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近去书店了吗?
有没有发现
最近几年的时间里
书店,正在悄悄地变好看
扬州钟书阁
西安言几又书店
上海新天地social house书店
南京先锋书店
哈尔滨众创书局
书店里,我们可以做什么?
买一杯咖啡
坐在书店提供的沙发里,随意翻看店里的书
如有必要店员甚至还会拆新书给你
上网,喝咖啡
拍照,社交
参加一场讲座…..
这些都是现在的书店里可以做的事
言几又书店里的简餐
上海新天地social house书店里的咖啡店
言几又杭州来福士书店里的餐廳
成都IFS言几又书店里的演讲厅
青山周平在书店中演讲“梦想中的家”
以往不少书店似乎并不欢迎读者长时间停留在书店里阅读。而新兴起的这些书店很欢迎读者留在书店里长时间阅读,现在的书店要做的事,是把顾客留在店里。用美食、用商品、用美好的空间体验。
书店,靠什么赚钱?
目前很多书店参考的是诚品书店的复合型门店模式,即在一个门店中,除图书以外,还引进文创、服饰、美容、餐饮空间、居住空间等多种业态。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书已经不再是这些书店里唯一的商品了,且图书销售的占比开始变小,给书店带来盈利的是其他商品。
苏州诚品书店
几年前,书店里卖咖啡已经成为一个标配,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书店将空间让给其他业态。比如方所,在其1800平方米的空间里,只有500平方米左右是图书销售区域,其他则用来卖衣服,销售設計品以及开辟餐饮空间区域,这让书店看上去更像是一个零售空间,而不是书店。
成都方所书店
在言几又的总销售额里,图书的销售额占比大约在40%~50%之间,文创和咖啡饮料的销售额分别是28%和22%左右。但图书的利润只有10%~30%,而文创产品的利润率在40%~50%,咖啡饮料的利润率则达到75%左右。
图书与其他功能共存的空间形式
没错,多元经营之后,书店重新成了能赚钱的生意。
转型后的书店,带来了什么?
商场的吸金利器
以前书店多开在街边,以几十平方米的小店为主,而现在的书店,则更愿意开在人流量更集中的地方。目前很多大型书店选址主要选在一线城市的商圈购物中心,而且面积多为500平方米以上。
商场里占地面积不小的书店
这并不是因为书店足够有钱到支付商圈店面昂贵的租金,而是商業地产市场对于实体书店的青睐: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每年都有几十家新的购物中心开业。为了吸引人流,这些购物中心在招商时一度最爱餐饮空间业态,饱和之后,书店又成为它们招商名单上的贵宾。只要书店愿意进驻,购物中心愿意减租金,给空间设计补贴,甚至“什么条件都可以谈”。
占据了多层空间的西安蓝海风•漫巷
品质生活方式的宣传媒介
今天我我们步入的书店,已经是一个大型文化消费场所。书店是一个连接器,用无形的商業逻辑连接文化和消费。新型书店的门店里,贩卖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卖书,在这里和茶器放在一起的不是花瓶,而是与茶相关的书。对茶感兴趣的人很可能会对茶相关的知识感兴趣,看到好的器物也可能购买。这样的联通性就可以形成一个产品组合。这些“产品”会定期更换,下个月可能就是其他主题的“产品”。负责采购的选书人、文创开发者、陈列師以及门店直接面对顾客的店员,各职能部门因此要打通合作,为同一个产品的组合和销售结果负责。
与图书内容相关的展陈設計
“陈列是给客人推荐产品的方式,如果你有好的推荐方式,客人的接受度会更高。不断更换陈列,也能让读者感觉常来常新。”他们最近准备尝试的陈列方式,是把所有的书以传记人物串起,比如把张爱玲的传记、她的作品、研究她的作品、和她相关的作品陈列在一起,其他每个传记主角则是另一个王国,这样可以帮每个读者因对一个人感兴趣而发现一大片关联图书。
城市的文化地标
座城市的气质依靠什么塑造?除了摩天大楼,更不能缺少那些零星散布的文化载体,而书店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们静谧地散落在城市的角落,寻溯着城市的味道。正如文化名人李岩在专栏中所说,一个城市的气质,不仅仅是宏伟的建築,宽阔的街道,那是给别人看的“面子”;作为生活其中的居民最在意还是浓浓的文化内涵,是弥漫的书香味,这才是值得细细品味值得反复咀嚼的。而承载这些的应该是图书馆、博物馆与书店,这些才是真正的“里子”。
上海思南书局
page one书店北京坊店
重庆钟书阁
西安钟书阁
苏州钟书阁
杭州钟书阁
从单一到复合化,从纯零售到体、娱乐结合的模式,跟着市场需求“理想生活=阅读+美食”的复合式空间,让阅读和生活相融合,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店内充满先锋的点缀,都在設計语言上尝试传达对未来的不同理解。这也是言几又的新商業——既是书店,也是城市文化Mall,更是城市的文化地标。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