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冉
名谷設計机构 创办人
国际场景空间建築師联盟成员(IFI)
东南大学 客座教授
Andrew Martin 国际场景空间設計大奖 入选設計師
潘冉从传统的筑造功法到艺术和建築领域的内在联系出发,完整而清晰的将认知設計学脉络与設計践行高度统一,被誉为当代建築场景空间設計中东方精神推动与践行的代表。
对话
安德马丁:您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很文艺,很绅士的人,但看过您的履历后发现您也喜欢音乐,玩过摇滚,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呢?
潘冉:年轻的时候追求自由,喜欢音乐,玩过摇滚,有段时间还把这个作为自己的职业,但慢慢地随着自己的长大,现在更想踏实下来,想静下来了,所以很少再去像当年那样的狂热,但对于音乐的那份热爱还是依然保存了下来。而且我觉得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相通的,无论是設計还是音乐,所以在工作上对音乐的偏爱也会给我带来灵感。
安德马丁:我发现您的空间設計有着一种“克制”,有一种自然与設計的“契合感”,那这种設計的感觉是如何产生的呢?这与所谓的“极简主义”有何不同呢?
潘冉:现在的极简主义是西方比较流行的一种設計風格,崇尚少即是多,用最少的元素去诠释更多的内容,其实类似的极简設計在中国宋朝时期就出现过,但我们所推崇的“简”是一种有着“厚度”的設計。就是那种你看着很简约,但当你打开一扇门或者一扇窗,则会有一种惊艳的設計呈现出来,给你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种惊喜感。在我看来,所谓的“极简”也并不是看着简单而已,它更多是一个过程,举个例子就像你把一个五岁小孩的画和毕加索的画放在一起,如果不告诉你可能很多人会分不清他们哪个是谁的作品,因为对你而言他们会很像,但其实这些大師的作品是一种風格达到顶峰之后,一个从零到一百再到零的过程。他的呈现很简单,但却有着完整的过程在背后。所以极简主义并不是表面上简单的設計,而是一个过程的表达。
安德马丁:除了您提到这种带有“厚度的简约”之外,您的很多設計也有着独特的“东方”或者“中式”的感觉,那这种風格又是如何呈现的呢?
潘冉:很多人都说我的設計中有着“东方”的元素在里面,但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刻意的行为。以前在學校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不会规定一个特定的方向,只要是好的設計,不管是东方西方,还是古代现代,优秀的設計我们都会去学习,去借鉴,但是在做設計之后慢慢发现,其实历史上的这些传统的設計,恰恰是更适合于你的,因为你的根基,你的土壤就在这里,这些无法改变的因素注定你的設計发展出来,最终呈现上就是这样一种状态,所以这是一个自然形成的结果,而不是刻意去营造的。
安德马丁:您现在主要是从事场景空间設計,也有自己的家俱設計作品,但我知道你以前是学习建築出身,那这样的背景会给您的設計带来怎样的影响?您看待設計的角度会不会与其它纯场景空间設計出身的人有所不同?
潘冉:一个人的经历背景肯定会对这个人产生影响,我以前是学习建築,所以在做設計时我更希望自己的作品最后能够呈现出一种建築的美感。中国场景空间設計的发展时间比起西方国家要晚,我们的大学教育里有这个专业也就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所以人们对场景空间設計的观点还是比较平面的,而建築設計的思维,则是一种立体的观感,一种更高维度的思考,所以它会帮助你在最后呈现出的設計空间上,有更多自然协调的感觉。
安德马丁:有时設計師会非常希望将自己独特、创意的想法至于設計之中,但客户可能并不愿意接受您的想法,甚至还迫使您改变,您是如何处理这样的状况的?
潘冉:我想每一个設計師都遇到过类似的状况,設計師有自己极具创意的設計,但客户也有自己的想法,需要你在設計后期做出一定的调整。这种情况以前是经常出现,但现在慢慢变得越来越少了,我想这更多是一个与客户沟通的问题,在项目的初期就要对設計有很好的了解,对客户的需求作出完整的解读,有了这种良好的沟通,明确了設計的最终方向,最后即使有改动,也可以很好的满足这种需求,但是如果前期的沟通不够,在后期又出现大的方向性的变化那就非常困难了,所以这还是一个沟通的问题。
安德马丁:这次安德马丁国际场景空间設計峰会非常荣欣能够邀请到您为大家做一次演讲,那您能提前透露一下这次的演讲内容么?
潘冉:这次峰会我的分享会与“江南”有关,因为我一直生活在江南这片土地上,在这里設計、工作,我的設計作品里也有着这里的特点,所以我还是选择分享一些我更常接触的風格設計。
設計作品
■ 二十四 · 单
自先秦之后,中华智慧逐渐参与并深入的自然觉醒中,“二十四”冥冥之中成为一个特殊的数字,熟悉且神秘。二十四节气、二十四式太极、二十四风水山法…无穷变换,不离本源。这正是餐廳创始人用于思考美食制作的来源,用现代料理的方式将古老的淮扬食味重新演绎。“二十四单”的生长过程似乎并非单纯的建造,旧厂房改造、空间窄小、自然采光杂乱等都只是寻常外因,而赋予空间血肉性格,建立新的未明体验,从多维的角度,启发参与其中的人的觉知感受,是本次营造所面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