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民居建筑特色剖析
勤劳勇敢的水族人民世代依山傍水而居,村寨按姓氏聚族而居或成片聚居,一般由数十户或上百户组成一个村寨,村际间的道路曲折迂回,村寨周围或修竹成林或杉、松、枫、柏等参天古树环绕,山泉叮咚,清溪长流,虫鸣鸟语。金秋时节,近处肥美的田养鲤鱼不时跃出水面,远山金黄的稻浪尽收眼底,一派“鱼米山乡”的田园风光。
水族的房子是地地道道的干栏建筑。干栏又称“麻栏”,是我国南方古代民族的住房形式,据说是越人发明的。历史前进到六朝及唐宋时期,西南僚人亦“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明代,今壮族和布依族先民“居舍,茅而不涂,衡板为阁,上以栖人,下畜牛羊猪犬,谓之麻栏”。干栏也好,“麻栏”也罢,都是由树居或称“巢居”的居住方式演变而来的。其发展历程大概为:先是“依树为巢而居”,尔后“依树积木,以居其上”,末了才伐木建房,“人居楼,梯而上”,“上以自处,下居鸡豚”。
村寨中,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错落有致,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水族传统的房屋建筑,体现为一栋三间或五间的建筑。房屋排扇多为五柱四爪或八爪,歇山式屋顶上覆瓦,多数房屋外挑长爪,盖着水檐,俗称“二滴水”,重檐下作走廊。所有房屋在向阳一方的长柱上凿通眼子,搭成阳台,作晒谷物、衣物和乘凉之用。多数房屋分上、中、下三层,底层关养牲畜或堆放杂物,侧间为灶房,中间层住人,顶层为粮仓和储藏室,层际间由厚实的宽型木梯相连。住人的中间层,房屋各间均分前后两部分,后面部分为卧室,前面部分除正中一间设为正堂(俗称堂屋)外,其余各间均设有火堂,是平时家人吃饭、休息和接待亲友的处所,逢年过节则在正堂中设席祭祀祖先,正堂一侧设有永久的“娘娘神”位。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的水族农户在建造新房时,已经改变了“人居其上,牲口畜其下”的传统,采用人畜分居的建筑布局,房屋结构也有所改变,由原先的全木结构向砖木结构演化。文章来自木材圈查看原文复制链接新建窗口打开anywood.com/news/detail/3766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