■ 校园内的绿化設計,摄影by xuqiuying
或许这才是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意义所在,它使大家重新开始思考大學校园的建设问题。
项目信息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
参观信息:全天开放,门票免费
象山校区建築設計整体规划:王澍
中国美院民艺博物馆建築設計:隈研吾
中国国际設計博物馆建築設計:阿尔瓦罗·西扎
空间营销服务及技术支持:美璟
摄影:任刚、大钊、Iwan Baan、Rachel Tan、Eiichi Kano、Julius Liu、Lawrence Wong、xuqiuying
音乐:Dan Henig
点击「链接」进入VR,身临其境杭州拍照圣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