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围城 | 杭州西溪首座办公园区
建筑开口 ©姚力 作者:孟凡浩
当下,城市大型公共建筑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仅仅是形式和功能上的突破,更像是一面城市之窗,向世界展示着这座城市的文脉历史、时代特征以及未来气质。其呈现方式丰富多样,但本质均在于尊重城市的发展脉络、追求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力求实现使用者的归属感和认可度,从而进一步激发片区乃至城市的活力。
西溪首座办公园区的设计实践,试图探索办公园区之于城市的意义,更重要的,在互联网新兴城市杭州,大量的创新科技人才涌入,园区与城市的这种关联,能否为互联网时代创新办公空间模式带来新的思考,是本次探索的重点。
© 姚力 城市空间与文脉挖掘 项目位于西溪湿地北部500米处,西溪湿地之殊在其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然而,与城市化扩张共至的人口激增和生态破坏让西溪之质生变。湿地的保护促进城市经济文化的双重收益,但完善的原住民迁移带来的湿地保护,看似共赢,却使自然与生活相互交错的场景难以再现,令人扼腕。
© 黄金荣 模型照片 基地紧邻湿地景观,自然资源优越,且该区域处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快速发展。周边高端住区和金融商业密布,同时还有不少的文化设施也在逐步成形。在杭州多中心城市规划的大背景下,可以预见,这里也将变得车水马龙。
基地与湿地
项目地块规整,四面临街。源起西溪的60米宽河道横穿东西,80米宽规划景观廊道贯通南北,直达湿地。基地被十字交叉的河道四分,作为集办公与商业为一体的大型园区,如何在满足合理功能需求的同时,实现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开放空间,是本次设计最基本的切入点。
形态生成分析
商业的价值体现在规模聚集的沿街商铺和具有吸引力的地标形态。办公则需要内聚与活力的内向空间。基于以上对办公综合体的理解以及对空间功能价值的审视,也恰因其特殊的文化和地理脉络,我们看到了在西溪首座充分交融活力空间与多元生态、塑造开放园区与商业吸引的可能性。
© 姚力 © 黄金荣 基于此,我们从传统的湿地城市与院落组织中,提取出“外围围合、内部营造”的空间共性,通过内外有别的空间布局,创造适宜的办公环境与湿地景观,力求打造活力交融的园区环境;通过轻盈柔美的立面设计,凸显杭城秀美的城市特质,再结合非常规视觉下的常规结构处理,使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最后辅以细节设计的打磨和灯光氛围的呈现,使园区成为城市中无疑的焦点。
© 姚力
© 姚力
开放园区与形态生成 围绕“公共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需求,我们展开了设计策略的研究与探索,进行了多方案的总图布局对比。在进行了多方案的比较与优化后,确立以下建构策略:首先,体量布置以内外有别、外整内松、层层渗透为原则;其次,在面向外围城市道路的四个界面,以中国传统的院落意向为蓝本,结合现代的技术支持,采用大围合、大开口、大尺度这三“大”设计手法来对外部围合体量进行整合。这样不仅能在城市界面上创造出开阔大气、卓尔不群的建筑形象,又为都市居民创造出尺度恢弘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为内部营造出世外桃源般的湿地景观创造有利条件。最后,内部的体量布置以传统的湿地聚落形态为蓝本,以小体量、小变化、小组团这个三个“小”设计手法组织内部聚落,充分结合南北80米景观带和东西60米景观河道的优越资源,不仅在水平方向上进行景观的渗透与延伸,还在垂直方向上利用种植屋面将湿地景观向竖向维度拓展,使建筑成为景观的一部分,最终达到与景观的融合。
© 姚力在具体的形态把控上,建筑整体以杭城特有的温、润、淡、雅为主基调,外部围合四个L形板楼,对其边角进行柔化处理,协调开洞比例,形成刚柔并济的建筑形象;内部的小体量建筑则以单体多层退台和体块间高低错落的有机组合为基本设计手法,营造恬淡、平和、精巧的建筑气质。
© 黄金荣建筑色彩采用淡灰与雅白的主色调,延续温润雅致的城市印象,结合各种建筑节能措施设计的众多立面细节,消隐建筑的体量感,重温江南水乡的色彩记忆。
© 黄金荣 © 黄金荣 内部空间采用大空间办公布局形式。板楼内部设置办公中庭,它位于核心筒中部,35米高,能有效地将阳光带进较低的楼层。中庭中设置的四台电梯,裸露的运行轨道和结构柱营造出科技感和未来感。客梯载重量1.6吨,速度1.5米/秒,轿厢净高3.2米。
© 黄金荣 © 黄金荣 © 黄金荣 外部板楼底层为商业店铺,商铺单元设计综合考虑了设备与商业形象的需要。商铺立面的划分对应9米的柱网模数,按照每段2250的宽度进行四等分,而每一个标准商业单元均由一段内凹的商业入口门斗加三段落地的大面玻璃组成。单片橱窗玻璃尺寸为2250*3000,保证绝佳的商业展示效果。玻璃橱窗上部设置通长的金属格栅,满足设备排烟以及商铺通风的需求。另外我们在底层连续设置出挑2.1米的金属雨蓬,既可以为人们提供庇护,又可以强化建筑形体增加设计整体感。
© 姚力 内部点状分布的小体量建筑设计中,中庭与交通空间相结合,完成动静分区的有效过渡。交通空间又与辅助功能相连接,居于一隅。辅助空间与使用空间的形体分离,增加了空间的通用性与灵活性。
分析图
在景观设计上,围绕西溪水景主题,在原来的河道基础上,重塑西溪“一曲溪流一曲烟”的烟水西溪湿地意象。通过打造河道、溪流、池塘、湖漾、沼泽、潭池等多元水环境,把原生态的湿地景观带回基地。内部独栋办公屋顶平均覆土0.9米,最厚处1.5米。种植大的阔叶乔木,楼板屋面植草处理。这样使园区内部绿化覆盖面从平面维度向立体延伸,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园区气候,降低空调能耗,提高顶层的舒适度。南北地块跨河道处设计两座拱状钢结构连桥,下可通船。连桥沟通南北地块的同时,拱桥形态与湿地景观相呼应,还原湿地意象。
© 黄金荣
© 黄金荣
© 黄金荣
© 黄金荣
结语 与小规模的项目强调感官体验与创造性相比,西溪首座此类大体量项目的设计需要采用更为审慎的策略。在深刻理解业主的本质述求下,游走中间状态来寻找创作空间与突破口;功能空间与材料组织都需要成熟可靠的全局考虑;针对商业性与城市化的背景,视觉风格的确立更需要以市场为主导,以融入城市背景为原则,而不是以个人喜好为出发点来进行设计。在细节的处理上,需要精确的专业控制保证完成的品质,施工图阶段的继续设计工作不可忽视。
一条南北向城市公共绿轴和一条东西向河流将项目基地分成四块,如今回想,这个曾经困扰我们的限定条件恰恰让我们实现了真正的花园式办公。五年前担心的湿地野趣景观与办公园区高端商务氛围之间是否能和谐相处的问题也已不在,如今游走其中,绿意盎然的园区已然分不清是建筑中的景观,还是景观中的建筑。
© 姚力 项目的建成,最让我们获得成就感的,不是营造出具有冲击力的建筑视觉形象,而是说服了园区业主,在建筑投入使用后采用开放式管理。公共性的实现给园区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遛狗遛娃这些生活场景的悄然融入,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边界,作为建筑师,看见这样的场景,倍感欣慰。这也是我们对未来办公园区模式的一次实践探索和尝试,过程艰辛,也有不少遗憾,期待未来有新的突破。
西溪首座营造记录
项目信息
建筑设计:gad 项目地址:杭州市西湖区文一路崇仁路口 项目年份:2018 建筑面积:地上148156.0㎡,地下100000.0㎡ 项目总监:张微 项目主创:孟凡浩 建筑设计:孟凡浩、解磊、朱明松、缪纯乐、朱敏、孙涛、唐燕、赵亮 结构设计:胡达敏、张治宇、李小玲、刘斌、钱路曦、彭智、郭峻、王昕、卢哲刚 设备设计:吴文坚、戚乙、陆柏庆、张斌、孙博、胡挺、陈飞燕、唐勇辉、单金龙、沈锋强、李金牛、刘传谱、杨宏峰 幕墙顾问:上海伊杜 景观设计:济景设计 室内设计(公共空间):内建筑 摄影师:姚力、黄金荣 业主:中国节能集团浙江公司 获奖:2018 意大利A' Design Award Platinum 白金奖、2018 英国Blueprint Awards Shortlists 入围奖
一场有关“场所”的建筑探索 | 浙江音乐学院音乐系群
“我们在这里进行的设计,希望是对山脉自然形态的延续,同时也不刻意掩饰新的人造物对场所的微妙改动。”
场地记忆
浙江音乐学院音乐系群位于校园北区,南倚望江山脉,北望一川平地。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山体因岁月打磨而呈现丰富多变的姿态。除此之外,场地在历史上拥有着多重身份,人的痕迹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早期驾校的考试场地,这里被赋予了人工的精雕细琢。一代杭州市民的驾车记忆便是从这里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人工的痕迹还是自然的天成,在这里慢慢融合,呈现了自然与人工的巧妙结合。
在设计之初,场地的多重身份与记忆就成为了设计的先决条件。建筑的内涵往往因场地与场所的的独特性而得以丰富。在此项目中,设计师借助于场地的特定历史及其社会因素,将建筑与场地锚结,从而生成颇具现象学原理的建筑群。形成了地景与人类活动相融合的奇妙场景。于是,在一系列的事物集合所形成的氛围中创造出了可被感知的空间与建筑实体。
记忆的叠加
自然山体、驾校考场、音乐学院,这些不同时期的场地记忆在时间的作用下构成了场所本身的独特品质。而在设计中,对这些记忆则有着各自的回应。
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原始场地本为连续山脉,后因人工建造而被阻隔,原本的肌理遭到破坏。在此次设计中,我们将建筑整体以向上生长的态势修补了缺失的山脉并在其中若隐若现,充分还原了原始地貌特点,完成了一次人工对自然的修补。
在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上,则致敬了一代市民的驾考记忆。坡道、隧道、门洞等,曾经驾校的种种回忆在这里都有迹可循。
希望周边的居民可在此获得更多的归属感。此外,作为曾经记忆的载体——空间,则因这些记忆而更具韵味。
作为新一代场所记忆,建筑群虽整体隐于山体之中,但确是自然中客观的存在物。设计在山脉中辟出几条为建筑提供阳光与自然的隧道裂缝,谦虚而完整地表达了建筑的在场。我们在尊重场地的同时,也不刻意掩盖新建筑的诞生对此地的微妙改动。
在自然环境下的建造活动应是一种有节制的行为,有所克制而有所尊重。新建筑的诞生是在原有场地历史之上进行的全新演绎。我们希望它可以和山势、驾校考场、市民记忆于时间和场所上达到重合,成为这里新的场所记忆。
“声音”母题
音乐学院建筑中的最基本的构成单元是琴房。对于这个学校师生使用频率最高的空间,我们将设计目标定义为“最适合发出声音的场所”。基于这个目标来研究房间的基本形态,我们根据声音传播的物理原理,确定了以最有利于声波衍射的梯形作为设计母题,定义房间的基本形状。
在建筑群中,此母题得以扩展与延续,并创造了一系列尺度与功能不同的梯形院落空间。与此同时,借助于场地原有的高差,基本单元两两组合形成了五个同为梯形形态且隐于山体之中的复合院落。贯穿建筑整体的梯形母题将建筑群于不同的尺度上达到了统一与和谐。
场所的空间转译
建筑的内部空间丰富而多变,与封闭的外部形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建筑群中的分散式复合院落由流线型的走道串联,在建筑流线上插入了四个不同主题的开放场所,可行至不同的特定教学单元,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了“屋顶—庭院—屋顶”的奇妙体验,回应着多变的空间主题。而交通空间中连续起伏的坡道与颇具隧道感的门洞则是对曾经驾校空间的转译与回应。
建筑主体在山脉中呈现为隐性状态以减少建造对自然的影响。在自然地势的基础上,营造环状半围合的露天观演场地,以古典剧场的建筑形态作为建筑群核心公共区域和与外界的接口。在五个适度分离的“隐建筑”——梯形院落——中植入了一组连接屋面和院落空间的小型交通体,显性的出现在山体表面上,令建筑群体隐于山脉却又不失在场感,以客观的态度表达了人类活动于场地中的存在。
建筑立面宛如劈开山体而裸露出的岩石界面,在自然山体中独具特色而不突兀。墙体材料采用了层层叠叠的深色石材与错落的庭院景观相呼应,绿化系统则串联了屋面与庭院,模糊了建筑与环境间的界限,使其与山体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对话关系。深色的立面石材、精心设计的多样化铺地与满铺绿植的屋顶在自然环境中演绎着另一种建筑环境,两个环境互相穿插,冲破彼此的界限,令这一建筑群更融洽的匍匐于自然之中。
结语 建造活动本就是一场理性与艺术的博弈,在此项目中,音乐系群以平和而朴素的设计串联了历史、自然与建筑,建筑群在自然中谦逊而不自贬,隐密而不缺席,在原有场地的记忆之上叠加了新建筑的痕迹,亦将成为未来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段记忆。这是一次通过记忆叠加的方式进行的有关场所记忆的探索。
项目档案 建筑设计:gad 项目名称:浙江音乐学院音乐系群 项目地点:浙江,杭州 详细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之江板块象山区块 摄影师:gad,姚力 项目类型:学校 建成时间:2016年 项目规模:40395.0㎡ 设计人员名单 设计总监:王宇虹 张微 主创建筑师:程越 设计团队 建筑:羊晓锋 兰雨 胡新平 结构:任光勇 胡狄 设备:崔大梁 李金牛 严祖军 张莲 劳晓镜 陈谨菡
注:本文为gad供稿景观周发布 欢迎分享,转载请后台发送“转载”按要求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