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量身定制的交通枢纽和无人驾驶接驳车网络,来连接城市里的不同社区,好处甚多
城市规划的初衷在于有系统地分布大城市的人口,提升生活质量,时至今天,这门专业更立足于一套提倡平等与可持续性的道德标准。对于一些明确支持这些原则的创新事业,许多城市都表示欢迎,但创新技术始终含有不确定性,更甚者会在几年之内变得翻天覆地,政府机构往往不会贸然以创新意念或技术为基础落实长远政策和投资。回顾优步(Uber)和爱彼迎(AirBnB)头几年的发展,它们颠覆性的营商手法很大程度使业务在早期快速增长,但如果此类初创企业未能在一开始与政府建立协作互动,它们的优势也很难完全发挥。因此,不少城市例如德州奥斯汀和麻州波士顿,都在政府里开设了首席创新专员(chief innovation officer)一职,以表达与创新者和颠覆者合作的热衷。
创新者短期内或许会质疑与政府合作的优点何在,毕竟独立发展的步伐较快,要进行“破坏”也较自由,但长远而言,公共私营合作制(PPP)利多于弊。在这种合作模式下,官方在订立管理机制时更能切身考虑创新者的需要,向它们提供支持(而非加以局限),政府又能按无人驾驶汽车的行驶情况,开发整合的基础设施,打造便利条件(而非施加障碍),为将来过渡至美国机动车工程師协会(SAE) 第五級别的完全自动化行车环境做好准备。
那么,企业和工程師应当与城市规划師讨论哪些关键课题?关于无人驾驶技术,城市规划師和政府领导最期待丶最关心的又是什么?要充分发挥这种技术的优势,让居住环境尽量配合,設計和政策上的考量是什么?
为行人和骑自行车者创造安全环境是各地政府越发重视的议题。美国许多城市纷纷推行道路安全项目,例如“零死亡愿景计划”(Vision Zero),同时斥资重新設計道路和交叉路口,以缓解交通问题,构建更安全怡人的街道景观。美国近95%的严重车祸是由人为错误引起的,单是此惊人数字就唤起了人们对无人驾驶汽车的憧憬,期望借此让街道变得安全些。借由无人驾驶迈向零死亡目标,测绘丶感应装置和人工智慧演算法等固然起关键作用,但如何定出道路的走线布局,整合各种智慧基础设施以促进无人驾驶汽车丶行人和骑自行车者之间的沟通,也不可忽视。为无人驾驶汽车专门設計新一代道路系统,将有助于满足政府的安全目标,同时为全面过渡至无人驾驶时代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