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ai_0716 于 2015-6-2 23:58 编辑
每日不拘何时, 静坐四刻, 体验来复之仁心。 ——清•曾国藩 --- 以下图文 源于沫沫部落
---
禅房,传统为佛家寺庵中僧尼习静禅修之房,所谓:梵筵交烛,禅房互启。电子查阅,跃其多段古诗,稍熟悉唐人常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禅房既定,于家具建议仅设一炕桌,置之不偏中位,若虑及使用,可添一炕橱(带抽屉),置边侧,上设茶具、文具、香具。依此,空间虽不大,气场会不少。
虚室既留白,“空故纳万景”。工余回家,趺坐其中,劳身放闲,俗心归正,大隐于市,陶然忘机。
此论炕桌,其应远由商周之俎历经二千多年演变而来,与众家具般,至明中期达至艺术与技术之高峰。
禅房已成,炕桌已置,试议坐姿。既设禅房,不管随好为之也好,刻意为之也罢,理当常以正坐,所谓正坐不外有二:跪坐与趺坐。
行文至此,斗胆续论禅房之禅。禅学至唐入中原,遂结合本土儒道,互借宋明学理,影响后代哲人之格物究竟。尤当大乘南派六祖倡导不立文字,以心传心,更渐逾宗教为我国哲学思想,现已根植受众起居。的确“百姓日用己不知”之禅可于运水搬柴中修行,所谓“何处青山不道场”,生活有限,法门无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