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赓良:我的个人倾向越来越有点回归山野的感觉,倾向一些古朴的元素例如塔、木头。接下来可以说一下我对城市与艺术的一些感受。
徐赓良:很多朋友经常探讨设计与艺术的关系,与老百姓的关系,探讨都很多,有各种不同的结论意见。我个人认为所有艺术的出现、设计的带领、领导的生活起居方式,所有的根源都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包括各种设计,所有的东西都在老百姓的运用当中。
徐赓良:我目前还没有把中国的写意手法融入到雕塑里,中国写意的作品会有更抽象的手法表现,这种更直接的对接我还在思考。中国的人文板块是世界上最少去挖掘的,而西方的人文脉络却很清晰
徐赓良:对中国来说艺术道路还可以玩的更深,造诣可以更高。在之前的艺术板块,西方的哲学宗教脉络很清晰,在艺术作品中都有完整的表现。而中国在这方面却是很缺失,这恰巧反应了中国现阶段的一种特色。
徐赓良:我觉得这个是地球经纬度分割的一种魅力。中国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人的性格不一样,人性是我在山里头经常跟朋友探讨的一个观点。我认为人性比宗教是更早的根源,艺术也好,艺术也好,我们人怎么来怎么去的过程,都是一种根源,接下来才会是宗教的补充。
徐赓良:个人觉得艺术与设计一样,都不是偶段性的思考,不是这么单一,都是通的。设计面临的问题,在艺术的创作中也会出现。近期我特别抵触的一种现象,是把艺术家与梵高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一个艺术家闷在家里头,做足你的个性,完成你的自我,完全按照你的表达方式表达出来,未来就会成为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艺术家。这种想法是被媒体扭曲的。其实当下有很多书是不值得去看的,你需要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分辨能力。
徐赓良:我们当下艺术家的思考方式跟设计师的思考方式是一样的,中西文化的融合已经是几百年前开始融合了,当下已经融合的很难分辨一些观念观点。近年我也提出一些对中国文化的问题,不是所有的中国文化都是精髓,所有的西方文化是哲学思想。我们要需要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哪些文化是可以前行的,哪些是会被历史长河淘汰的。
徐赓良:其实当下的艺术形式跟设计的遭遇是一样的,比如说原创,真正的原创在哪里,怎样鉴定原创,哪些是被设计过的,被重新组合过的;哪些空间设计的作品是拿来主义;会有个人的见解,个人见解的程度有多少;这些大家都需要用分辨心看到,你才能做好自己内心的东西。
徐赓良:因为中国的成长被山寨文化推动地非常快,你想在山寨文化习惯里回到原创文化,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些人一辈子可能都没有办法感受到,更多的自认为是原创。长期的艺术思考、探索、追求自己的表达方式,需要花更多的心思,找到自己最源头的东西,比如一块小石子。从人文提取的某种信息的倾向还是很渺小,我个人认为人渺小的时候思维会更加宽一点。
徐赓良:去年在北京做了个小小的个展,名字叫光途,这个名字是我想的,在我的艺术创作思考也是往这个方向走的。其实意思就是尽可能把人放在最小的位置,把我们人类看做如小河里的一块小石头。比如说你设计的作品老百姓未必能看到,因为你是通过人性的运用带领大众去关注它使用它,其实是在人性里面加上时尚与未来的元素,包括设计的产品、空间家具,运用都在老百姓接受的范围以外的。比如酒店行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让老百姓在酒店里的布置、陈列、空间设计,短暂的居住中慢慢地接受,酒店行业是走的前沿的。
徐赓良:一些好的、更原创的设计老百姓比较能认同的还是比较少的。那我们说起艺术,一些当代的设计艺术,老百姓看不懂,设计师也看不懂,即使一些艺术创作者也会有看不懂的情况。看不懂未必就是艺术家的作品,这种分辨性确实需要长时间的培养。
徐赓良:今天我也看到一篇文章,主要是探讨当代艺术与老百姓的关系,与设计的关系。现在当代艺术更多表达的是西方对艺术生活的脉络,是西方的,而不是中国的。因为西方的理论体系很完善,而东方远远还走不到这一步,中国现在跟世界对接,艺术的对接,也是属于拿来主义、模仿嫁接的创作,这些都不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源头。
徐赓良:设计更多是服务于大众,无论是酒店设计、会所设计、空间设计、产品设计,更多的是贴近老百姓,是一种时尚性,是时尚的引领者,但是跟真正的艺术还是有距离的。比如说好的一些空间承载了更多好的艺术品,再怎么说它也是属于一个很大的平台。
徐赓良:说心里话,我对自己的一个脉络,艺术的探索过程,都还只是在路上,还有很多的观念观点,包括一些零碎的想法,一些思考,望群里的设计大咖作纠正,或者说私底下一些沟通,向你们的学习。在设计行业,做艺术的就是这么散乱,不否认,还是希望能向你们学习的。我想更多的一些疑问,对未来的一些探索,我们私底下做一些交流。我住在深圳的梧桐山,大家有空可以来坐一坐,至少这里仍是一片净土,去我河边坐坐,聊聊生活聊聊设计聊聊艺术。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