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級”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引擎。即墨区作为青岛市的重要组成区域,东临黄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南依崂山。即墨区中东部的烟青一級路,从北到南纵贯即墨,在整个区域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烟青路沿线区域的城市规划,对于即墨区未来的产业升級有着重大的意义。在烟青路沿线区域城市更新规划中,突破了原有以线带面的均质化設計方法,采用以产业为突破口的导向型設計,梳理用地存量资源,从而更好地实现区域的有机更新与转型。
一路串港,两廊环城
烟青一級路是204国道的一部分,连接了烟台港、青岛港、日照港、连云港和上海港,串联起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是沿海发达城市和世界級港口间的重要纽带。同时,青岛北岸的两条南北向生态走廊环抱即墨,纵向走势的山水大格局和东侧崂山山脉,为主城与鳌山新城的联动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态优势,形成了“一路串港,两廊环城”的大格局。
愿景策略
烟青一級路两侧串联的多个产业园区,各自发展多年,新老混合,形象杂乱,无法契合未来青岛北扩、产城融合的发展趋势与定位。规划通过对道路两侧区域的统筹,形成了新的城市空间格局。
打造“一轴三路”:产业主轴、迎宾之路、生态之路、人本之路。将原本相对割裂与混乱的空间进行梳理,从道路交通的科学规划到生态系统的优化,再到城市公共空间与服务设施的丰富,全方位提高城市发展活力,促进区域的转型升級。
技术策略矩阵保障规划有效落地
灰—道路交通系统
在以加工制造为主导功能的阶段,烟青路两侧区域缺少对人居需求的考虑,导致现有城市路网密度不够。为实现区域产城融合的发展目标,需要对交通道路系统进行提升,连接并丰富城市公共活动。
交通规划中,分别对地铁站点和支路路网进行加密。针对地铁站点加密的策略是:将区域划分为产业段和城市段,产业段维持大站快车策略,城市段则根据片区的功能和容量,适当地增加站点,从而更好地适配周边区域发展。针对支路路网加密的策略是:在中心段增加支路,增强核心区域的可达性。
绿—环境系统多维度提升
一座城市的宜居性,需要通过将城市在自然环境上的优势充分发挥而得以实现。即墨烟青路两侧的自然禀赋优越,但是由于分布较散,未能形成具有成规模的景观生态廊道系统。
为提升城市的宜居性、观赏性,在绿化系统的打造中,設計了从北到南的六条东西走向的绿化通廊,将两侧山水景色相连并纳入到道路两侧的景观规划中,利用生态的丰富性来形成即墨山水宜居城市的格局。
蓝—打造山水连城的水环境格局
打造全城水环境格局是当今城市在尊重地貌环境,实现生态有机发展,建立新型宜居城市过程中的主要理念。因此在即墨烟青路两侧城市設計中,建立以河道为中心的水环境框架,扩大街道区域的水环境承载力,建设可以提高雨水渗透能力的水环境框架,同时采取优化源头“小海绵”的多級策略,保证区域的水环境安全、健康、生态发展。通过多种策略,形成水环境改善与优化体系,构成整体水环境格局。
随着“海绵城市”的打造,即墨烟青路两侧的宜居性、观赏性得到了提高,为老旧工业区向新型宜居综合区的转变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红—文化活力引领城市更新
烟青一級路两侧城市設計中,以营造市民活力中心、打造城市客廳为目的,对原有的工业区进行改造升級,为城市注入文化活力。生态、知识、健康是烟青路两侧城市规划文化发展策略的重点。体育馆、科教馆、室外运动公园等项目极大地满足了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以人为本,在精神内核层面为城市带来活力。
城市活力沿路绽放
青岛即墨烟青路沿线区域城市設計是对城市更新的一次尝试。烟青路两侧通过产业的更新、生态框架的搭建,公共活力空间的塑造,来推动传统工业区向宜居型城区的转型发展,产城融合,实现新型城市化。
项目信息:
项目性质:城市設計 环境规划設計
项目位置:即墨区/青岛市
設計单位:筑土国际/Archiland
业 主:即墨区自然资源局(原即墨市规划局)
占地面积:2,490公顷
設計时间:2016年-2018年
本文资料来源:筑土国际
筑土国际是由来自丹麦、新加坡、中国等不同文化背景拥有丰富国际经验的规划師、建築師、研究人员等专业人士组成的設計机构。以智慧整合为导向,在致力于研究高品质居住的同时,在中国及亚太地区为政府和发展商提供项目研究、城市规划、建築及景观設計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