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远古播种方式为例——探讨怒族生产中的木文化
在民族学和人类学领域,通常将文化分为三类,被称为文化三分法,即按文化的内涵和性质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首先面对的是“自然界”,为了适应和改造它,人类创造了第一种文化即物质文化。自然界中,生态环境是民族的生存空间,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北方的畜牧业文化和南方的农耕文化就是最明显的在不同环境下生成的不同文化。原文:anywood.com/news/detail/44117.html
在怒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下,怒族的耕地一般按自然地势和农作物的种类分为牛犁地、火烧轮歇地、锄挖地、水田四种。但是由于生产技术落后、耕作方法粗放,产量极低。在匹河,为适应山高坡陆的自然特点,居住在当地的怒族一般采用牛犁地和锄挖地。其中,牛犁地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单牛犟地,多用于陆峭的山坡;一是二牛抬杠,多在和缓的坡地上进行。用于犁田的用具是木制的,前面检一头牛或两头,后面栓上木制(怒苏语叫“色有牙”),一般采用木质坚硬的青钢果木即小板栗对、麻栗树或是栗树制作而成,长,高。人在后面指挥牛的方向。木材圈APP
在坡度较大的地方,一般只能采取“刀耕火种”的生产技术进行,所使用的农具主要是木点种棒(怒语叫“甲俄”或“阿闷地申到”),是一根细木棍,常简便。播种时由男子手持点种棒在土中戳洞,走一步戳一洞,一左一右,同时点种两行,穴距为二、三尺,当然也会因气候和土质不同而有异。妇女则紧跟其后点籽。有的右手戳洞、左手点种,一个人便完成全部操作。这种播种方式,所用的木点种棒是怒族古老重要的工具,由于适合在陆峭的山地上耕作,直到现在也还在广泛使用。可以说,只有陆坡地耕作这种方式存在,木棒点种法就不会过时。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其当地面接触范围作用力小,对周围震动不大),出苗率普遍较高。另外一种也是用于点种的点种棒,它是用一根木棒一头削尖而成,取材和制作都十分简便。点种一般由妇女承担。妇女们在陆坡地点种技术十分娴熟,既快又好,插洞米之外而又快速准确地将既定的包谷籽投入洞穴之内,如果没有长久的实践经验,这是难以掌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