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的世博会让上南地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十年之后,这片土地褪去了先锋的气质,弥漫着生活的气息。而这其中一户极小住宅空间的改造,则在熙熙攘攘的人间烟火中营造了一个浪漫诗意的梦想家园。
▼场景空间空间一览,interior space
项目概况
Overview of the Project
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节目第四季第八期项目位于上海浦东的一座80年代老公房的顶层,普通层高,刀把儿户型,使用面积不到34.0㎡,从南到北仅十三步长,祖孙三代五口人住。为了照顾快两岁的孙女,爷爷奶奶从张掖来到上海,但这里潮湿的天气和米饭为主的饮食让他们极不习惯。
在这个十三步就能走完的家里,“小”压缩了使用空间,牺牲了居住品质,也锁住了一家人曾经极为丰富的爱好。男高音的爷爷不得不压低嗓子,再无歌声,同是文艺工作者的奶奶别了钢琴,爱好交谊舞的父亲不再跳舞,艺术出身的妈妈放下了画笔。一起被锁住的还有瑜伽、健身、喝茶、电影、桌游等这些多年的爱好,当琴棋书画被茶米油盐打败,小米宝的咿呀学语和蹒跚学步替代了一家人所有的“诗和远方”。
▼改造前,before
▼改造后,after
小变大,翠玲珑
Extension – the Jade and Exquisite Study
改造前场景空间多为条状的线性空间,使用不便且阻隔视线。而三代五口人的十几种爱好,每一种都需要方正敞亮的大空间与之匹配。但在这套户型里,层高(2.7m-2.9m)、面宽(3m)、甚至结构(老公房墙体大多不可拆除或移动)都被全部锁死,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几乎没有改造余地,怎么让只有34.0㎡的小家看着大?用起来更大?像“翠玲珑”一样强化斜向对角线的深远,是設計師给出的答案。
▼改造后对斜向空间的利用,the utilization of oblique space after reconstruction
“翠玲珑”是苏州园林沧浪亭里的一处景点,折过长长的走道,三个方形的房间角部相连,序列的重复使对角线空间变得极为深远(既是三个房间也是一个房间)。改造后新家的入口、玄关、老人房恰好构成一个“翠玲珑”的原型,视距也从1.7米延伸到了6.2米。
▼入口处的翠玲珑,Cui Linglong in the entrance
为了进一步强化进门时的纵深感,原先裸露的结构梁被包上了木皮,和老人房的柜体连成了一道曲折尽致的风景。缓步而入,老人房窗外树影婆娑,翠色玲珑。当然,客廳、玄关、内厨房三个房间角部相连成了家里的第二个“翠玲珑”,视距也从3.5米增加到了7.4米。两处“翠玲珑”打破了原先家中各个小空间的隔阂,户型短边方向狭小闭塞的先天不足被巧妙化解。
▼客廳处的翠玲珑,Cui Linglong in the living room
▼改造前后平面对比,before & after for the plan
斜向空间的利用不占用场景空间的宝贵墙面,节省的墙面地面被复合利用成储藏空间,总计达到22.0㎡,占场景空间总面积的65%。
▼改造前后加重储藏面积对比,the storage space before and after reconstruction
▼魔术盒子般的榻榻米储藏空间,the tatami storage space like magic box
01 入口
01 Entrance
《桃花源记》说:“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走过狭长的走道,刚进门的入口相比于原先反倒做了压缩,是一种欲扬先抑的铺垫(也恰到好处的形成了大量储藏空间)。连续的线性灯带勾勒出一道富有仪式感的光的门,沐光而入,扑面而来的就是层叠深远的“翠玲珑”。
▼线性灯带勾勒出入口的仪式感,linear lights create a sense of ceremony for entrances
大面积的白色空间里,顶部木色的梁连着木色的柜子,真真假假,直指整个空间的最远处。被走道压抑、被灯光激发的情绪随着尺度的强烈对比,自然释放。就在迟疑的瞬间,木色的“秦”Logo在玄关白墙上轻轻一点,又将目光从远处收回。收放之间,入口借老人房的视线延伸,彻底改善了一进门的局促感受。
▼留白墙面上新家的LOGO,logo for new home on white wall
白墙,墨框,木梁。方正的房间彼此交叠,曲折尽致里散发着庭院深深的悠远意境。
▼远处灯带拉开空间距离,the lights in the distance extend the space
02 厨房
02 Kitchen
考虑到业主偏西北的饮食习惯,厨房被設計成内外两个区域,中间以暗藏的玻璃移门分隔,既隔绝油烟,又确保通透。
▼内外厨房彼此分离又视线通透, inside and outside kitchen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but keep sight transparent
▼从内厨房看外厨房,watch outside kitchen from inside kitchen
为了缓解做饭时的枯燥,老人房和内厨房之间的隔墙在视线高度被局部打通,透过水平的玻璃,老人房内的山水画映入厨房,既是借景也是对景。当爷爷在厨房做饭,奶奶在隔壁弹琴,两人可以相望和照看,柴米油盐和琴棋书画相和,空间的小反倒拉近了距离,增加了亲切感。内厨房被設計成U型,2米长的操作台,0.88米长的多功能水槽极大提升了使用效率。外厨房被設計成直线型,黑色的石材台面可推出到1.7米长,既是顺手的面食操作台,又是临时的餐桌。
▼紧凑高效的内厨房,compact and efficient inside kitchen
▼对景和借景,view and borrow scenery
▼面食操作台和临时餐桌,pasta operating table and temporary dining table
▼顺手的工具,handy tools
03 老人房
03 The Grand’s Room
改造后的老人房虽然仅有5.4.0㎡,但依然整合了茶室、琴房、臥室、梳妆四大功能,为了拯救原先不到2米面宽,改造选择了大块的玻璃窗引入室外的绿树,特别設計了90度的暗藏式移门以避免视线的阻隔,并在奶奶的钢琴台上打通与厨房之间的隔墙(可通过翻板合上),用三面的通透来对抗空间的小所产生的压抑。两个琴凳、一个梳妆凳都設計在可变家俱中,虽然空间狭小,但也要处处周到。
▼茶台和琴台,tea table and piano
▼老人房移门,the hidden sliding door
04 客廳
04 Living Room
改造后的客廳用移动隔断替代了原先的隔墙,日常情况下均呈开启状态,南北方向获得了彻底的通畅。
▼活动及视线分析,activity and sight view analysis
▼客廳一览,the living room
▼客廳移门,the hidden sliding door
夯土墙
Rammed Earth Wall
电视机的背景墙选择了夯土这种地域性的材料,质地细密,色彩丰富,能够有效阻隔声音(之前委托人家和邻居家隔声极差),又浑然天成地重现业主家乡张掖的丹霞地貌。连续的夯土墙始于入口,转折直到臥室结束,既是空间流动的线索,也寄托着细腻的乡愁。为了节省空间,全手工夯实的夯土墙厚度仅为150mm,局部再以内嵌的木格和背后暗藏的镜子对空间进行复合利用。
▼从客廳看老人房,watch the grand’s room from the living room
▼从老人房看客廳,watch living room from the grand’s room
▼延伸到主卧的夯土墙,rammed earth wall extend to the master bedroom
▼酷似丹霞地貌的夯土墙,rammed earth wall Like the Danxia landforms
窗口|画框
Picture Frame
原先长条形的窗户被夹层分割成正方形的对景洞口,并巧妙地将西晒太阳转为漫反射的光。窗如画框,从朝霞满天到长河落日,四季风景变成了家中的最美的软装设计。
▼窗口|画框,window | frame
▼对景天窗,skylights as a viewfinder frame
可变家俱之茶几/餐桌
Flexible Furniture – Table
即使外厨房的面食操作台可以承担一部分的就餐功能,設計依然考虑了多人正式就餐的需求。可折叠为茶几的餐桌操作简便,简洁实用。
▼可变家俱之茶几/餐桌,flexible Furniture – Table
▼卫生间折叠门,the folding door for bathroom
05 夹层游戏天地
05 Game Zone on the Mezzanine
业主优良的运动天赋打消了設計師对夹层游戏空间可行性的顾虑,这个2X2m见方的夹层以绳索保护网、透明玻璃天窗划分出一个独立、并不压抑的童话天地。考虑到使用的便利,整个夹层顶部都被软包覆盖,上下的爬梯也有一定角度且能左右滑动。被关注却不被刻意打扰,空间狭小但却柔软舒适,夹层在这个弹丸之家里好像童话里的树屋,是对趣味性和安全感的回应。
▼可移动爬梯,movable ladder
▼上下空间的视线交流,sight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space
▼柔软温馨的夹层,soft and warm mezzanine
06主臥室
06 Master Bedroom
12.0㎡的主卧是家中最大的房间,睡觉、办公、唱歌、跳舞、画画、瑜伽、健身、桌游、电影等诸多活动都将在这里进行,每一寸墙面,甚至是地面和吊顶都被充分利用起来。抬高的地台既有床的功能,也可作为唱歌的舞台和看电影的池座;两侧的衣柜实用且不遮挡阳光,地台下六个刻字的箱体分类储藏着各项爱好的设备和独立的折叠婴儿床;折叠式的书桌可延展为近2米的双人办公空间;涂满画板漆的墙面顺应了孩子爱随手涂鸦的天性;暗藏式的通高镜面收放自如,但最为困难的还是极小歌唱厅的打造。
▼主臥室一览,master bedroom view
▼暗藏的镜子,the hidden mirror
▼办公桌和梳妆台,desk and dresser
▼声腔和定制鱼缸,tune and custom tank
极小歌唱厅
Mini Singing Hall
为了给专业歌唱出身的爷爷奶奶一个更好的练声场所,設計将质地细密的夯土墙延伸到主卧以便隔声,用柜体优化了房间的长宽比,避免倍数的长宽比例。在主卧里增加了连续的声腔,强化了屋顶的斜度并在吊顶上以连续的格栅打破平面反射使声场更均匀,所有家俱面板选择质地细密的材料并做加厚处理以减少对声音的吸收,最终在10.0㎡的空间里获得了近0.6s的混响效果。
▼凹槽状的木饰面增强了混响效果,使整个空间都可以成为歌唱厅,groove-shaped wooden finishes enhance the reverberation effect, so that the entire space can become a singing hall
除了对于空间和功能的改造,設計没有忽略业主对上海的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的不适,改造后的新家引入了恒氧恒温恒湿的毛细血管系统以实现跟老家张掖一样35%的场景空间湿度,26℃的场景空间温度和随时置换的新鲜空气。
▼毛细血管系统施工,the interior blood capillary system in construction
业主的家乡张掖距离上海近两千公里,而走完这个家仅需十三步。十三步里能走完的是从江南到塞北的旖旎,走不完的是奔波千里的牵挂。就像設計師给业主新家設計的LOGO,以姓氏“秦”为原型,上部“三”象征着塞北的山川;下部“禾”变化为江南的船锚;中间的“人”犹如一片宽大的屋顶,庇护着“禾”——还未长大 “米”宝。远看整个LOGO,好似开怀的笑脸,见证着这个五口之家拥抱崭新的生活。
▼設計師给业主新家設計的LOGO,LOGO for the new life
▼改造后平面图,plan of reconstruc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