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ai_0716 于 2015-4-22 15:51 编辑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 以下图文 源于沫沫部落 --- 
叶放生于园林、长于园林,画的是园林,造的也是园林。在苏州小巷建造当代园林“南石皮记”。
中国明代造园家计成的《园冶》中提到“三匠七主”,园子的气质在很大程度上由园子主人的品味决定。 在查看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园林著作,叶放开始设计自己专属的私家园林。历时三年,耗资200万元,精挑细选700多吨石头、30多种古树名木,叶放心中的园林建成了,取名“南石皮记”,以应南石皮弄这一地名,更多的是有一份随意淡雅。
园林的本质其实是住宅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延续。 因此,叶放认为现代园林不仅仅是住宅空间的体现,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观,在生活中与自然、与建筑和谐相处。 现今,物欲至上的时尚观,造成了对社会文化的一系列影响,我们的设计也充斥着对这种时尚观的迎合,在这时尚观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后面,往往是没有中国人的精神的。当下设计界的普遍状态是,既没有一个传承发扬中国人文价值理念的世界观,也没有一种传达表现这种世界观的方法论。
设计之道是设计的哲学,是中国人的文化精神,这个文化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有着发挥无尽的价值,是引导我们进行艺术表达的理论和思辨。如果说儒道释是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的话,那么古往今来,儒道释是怎么影响我们的生活、影响设计的呢? 现在的设计太缺乏伦理道德,因为没有敬畏,没有尊重,我们的设计少了很多精神。设计的精神诉求、设计的伦理道德就是当下要提倡的设计之道。设计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形式美感,而是气质灵魂,也就是满足功能同时的精神表达。 设计文化是伦理道德的文化,是与自然、与人、与文化和谐的文化,如果说传统设计正是以这些文化为出发点的话,那么这些文化在设计上的表现状态,则是品味和格调了。
中国有个词我觉得特别有内涵“修养”。“修”就是修学识、修正果,是指你在这个生活过程中,能够用生活的体验去关照、去领悟你所学到的知识。然后“养”呢,养情操、养品格,是在这个体悟的经验中来调整开化,祛邪纳正,尚雅脱俗,从而推进生命的升华。所谓修功养德,修道养善,修身养心,修生养性。也就是说你整个文化积累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学习和使用的过程,而是修养的过程,是在生活中与生命同行的不断积淀。 设计应是“道”和“器”的结合,设计之“道”是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设计之“器”则是人文精神的物化。 我们的设计不仅要研究东方文化,特别是哲学,包括思想、精神、理念等等这些“形而上”,以把握东方的世界观,更要探讨方法论,也就是怎么样把这些世界观表现到“形而下”的具体事物中去。
当下的设计需要思考三个关系,一个是与自然的关系,一个是与人的关系,还有一个就是与文化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互相影响的。这在园林的设计创作中最为典型。深入探究园居生活中的文人状态,才发现生活之外的艺术,很早以前就被融入了生活之内。 如果艺术、文学可以在生活中来体现,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形而上”被落实到了“形而下”,那么传承就不是问题了。
微信号:Mo-o2o
|