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1日,扎哈·哈迪德在迈阿密的一家医院中因心脏疾病而去世 享年66岁。
"我自己也不晓得下一个建筑物将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断尝试各种媒体的变数,在每一次的设计里,重新发明每一件事物。建筑设计如同艺术创作,你不知道什么是可能,直到你实际着手进行。当你调动一组几何图形时,你便可以感受到一个建筑物已开始移动了……"――扎哈·哈迪德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学,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建筑联盟(AA,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硕士学位。此后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与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和埃利亚·增西利斯(Elia Zenghelis)一道执教于AA建筑学院,后来在AA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直到1987年。1994年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执掌丹下健三(Kenzo Tange)教席。
闯进男性领域 成就源于努力 女建筑师一直很难爬到她所在领域的最高层,但是一个来自巴格达,名叫扎哈·哈迪德的女人却奇迹般地成为这个“男性俱乐部”的一员。在男性一统天下的建筑业,哈迪德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凭的全是自己多年的不懈努力。成功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哈迪德也遭受过很多重大挫折。正如评审团所指出的那样,哈迪德获得世人认可之路,是“英雄式的奋斗历程”。2004年,扎哈获得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性。从此之后,扎哈的建筑像狂飙一样扫过城市,随着时光的砥砺,哈迪得的建筑语言越发成熟而坚定,逐步走上空灵飘逸的路数,使整个建筑界在相当程度上笼罩了哈式光环。
解构主义大师:改变我们感受空间的方式 扎哈操纵空间随心所欲,就像揉面团或是切菜一样。猛然下沉的地板,倾斜的墙面,好像要飞走的天花板,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奇特和谐地融合成一体。你永远想象不出她处理空间的方式。她的设计前卫大胆,对传统和成规视而不见,随心所欲地运用空间和自己的建筑理念,为自己赢得了“解构主义大师”的美誉。扎哈在当今建筑界之所以重要,首先是因为解构主义是作为国际风格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建筑流派。解构主义在结构上采取不规则的手法,避免出现直角,通过歪斜设计寻求连续丰富的空间变化,然而扎哈又在解构主义派中独领风骚,她所提倡的景观建筑,实际上是在寻求建筑的有机性。她将"打破传统建筑空间"作为自己的信条,以独特的角度切入建筑.敢于向未知的世界发起挑战,将空间从人们一贯的思路中解放了出来,让思想获得了更大的自由,极大地扩展了建筑学的领域。
作品欣赏: 1、北京大兴机场T1航站楼 由扎哈哈迪德与ADP Ingeniérie (ADPI)联合设计的北京新机场T1航站楼设计方案正式公布。该项目位于北京大兴区,根据ADPI的中标方案的设计概念,该项目将会缓解现状北京首都机场的压力。 该航站楼最初能每年接待4500万名乘客,具有适应性强、可持续、多配置操作的特点。通过集成多交通工具换乘中心,让当地和国家铁路服务设施直接联系,包括高铁,新大兴机场将会成为北京日益增长的交通网络体系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个关键枢纽。 2、北京望京SOHO 望京SOHO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望京街与阜安西路交叉路口,占地面积115,392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521,265平方米,望京SOHO办公面积总计为364,169平方米,项目由3栋集办公和商业一体的高层建筑和三栋低层独栋商业楼组成,最高一栋高度达200米。2014年建成后,望京SOHO将是从首都机场进入市区的第一个引人注目的高层地标建筑,成为“首都第一印象建筑”。 3、广州歌剧院 广州大剧院,宛如两块被珠江水冲刷过的灵石,外形奇特,复杂多变,充满奇思妙想。全球顶级声学大师哈罗德·马歇尔博士精心打造了广州大剧院的声学系统,使广州大剧院传递出近乎完美的视听效果。2014年4月被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今日美国》评为2013年度 “世界十佳歌剧院”。这是亚洲国家的剧院首次入选世界十佳歌剧院,也是广州大剧院继日前以第六位跻身英国《每日电讯》评选的“全球最壮丽的剧院”后获得的又一荣誉。 4、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 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的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包括大剧院、小剧院与艺术博物馆(博物馆装修效果图)三大主体功能,以及多功能厅、酒店(酒店装修效果图)和各种配套设施,造型犹如一朵朵绽放的芙蓉花,蜿蜒迂回。广场中央非常注重都市行人的体验感,创建了文化休憩场所、雕塑花园及宽敞的展览空间。 5、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 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建筑形体极富现代感和雕塑感,综合体由会议中心与两座塔楼组成。会议中心的2000座大剧院将为南京市民提供每年约100场的演出活动。一号塔楼高约255米,含会议型酒店、酒店式公寓及相关配套;二号塔楼高约316米,建成后将开设一家五星级酒店和部分5A级写字楼。 青年文化中心的概念来自于帆船,扎哈哈迪德以解构的方式,塑造了全新的空间景观,任由观者遨游其间。“流动感”在她的设计方案中表现得十分强烈,仿佛一个散发着巨大能量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仿佛感到挣脱地心引力的空间感。 6、成都当代艺术中心
扎哈哈迪德事务所公布了在四川省设计的成都当代艺术中心设计方案,这将是中国最大的文化类建筑,将以国际化的标准成为当地的艺术和音乐中心。预计2012年完成。 这个波浪形的建筑图形暗示了一个波动的状态,灵感来源于四川独特的地形地势,成都当代艺术中心长条形的设计将于基地周围竖直拔高的大厦形成鲜明的对比,其宛如空气动力学中自由翱翔的流线形状也暗示着中国古代图案阴阳太极图的形状。 、7、香港理工大学创新楼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设计学院新总部「赛马会创新楼」,新大楼也是Zaha Hadid在香港首个固定建筑项目。赛马会创新楼是香港理工大学为其设计学院盖建的新大楼,以供其发展更广阔的设计范畴,包括:工业及产品设计、传意设计、广告设计、数码及互动媒体、环境及室内设计等。 创新楼一袭白衣,外形极富流线且不规整,入口处从大楼恣意延伸而出,宛如宇宙飞船的登机口,充满科幻与现代感。在红砖林立、四四方方的香港理工大学,创新楼的出现似乎是有意来破坏“和谐”的。 扎哈在开幕式上道出了她的设计理念:“大楼以无缝流线的崭新设计营造了‘创意和跨领域的环境’,希望让学校在创作和创新相互冲击下的研究文化中,培育出色的设计人才。我想,这也是理大的愿景和未来成就。” 备受争议的背后 在30多年的设计生涯中,扎哈的许多方案都因设计理念太过超前、往往要挑战现有结构、设备和施工等技术的极限,而无法实现,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她几乎没有实际建成的作品,哈迪德也因此获得了“纸上建筑师”的称号。有业内人士称:“扎哈的奇形怪状和飞扬跋扈的规划,把城市的格局弄得乱七八糟,我们需要更简单的设计和整齐的布局。然而哈迪德固执而坚定地认为,奇幻图画定会变成现实物体,她从不打算放弃自己的设计风格。她的成功和被质疑总是相伴相生…… 有的人喜欢静止规整,有的人喜欢流动变化,这是品味的不同,无所谓优劣。此外,任何一种创意,当被群体认同之后,都容易陷入事后诸葛亮的觉悟,仿佛前人的成就并无多少玄奥可言,所以继哈迪德之后,后来者甚至可以把同样的风格发挥得更好,这都不足为奇。但这些不能动摇哈迪德存在的意义。
著名的主流建筑师罗伯特·亚当就曾尖锐地批评:“她根本不考虑地板落差极大、墙壁倾斜、天花高吊……对其中生活工作的人有何不便。空间在哈迪德手中就像橡胶泥一样,只是满足她孩子一样的玩兴。”
也许,正因为是这样,她的作品才会伟大而有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