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在《明式家具珍赏》中曾提到:「圈椅」后背与扶手一顺而下,圆婉柔和,就坐时不仅肘部可以倚搁,腋下一段臂膀也得到支撑。
这些经典的曲线,即是圈椅让人舒适的原因之一。贝椅的设计,便借鉴了明椅中最为经典的3条曲线——月牙扶手、联帮棍和靠背曲线。
「圈椅」最具特色的结构是椅圈,即为月牙扶手。虽称为扶手,但其不仅仅是「线」,化用在贝椅设计中,更像是一个「面」,是椅子整个后背曲面,环抱身体而又开放一定的肢体自由度。
作为明椅的又一精髓所在,造型下粗上细、螺旋上升的联帮棍,制作时需木棍整料打磨切削,极为耗材,因此也是品质与尊贵的象征。丹麦设计大师汉斯·瓦格纳著名的「Y椅」便是沿用了联帮棍的设计。
贝椅的设计中,我们将这条从联帮棍抽提而出的曲线,贴服在贝椅靠背两侧,营造出《一章木椅》所述的“令空间产生推移的动感”和“所谓的「生气」”。
不仅如此,在月牙扶手和联帮棍这两条曲线交汇之处,我们引入了南方官帽椅「鹅脖」的韵味,做了内凹设计,提供一处可供把玩的空间。
正如西方处理靠背弧度变化的方式是变形,东方的方式则为曲线和角度,官帽椅就含有办公倾度、闲适倾度,以及枕颈倾角等多种契合人体的曲线变化。
而贝椅的靠背曲线,除参考了明椅外,还基于中国人的身体尺寸以及椅子曲线的大数据分析,反复3D打印测试、历经12次修改,得到最终的设计。贝椅优美的曲线符合人体工学体验的微妙形态,并且久坐不累。
靠背由一直一曲两段线条衔接而成,端坐时可以支撑腰部,靠坐时可以支撑背部,即便不变更椅子形态,也能满足不同坐态需求。
譬如严肃场合轻靠背部正坐、娱乐交谈左右旋身侧坐、放松时候后靠躺卧,甚至瘫坐、趴坐、翘腿坐……能说得上名字的就至少有6种坐法。而每一种坐法,都有不同的曲面可以贴合腰背,提供得当的支撑,非常人性化。
尽管设计灵感借鉴自传统的明代圈椅,贝椅的制作却是完全现代的。他由金属骨架、PU发泡及软包成型三部分组成。
全新的三重仿生结构,让他仿佛有骨、有肉、有皮肤的生物般,温暖柔和、贴近生活。
制作初期,贝椅的金属框架和明代圈椅还是有着很相近的起点——同样的线框架和通透的轮廓。不同的是,我们用铸金工艺为贝椅打造了一副钢筋铁骨。
之后,将金属框架放置于模具中,一次注塑成型的PU高回弹软泡,包覆住椅脚、椅面和靠背,像是从骨骼生长出的肌肉,具有坚韧、抗压、高弹的特点。
致密的结构,比常规的海绵可塑性更强,可根据人体进行贴合形变,并反向支撑身体,迅速恢复,久坐不累。
紧随其后的软包工艺,就像是为贝椅量身定制一件“外衣”。为此,我们用汽车行业的CAD软件对椅身进行结构分解,模拟所有的面料分割。
然后放样、裁剪、缝合。每一步骤对手工艺的要求都非常严格,稍有不慎便容易产生褶皱,破坏曲面的完整性。
我们最终选用了高端汽车座椅面料来为贝椅制作外衣。它能完全服帖于发泡体,同时坐感舒适,让贝椅的使用体验达到最佳。
贝椅的靠背曲线形似贝壳,圆润柔和,人坐其中,若贝含珠,这也是贝椅名字的由来。
精简了圈椅的线条与形体,贝椅不但外形精巧雅致,还具有叠放的功能。贝椅几乎能融入所有的场所:办公、商业、别墅、小户型住宅,百搭而又有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