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风雨摇曳之际的撒拉族古民居:篱笆楼
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乡一带,以木、石、土为材料的篱笆楼是当地撒拉族传统民居,因楼房墙体用树条笆桩制作而成,故得名篱笆楼。眼下保存最为完整的篱笆木楼,位于循化县孟达乡大庄村牦牛巷中。这座古老的二重楼形民宅,是撒拉族地区遗存的唯一明清民居建筑。古老的撒拉族民居对研究撒拉族明清时代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东迁历史,开发撒拉族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了解、认识、研究撒拉族历史的宝贵实物材料。
撒拉族的古民居,早起略带中亚风格,后来吸收了汉式建筑遗风,建筑布局为中国北方四合院式、土木结构的平顶房,庄廊墙是用封闭的黄土夯实的方形,墙体横切面呈底厚顶薄梯形,仿藏族习俗,围墙四角顶放置白石头,紧贴围墙布建房屋,庄廊中间有庭院空间,整个庄廊建筑由堂屋、厨房、圈房和大门组成。文章来自木材圈查看原文anywood.com/news/detail/39125.html
撒拉族人聚族而居,自成区域,因此血缘较近的“阿格乃”和“孔木散”(家族组织)居住在同一区域,虽与回族同信一教,由于居住区域分明,宗教活动的界限也很清楚。对住宅历来十分讲究,庭院建筑别致。住房四周围以土墙,称“巴孜尔”,亦称“庄郭”。筑“巴孜尔”时,同一阿格乃、孔木散的男子都来相助。房屋多为四合院式平顶土房,以土木结构为主,讲究建筑艺术,所选木料质地优良,配置精巧,工艺细致。院落利用经济合理,一般正房坐北朝南,称“撒热”,隔出一间供家长夫妇住,正中作堂屋兼作会客之用,另一间则为客房。与正房相对的南屋为小辈的住处,东厢房多作厨房和储备室,西边为圈房,饲养牲畜。居室必盘火炕,靠墙炕上安放柜或一对木箱,柜上叠放被褥毯子等。堂屋正中安放一张八仙桌,上放香炉、盖碗子等,有条件的,还要挂写有《古兰经》经文的条幅。一般庭院里都栽有花木,房后有果菜园,显得朴素、美观、清洁、整齐。东部孟达乡地处峡谷地带,平地较少,山间分布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居住在这里的撒拉族人多修建3层楼,用柳条编成篱笆,涂泥作墙,撒拉语叫“绕合”。一般上层是卧室,陈设华丽,下层是厨房,也有用作厨房和储备室的。近几年来,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人修建了土木结构的楼房,也有不少砖木结构的新型楼房。
撒拉族建筑艺术包括清真寺建筑和民居建筑。清真寺总体建筑风格是中国传统飞檐歇山式。寺内有影壁、唤礼楼、礼拜殿、讲经室和洗浴室等组成,清真寺外廓、内部梁柱壁面上大多雕有植物图案和阿文书法,屋脊下则放有宝瓶,殿顶龙头秀出。大殿高大宽阔,唤礼楼,高耸宏伟,飞檐斗拱,翘耸欲飞。民居一般为宫殿式风格。大房撒拉族称“萨日”坐北朝南,房檐前雕刻有精美花草图案,上房中间是堂屋,两边凸出卧室。室内装备新式家具,墙面多挂《古兰经》中堂,山水条屏等为主,庭院整洁宽敞,院内花坛种植奇花异草,庄廓前后,河渠纵横,绿树成荫。孟达地区平地较少,往往修建二层楼房,土木结构,上层为卧室,下层作厨房等。家庭分居时,父母和幼子同居旧宅,其余儿子重新置家分居。
为保护和开发撒拉族古老的建筑文化景观,2008年6月,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处于风雨摇曳之际的撒拉族篱笆楼来说无疑是个福音。无论是从文物保护的层面还是作为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来说,撒拉族篱笆楼从此被筑上了一道保护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