氛围层是指:
空间的氛围,这就像是海报的底色一样,是基本面。
我们在开始一个空间的设计之前,首先要先明确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呈现这种氛围?
举个例子,为什么赌场不做性冷淡的风格?为什么赌场需要那种纸醉金迷的氛围?
道理很简单:因为从营销的视角看,氛围就是对空间有意识的设计,用以在消费者心中产生特定的情感效果,从而提高其购买的可能。
所以,赌场不会做性冷淡风格。因为赌场不想把赌徒催化为:赌不赌无所谓,赢不赢随意的佛系赌徒。因此赌场的最优选择一定是纸醉金迷的刺激性氛围,唯有如此,才会让赌客更冲动,会赌的更多,下注也会多,从而让赌场挣更多的钱。
其次,在明确我们需要的一种或几种氛围后,我们要清晰的组织分配这些氛围,而在空间中分配氛围的手段就是安排动线。
氛围是有层级的,就像是香水一样。
氛围是有递进的,就像一幕一幕的戏剧一样。
人类的体验都是基于生理硬件的,这意味着我们的体验的规律都是相同的,无论是国画里的“之山折水”,造境中的“未山先麓” ,还是室内设计里讲的灰空间中“曲径通幽”的心理过渡,还是电影中的重重转折,还是泡妞达人撩妹时所谓的“转场”, 其实本质上都是体验动线的规划。
所以设计师如何划分体验动线,是否能像一名导演或者编剧一样的彩排体验,推敲氛围,才最能体现这个设计师的功力。
其实氛围层在实践中是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略。我们时常会沉浸在造型符号的狂欢中无暇他顾,当我们把氛围当作抓手开始学习后,才能通过解析质料和符号,一路而下,破解大师氛围创造的密码。
安排好动线之后,我们还要更加的细化我们想要呈现的具体氛围是什么?
明确了氛围层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解析形成这种氛围本身都需要哪些要素?
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质料层。
形成一个室内氛围,需要不同的要素,需要“色声香味触” 五感来参与,这五感就是我们所说的质料层。
这其中 “色” 的视觉要素,在质料要素中所占的比例最大,所以室内设计师的工作主要是针对氛围的视觉层面而展开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室内设计师会不停的用pinterest收集各种图片,我们到了一个好空间都会忙着拍照。
其实质料层的角度来说,问题的关键是:是什么带给了我们这种氛围呢?
是空间中的尺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