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建造中的江边电站5号锅炉间(1938年)
从我们的原作工作室到杨浦滨江不过10分钟的车程,沿途混杂着各色建築,几乎就是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缩影。伴随着区域内大量的工厂停产迁出,城市生活空间开始见缝插针式地向江边渗透。但这种渗透在到达江边半公里的地方戛然而止。通往基地的最后一段道路崎岖而荒芜,随处可见的厂区的高耸围墙、生锈的金属大门以及“闲人莫入”的标牌提示着:曾被工业时代猛烈冲刷过的这片土地虽疲态尽显,却依然保持着往昔不容窥探的禁地感。
确切地说,我们是在示范段现场施工已经启动的情况下接受設計委托的,目标是对原方案进行修改与提升。但是现场踏勘使我们意识到:如果依照原有方案向前推进,就意味着我们会落入一个先入为主的模式化的既有逻辑,而放弃我们一贯坚持的在现有场所的残留痕迹中挖掘价值与寻求线索的主张。曾经高速而粗放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几乎抹去了原有场地上的历史痕迹,而与此同时,一种喜闻乐见的滨水景观模式在黄浦岸边不断复制——类似的流畅曲线构图、植物园般丰富的植物配置、各色花岗岩铺装的广场、似曾相识的景观雕塑以及批量采购的景观小品。如今,在城市发展逐步从粗放扩张转向品质提升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原有模式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就是在这样的“机缘”下开始了这次注定充满挑战的改造实践。
2 锚固与游离
2.1 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总体概念
2015年盛夏,杨浦滨江的設計面临多重压力。一方面,我们 “抢救”式地挖掘和保留场地上的工业遗存,以边設計、边施工的方式保证示范段于2016年7月向公众正式开放。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系统性地梳理杨浦滨江南段5.5km的总体概念方案,寻求将工业区原有的特色空间和场所特质重新融入到城市生活之中的全新方式,并实现2017年7月杨浦滨江南段2.8km的公共空间贯通开放,以及2019年杨浦滨江南段5.5km公共空间全线贯通开放的大目标。
克里格指出,“闲置的或荒废的城市滨水区,当它们成为令人满意的生活场地而不再是仅供参观的地方时,它们便复活了”。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如何将“还江于民”的宏大主旨落位到“以工业传承为线索,营造一个生态性、生活化、智慧型的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的設計理念,通过实施有限介入、低冲击开发的設計策略,实现工业遗存的“再利用”、原生景观的“重修复”、城市生活的 “新整合”。杨浦滨江南段的总体概念方案可以形象地概括为:三带和弦,九章共谱。
三带:主要是指5.5km连续不间断的工业遗存博览带,漫步道、慢跑道和骑行道并行的健康活力带,以及原生景观体验带。贯通道路上的6个断点,通过水上栈桥、架空通廊、码头建築顶部穿越、景观连桥等不同方式予以解决。
九章:主要是挖掘原有“八厂一桥”的历史特色,结合上海船厂、上海杨树浦自来水厂、上海第一毛条厂、上海烟草厂、上海电站辅机专业設計制造厂、上海杨树浦煤气厂、上海杨树浦发电厂、上海十七棉纺织厂、定海桥等自身的空间与景观条件,形成9段各具特色的公共空间:譬如以船厂中超过200m长的两座船坞为标志点,大小船坞联动开发使用,大船坞为室外剧场,小船坞为剧场前厅与展示馆,船坞的西侧和东侧分别设置可举办各类室外演艺活动的广场与大草坪,形成船坞综合演艺区;中段以烟草公司、上海化工厂为主形成3组楔形绿地向城市延伸,形成带状发展、指状渗透的空间结构。丹东路码头北侧的楔形绿地结合江浦路越江隧道风塔設計了滨江观光塔;在安浦路跨越杨树浦港处設計了双向曲线变截面钢桁架景观桥,并通过桥下通道连接北侧楔形绿地和兰州路;在宽甸路旁的楔形绿地中保留了烟草公司仓库的主体结构,通过体量消减形成跨越城市道路之上的生态之丘,建立起安浦路以北区域与滨江公共空间的立体链接;借助杨浦大桥下的滨江区域形成工业博览园,以电站辅机厂两座极具历史价值的厂房为核心,改建更新为工业博览馆,将大桥下的空旷场地改造为工业主题公园,形成内外互动的综合性博物馆群和工业博览园;最后在黄浦江转折处,利用曾是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的杨树浦电厂滨江段改造为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保留码头上的塔吊、灰罐、输煤栈桥以及防汛墙后的水泵深坑,植入塔吊吧、净水池咖啡厅、灰仓艺术空间、深坑攀岩等功能,使其成为整个杨浦滨江南段的压轴之作。
5.5km的总体概念方案(图7)为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的日后发展确定了特色鲜明的基调,也确定了我们作为总建築師团队参与到各段实施的全过程工作。在一个相对开放的合作平台上,后续参与的多家設計单位呈现出風格略有差异、但总体策略连续且风貌协调的各段实施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