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一座300.0㎡的小体量建築成为一个村落文脉的新载体?CCDI东西影工作室設計的发昌村文化活动中心,呈现了小体量建築的“智慧設計”。
概况
其村其人,其屋其事
东江自北向南流经河源市区,新丰江从西向东绕城而过,两江在河源市区东面交汇,使得整个河源市区三面环水,因而得名河源,这里是广东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发昌村位于河源市紫金县东北侧,村里的中山纪念小学,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公共建築(另一个就是祠堂)。
如今村里壮年大多都已外出城里务工,留下来的大多是老年人与儿童,他们也成为新建的文化活动中心的主要使用者。
村落里的活动中心应承载什么功能呢?
它会是村民聚会议事的场所,它会是老人讲古的唠嗑地,它会是孩子们游玩的游乐场,它也会是维系乡村独有温情的必须场地。
它该如何設計呢?
它得与村落原有文化积淀相融合,它得在村落独有的色彩基调里毫不突兀,它得与村落的美相得益彰。
布局
因地制宜,“小隐”于村落
村落文化活动中心所处地块大致呈梯形,中间被东西向村路横穿,划分为南北两块。北侧地块约200平方米,不可设置建築物,原有几处农宅,现均已拆除。南侧地块约800平方米,为活动中心的設計区域,地块现为荒地。
基地西南侧有小河,河的南侧是半月塘和祠堂;西北侧有山景,视野开阔;东侧的村路是进入场地的重要道路,村路与场地之间是一片狭长的绿地,绿地内有两棵大树和一排竹子,再往东就是中山纪念小学。
設計師把南北地块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场地中现状村路区域不設計任何设置,以确保村路的通行。南侧、东侧设砖砌矮墙,向西北侧山体打开,形成场地空间界定。
村路东北侧砖墙与混凝土鹅卵石铺地围合出半月形广场,村路西侧结合村民提出的移植大树想法,设置活动区域和旗杆,作为露天电影放映等多功能活动使用。
空间
动线流畅,借景造境
文化活动中心主体建築置于西南侧梯形用地中央,置于架空木地板的支座上,考虑到功能主要为老人和儿童使用,木地板地面与室外场地无缝连接。社区中心主体建築4mx4m的跨柱网正交框架3m高的使用空间,3m以上撑起1.5m三角形斜屋面,三角形低处设置200mmX200mm的“U”型钢槽作屋面排水设施。
屋面出挑1.5m开敞外廊挑檐空间,形成场地覆盖。东北侧留出一跨架空处理形成主入口;西侧、南侧留有较大挑檐空间,形成与这两侧室外庭院的空间过渡;南侧檐口尽可能压低与近景的竹子和远景的山形成框景;东南侧檐口空间与矮墙形成狭长围合,透过镂空矮墙,原保留的东南侧的植物渗透进庭院内部,形成借景。
設計師根据主要阳光朝向将屋面划分成数个小斜屋面,达到自然采光的目的。均匀稳定的光线进入场景空间,形成舒适的场景空间光环境。
场景空间空间划分灵活,可通过场景空间家俱的变动来改变功能的设定,适应未来使用需求的不确定性。
东北侧结合围墙设置公共卫生间,设置在主体建築之外。
材料
木构框架,砖瓦敞亮
基于村野山水的基地特质,設計師采用了一种迥异于在城市的建造模式,使用自然的材料逻辑——木、砖为主材,以一种融入“自然”的方式介入对场地的改造,为留守的老人、儿童创造一个温暖的庇护所。
除了面向北侧村路的一层外墙为有局部凸出的青砖砌体填充墙外,其余均为玻璃木框门扇辅以木条斜纹填充。地面用素混凝土砌筑斜向格构(方向与建築屋顶天窗方向同),内部填充深色鹅卵石,用水泥粘接。
由于建築主体为木结构框架体系,設計師在主体框架的构成上选用了南方松作为主材,为了减少建造的难度,规整梁柱截面尺寸,统一为200mmx200mm,杆件之间为榫卯交接。
Credits
项目名称:发昌村文化活动中心
主持建築師:朱雄毅、王照明
建築設計成员:李昕、叶毅喆
结构設計:北方-汉沙杨建築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地点:广东省河源市
业主:深圳市鹏瑞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总建築面积:300平方米
建築高度:5米
設計时间:2017-2018年
摄影:张超
本文资料来源:CCDI悉地国际
CCDI悉地国际创立于1994年,是在世界城市建设和开发领域从事综合专业服务的大型工程实践咨询机构。其业务涵盖广泛的行业与不同的专业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