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扇子总是人们手中离不开的配件,在悠久的华夏文化里,折扇可说是文人生活里重要的随身物件,也是艺术性与工艺性极高的珍玩;宋元以前流行竹扇、羽扇、纨扇(用细绢制成的团扇),以至明清之际兴盛的折扇,集结书画、诗文、篆刻、制扇工艺之美于一体,除了引风的实用性,亦蕴含礼仪、审美、社交、身份认同、文化表征等多重意象。
折扇在华夏文化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文物,除了可以看见艺术性,也能看见细腻的工艺,以及对于古人生活的重
扇面的书画创作,可以看见扇子拥有者的喜好,以及其品味。裱框后也是一幅艺术品。
就像眼镜一样,珍爱的扇子,也都该有一个专属的扇袋或扇套。
近期于异云书屋进行的「一握清风——折扇艺术展」,并非展示古董折扇,而是藉由新一代艺术家与工艺职人的呈现,将传统的折扇以当代方式做演绎,并引领折扇进入生活,感受怀袖雅物的魅力。一把扇子的完成,从制形、选材、制作工艺至刻骨艺术,都值得细细端倪。不只是使用起来的感受,其实扇子当中也体现了文人追求物外之趣的风雅精神,另外也传递了很多历史文化讯息。在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中,作者便多次藉由扇子铺陈故事情节的发展,譬如石呆子家传扇子被夺、晴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林黛玉泪洒湘妃竹(一种竹类,作为扇骨用)等,反映了尚扇风气炽盛的时代生活背景。
明代的折扇有一个非常美的比例,打开也不会到全开,会有一个很顺手很适合掌握的黄金角度,另外扇面跟扇骨的比例会在5.5:4.5,到了清代变成7:3,有点头重脚轻,相对来说没有明代典雅。
扇子底部的各种扇头,圆球形的扇头非常费工,扇骨的处理也很讲究。有时还会加上珠宝玉石。握感细腻也符合人体工学,是不得了的工艺。
各种造型的扇骨。古人对扇骨讲究到,会先把竹子放个八年,经过时间考验后,留下最好的竹子来做扇子。
异云书屋主人陈维骏表示:「扇在古代文人的生活中,为随着日常活动、交际、穿衣、心情而更替使用的订制型風格配件,既是博大精深的文化载体,亦是贴合生活的随行艺术。谁说艺术只能高悬于殿堂而不能出入怀袖?」就像出门穿衣看场合,正装、约会、聚会到送礼,打开扇子,不需开口,上面的细节就已帮你「说话」。扇面上的字画就像文人的另一个行头,在古时他们可是会特别去跟艺术家订制呢。
台湾艺术家李茂成的作品《触》。
异云书屋
中国知名书法家许静的作品《淡》
艺术家刘欣的《锁云》
展览一共邀请了八位来自中国与台湾的艺术家,除了展现各种扇面的表现艺术,另外也有各种竹、木等扇骨呈现,让更多人能认识细致的制扇艺术。在折扇中感受物用之道,体会一握清风的雅致美學。
一握清风——折扇艺术展展期:即日起至7/28(日),逢周一公休时间:11:30-18:30 地点:异云书屋(台北市青田街12巷2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