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涧的出点有二,一是来自吴越春秋,清代学者顾震涛的《吴门表隐》载:“白马涧,越王养马处,今尚有青石大马槽一具。” 吴越春秋时期,吴国的战马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十分了得,它们驮着吴军直指中原,多次征鲁伐齐,声势雄壮,为吴王夺得了诸侯霸主之位。越王被吴王征服,吴王迫使越王勾践入吴为奴,将他发配在姑苏城的西部山地养马,而这脉涧水自然就成了吴国战马的甘泉。后人因此命名白马涧。 另一个出点来自东晋高僧支遁,清代学者潘贞邦《支硎山小志》载:“……又有放鹤亭、马迹石及白马涧,皆以遁得名……” 支遁号道林,是东晋的佛教学者,他幼年游寓江南,25岁就出家了。在京城建康时,结识了不少名士,因为聪慧颖悟,“早悟非常之理”,“卓焉独拔”,很受人赏识。他潜心研究《道行般若》等经典,对佛学具有很深的造诣。晋成帝咸康年间,支遁来到支硎山隐居。与名士的风尚一样,他隐居在支硎山,爱好养马、养鹤、吟诗,南朝文学家刘义庆《世说新语》里记载着他这些活动,“支道林尝养数匹马。或言:‘道人畜马不韵。’支曰:‘贫道重其神骏。’” 因为“重其神骏”,便将马养了起来,真是达到了超然物外的佛学最高境界。支遁的养马许多志书都有记载,南宋学者龚明文《中吴记闻》载:“南峰山北有聚落,号白马涧,昔支遁骑白马而来,饮于涧中,因以名焉。”据说支遁最终是乘着白马飞去的,这个说法最早见于唐代书法家陆广微的《吴地记》里:“晋支遁,字道林,尝隐于此,后得道,乘白马升云而去。”宋代诗人范成大则在《吴郡志》里写:“道林喜养骏马,今有白马涧,云饮马处也。庵旁石上有马足四,云是道林飞步马迹也。” 并作《马迹石》一首:“跨马凌空亦快哉,龙腰鹤背慢徘徊。游人欲识仙踪处,但见苍崖白塔来。”清人李果《游支硎中峰记》形容这个马迹:“迹大于虎,印石如泥,支公养神骏遗迹也!”还有许多志书上说马迹石的来由是:“传云,道林骑白马升天遗迹,今石上双迹俨然类蹄涔者。后人为小塔识其处。”这一个个充满神话色彩的传说也许的确很神,今天站在龙池“六百潺湲廊”的“驻屐”小桥向西南眺望,竟然可以看到有白马腾空飞驰的形象印映在莲子峰上。 白马涧源自支硎山麓,汇寒山、芙蓉、菡苕、石臼、萝卜诸岭之水于一体,涓涓款款也是万年不竭。如今,它的一条支脉正与龙池汇合,由南向北流淌,形成了数百米长的水流,水流被覆以花岗岩条石,构成“六百潺湲廊”,行走在上面,脚下“箜箜”作声,而雨水之际,回声中又夹着清亮,一脉流水叮叮咚咚不息地从脚下流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